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宇声 《魅力中国》2013,(20):72-72
刑事案件中被害人的权益,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更有效的保障,但在司法实践中,国家却常以公众利益为由而牺牲对刑事被害人的保护,而作为其中特殊群体的未成年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更是受到严重的忽视。本文从刑事未成年被害人特殊群体的角度,针对当前我国刑事诉讼中对未成年被害人保护不足之处,提出加强对未成年被害人权益保护的可行性建议,以期能对刑事诉讼工作有所帮助。一、我国现行刑事未成年被害人司法保障体系的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天津市东丽区人民检察院高度重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思想帮教工作。坚持以思想帮教为主,刑事打击为辅.将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作为当前紧迫任务.切实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的合法权益.认真履行检察职责.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积极开展未成年人维权工作。  相似文献   

3.
<正>一、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的概念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其具体涵义是指被害人与未成年加害人在司法机关的主持下,通过未成年加害人向被害人认罪悔过,请求被害人谅解,赔偿或弥补犯罪行为给被害人所带来的损失,经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后,再由司法机关作出撤案释放、相对不起诉、  相似文献   

4.
林翠 《魅力中国》2014,(8):324-324
我国的现行法律对未成年不公开审理虽有直接规定,但当前司法实践中对未成年犯罪人的权利保护不能落到实处,亟待完善。笔者希望通过对未成年人不公开审理原则的内涵和价值展开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在对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探求更好的完善这项原则。  相似文献   

5.
王志鹏 《魅力中国》2011,(20):163-164
被害人作为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受害者,犯罪行为所造成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的直接承受者,应当对其权益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刑事和解制度对于被害人权益的保护真有重要作用,它以被害人为中心从而能对其进行全方位保护。但是我国目前对于被害人的保护明显存在不足,被害人诉讼权利得不到落实,诉讼地位不够明确,物质利益和人身权利得不到切实保障。各地区在刑事和解方面也做出了一些实践,这些地区有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恢复性司法的内涵出发,探讨恢复性司法对被害人权益保护的价值,并对恢复性司法适用中被害人权益保护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提升民众对恢复性司法的认识,为更好地保障被害人的权益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在刑事诉讼中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保护已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由于刑事诉讼主要为国家公诉机关提起,对被害人的权益保护则常被忽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建立、完善刑事和解制度,可以在准确惩罚犯罪的同时,兼顾被害人的权益保障,避免被害人因得不到补偿等原因而陷入生活、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8.
点赞宁波     
正全国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创新实践基地花落鄞州日前,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全国4家检察机关建立"全国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创新实践基地",宁波市鄞州区检察院名列其中,成为浙江省唯一入选的检察机关。作为全国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创新实践基地,接下来,鄞州区检察院将通过设立新类型举报平台、构建多元化预防体系、筹集公益性救助基金等方式,进一步深入探索未成年被害人保护、救助机制,不断探索、开拓创新,努  相似文献   

9.
我国刑事诉讼法在保护受害人合法权益方面仍有一些不周到之处,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完善.应该保障被害人对犯罪的追诉权,保障被害人的诉讼参与权,保障被害人获得实际赔偿的权利,实现对被害人保护的整体性和被害人在诉讼过程中的全面参与,完善对被害人权利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0.
杨阔 《魅力中国》2011,(11):136-136
根据我国当前的刑事诉讼法典规定,公诉案件的被害人不享有上诉权,保障被害人的上诉权是实现刑事诉讼法保障人权,惩罚犯罪双重目的的要求,然而在我国刑事被害人的地位名不副实,被害人仅仅有请求上诉权,这一制度存在明显不足,笔者认为我国再进行刑诉法修改时应赋予被害人独立的上诉权来完善我国的上诉权制度。  相似文献   

11.
李彦林 《发展》2013,(9):107-108
本文对未成年学生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学校责任免除以及如何处理学校教育与未成年学生安全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如何有效地解决和处理未成年学生伤害事故,并对处理学校教育与未成年学生人身安全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我国现行法律在规范离婚后父母与未成年子女关系方面的不足之处,从确保未成年子女仍处于父母共同亲权保护的角度,对夫妻离婚后的亲权行使原则提出三点构想。  相似文献   

13.
徐颖 《魅力中国》2014,(23):303-303
一、概述 “得到承诺的行为不违法”,这是罗马法关于被害人承诺的规定,意思是如果行为人对被害人实施了某种侵害行为,而这种行为及其结果是得到被害人许可的,对被害人而言就不产生侵害的问题。关于被害人承诺制度,我国刑法并没有明文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常常和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一样作为一种正当化事由来适用。被害人承诺就是刑法中的一块试金石,能探测出公民自由权的广度与深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权主义刑法的勃兴己成为人类文明进步发展中不可阻挡的潮流,基于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和保护,国家必然会认可和支持公民在一定的权利范围内享有自决权。在这样的形势之下,被害人承诺制度的发展不可忽视,其在社会法律生活中的运转,可以为具体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形成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考虑到我国社会背景的特殊性,必须要考察其在我国的刑事立法以及司法活动中的价值,赋予其法律上的意义,以实现建构和谐的社会关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刑事司法体系以“被告人为中心”构建,被告人的主体地位和权利保护都得到重视和加强,然而,被害人的地位和权益保护却淹没在国家公权力以及被告人人权保障的强烈呼声之下,这使被害人与被告人利益保护处于失衡状态。作为犯罪行为的直接承受者,刑事被害人承受着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负效应。如何健全刑事被害人救助机制,已经成为推动恢复性司法改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诉讼的公正性,就是要既能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又能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利,两者不可偏废。如何才能做到保护好被害人的合法权利,文章从法制的制定到执法的理念来进行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刘兰芳 《魅力中国》2011,(17):140-140
刑事诉讼制度,是一种既重视有效惩罚犯罪,又重视保障诉讼民主,维护公民权利的法律制度。犯罪既侵害了公共利益,也侵犯了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国家既有保护公共利益的责任,也有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的义务。重视对刑事被害人利益的保障,建立刑事被害人的救济制度,对于调节国家与社会成员的关系,均衡人权保障,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我国离婚率逐年增加。离婚的背后存在着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便是未成年子女的利益保护问题。未成年子女往往是父母离婚的最大受害者,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了探望权制度,以保护未成年子女与父母交往、全面发展的权益。但是由于起步较晚,我国探望权制度,尤其是探望权主体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缺乏未成年子女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主体范围狭窄、适用情形单一等。在《民法典》编纂的大背景下,应针对探望权主体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以完善我国的探望权制度。  相似文献   

18.
王宇 《魅力中国》2010,(4X):159-159
当前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虽然规定了公诉案件被害人有诉讼当事人的权利,但对保障被害人权利方面的立法非常有限,被害人所享有的诉讼权利仍有不足,需进一步完善。本文分析了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的现状,并提出了完善我国刑事诉讼立法中被害人权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各国刑法学者对于被害人承诺的主体条件有着不同的理解,尤其是在关于承诺能力的判断上更是见仁见智。对刑法中的利益进行承诺必须严格遵守刑法的规定,而不应参照民法。有权做出放弃利益承诺的应该是法益主体本身,除为了保护被害人更大的利益外,原则上应否定代为承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在刑事自诉案件中,关于自诉人在诉讼中死亡的情形的后续处理,存在着法律空白。在告诉才处理的案件中,出现被害人非因被告人行为导致死亡的情形时,为不致出现被害人一方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的情形,在分析其告诉才处理案件所保护客体的基础上,与其他两类自诉案件所保护的客体作比较,结合现有的法律条文,提出终止告诉才处理案件的诉讼程序,以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为被害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