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琨 《魅力中国》2010,(26):268-268
本文简要概括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重点介绍了高职环艺专业教育教学模式,提出了关于办好高职环艺专业教育的几点建议,重点从专业教材的适应性、专业课程改革及实训基地建设这三个方面来论述。  相似文献   

2.
在艺术设计中我们广泛运用的许多手法背后,都隐藏着符号学原理的影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也存在着这种现象。符号学的运用,影响着环艺设计的表现性思维的表诉。也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使环境设计的元素对信息传达更加科学准确,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彩。在这里,我们针对符号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做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对职业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强的情况下,对大学教育的职业化和技能化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作为环艺专业中的基础与基石,基础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更应该率先进行.基础设计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对空间、材料、颜色、形态与自然环境的联系,而且还需要让学生在课程中了解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其与人文社会发展之间不可或缺的关系.本文阐述了环艺专业基础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意义,分析了基础设计课程现今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课程板块的教学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是我们当前议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不论你是否情愿,它都将对你,对你的生活,或者你所从事的工作和专业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曾经很热烈地讨论过全球化对科学与技术,对文化与艺术的种种影响。作为科学与技术、文化与艺术载体的现代设计。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全球化的巨大影响。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全球化对现代设计产生多大的影响.而在于我们怎样应对这种来自全球化阴影。然而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是针对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而展开的教育,它为社会输出大量的实用设计人才,但在教育与当代设计的结合中,存在于两者之间的众多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怎样从社会和教育立场出发.积极努力去改善现有的矛盾。解决实用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不适应社会就业环境的问题.是所有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和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王纬纬 《魅力中国》2013,(32):160-160,16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我国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要想在未来社会中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必须充分的展示自己的专业特点。手绘作为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通过对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手绘教学的现状以及意义进行分析,探讨了怎样才能够使手绘教学在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钟小明 《老区建设》2010,(18):29-30
儒家文化思想的学术价值、社会意义以及对当今社会公民道德养成的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我们要充分挖掘儒家文化思想的深厚底蕴,充分挖掘儒家文化思想的学术价值,充分挖掘儒家文化思想的育人导向功能,让儒家文化思想在培养大学生健康审美情趣、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以及促进当代大学生修身养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让儒家文化思想注入当代元素,让儒家文化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7.
刘颖迁 《魅力中国》2010,(26):107-107
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体系,又是一个开放发展的过程,其既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条件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要求开展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当代更是有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静 《魅力中国》2013,(10):178-178
设计就是创造。艺术设计教育能否发挥办学特色,取决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创新实施。本文针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探索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9.
高月斌  胡扬 《魅力中国》2014,(7):174-174
2013年开始,教育部时艺术设计相关专业进行了学科调整,有力的推动了我国设计行业的发展,这也要求高等院校对艺术设计相关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针对性的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将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多雏的教育环境和社会资源,把学校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工作的实践内容衔接起来,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吴昊 《魅力中国》2011,(14):299-299
在全球信息化和新经济发展的现实中,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为环境设计艺术教学的呈现方式提供了全新的载体,其中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运用在环艺专业的室内设计、服装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包装装潢设计等各个领域,使设计技术,视觉效果,作品储存、设计面貌等产生了与传统模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竞争的一流设计人才,作为美术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问题和目标。我们认为推行多媒体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理想模式之一。是培养社会设计人才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环境,迎来了艺术设计的新时代。国家明确提出“用十五年时间把中国建成创新型国家”,而艺术设计是决定创意产业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关系到“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实现,对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正处在一个发展的关键时刻,担负着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人才的重任。  相似文献   

12.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高校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它在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须加强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研究,以促进教学的开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方法,并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对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徐晶 《魅力中国》2011,(11):239-239
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已初步形成它特有的体系。但作为传统艺术精髓的漆画艺术在设计基础教育体系中仍有很大的创造空间。因此,如何能有效地将漆艺与设计教育结合起来是当前要探索和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分析现代漆艺的内容和特点,将它有效的导八到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育体系,探索了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如何将现代漆艺的精髓和艺术设计的巧妙结合,形成独特教学内容和特点的基础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是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重大的问题之一,直接威胁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的低碳经济潮流则是人类为了化解这一重大挑战而做出的理性应对,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环境艺术设计是人们不断改善生活状态的一个强力载体,寄托着人们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双重需求。尽管技术进步、材料更新,但仍未改变室内艺术设计作为高能耗、高碳排放行业的现状。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行业想要可持续的发展,必然需要做出改变,以低碳的理念引导自身发展,改变目前行业的高能耗状态[1]。实践证明,低碳环艺设计和施工利国利民,但在具体推进过程中通常会遭遇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政策、人为等多重因素的困扰。  相似文献   

15.
高飞 《魅力中国》2011,(1):355-356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河南设计教育发展迅速。在提倡文化设计的今天,中原文化是河南艺术设计教育的文化需求,更是河南艺术设计的实践需求。在新世纪中,我省的艺术设计教育应与中原文化结合起来,发展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6.
儒家文化,历经两千余年的历史变迁,支配了两千多年的中国意识形态,牢牢占据中国主流文化的殿堂,深入铭刻于国人的价值观念之中,是集中国文化之大成的文化瑰宝。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大儒董仲舒在儒家文化推进中的一系列实际措施,对儒家文化深入到中国传统统治体系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对当代企业文化的培育而言,也具有诸多可咨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7.
儒家文化与当代中国有着十分紧密的内在关联性,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儒家文化的思想精华有利于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及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当前,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启示。必须切实保证思想认识的与时俱进,及时提高各项建设的科技水平,积极培养全体人民的中国灵魂,建构保证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激发拼搏进取的动力热情。  相似文献   

18.
郑州 《辽宁经济》2010,(1):84-84
从我国的教育流程来看,大学教育不但是形成个人专业素质的关键环节,也是提升整个国民素质水平的重要平台,更是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旗帜。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专、本科毕业生就职于普通的岗位,成为了中国社会基础建设的构建者,这使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知识水平、价值观、心理素质、发展潜力等各方面的整体状态已经成为了中国国民素质能否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徐艳 《北方经济》2006,(4):71-72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同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一起构成国家建设人才格局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要逐年加大,这一专业设计人才的培养,成为很多高校办学的热点,如何办好专业,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是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业内人士关注和思考的内容。本文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分析阐述进一步办好专业教育工作的思路和观点。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简称环艺)尤其是室内设计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热门话题,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但现实的问题是,我们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问题也是一个不可回避令人尴尬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