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托达罗模型是解决二元经济结构下人口流动问题的有效措施.但是,我国人口流动的实践证明:托达罗模型没有考虑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给不断增加的问题;也没有看到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时劳动力的大量需求.托达罗提出的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模型,只是控制了城市人口不会大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人口的增长趋势,把城市中的失业问题转移到了农村,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托达罗模型自身的理论缺陷,不仅不能解决我国的农村问题,反而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应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中吸取经验教训,取消户籍制度,打破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局面,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允许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降低劳动力迁移成本,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对包括民工在内的各类乡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进行了分析.城市民工需求年轻化导致三个后果.首先导致青年民工的供不应求,从而在乡村还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前提下,出现了全国性的民工荒;其次,导致乡村现有中年剩余劳动力难于在城市就业;最后,导致进入中年后的民工绝大多数无法继续在城市就业,中年民工家庭因不具备在城市定居的经济能力不得不回乡.后两个结果的不断积累产生了中国特有的一个经济现象--乡村劳动力的中年失业.  相似文献   

3.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县域城镇化的推进和少数民族地区劳动者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不断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转移。文章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县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状,并提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县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4.
服务业能承担转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任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作磊 《财贸经济》2006,(11):68-72,77
服务业就业比重的提高难用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来解释.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结构的变迁表明,服务业就业比重的提高实质上是以商务服务业为主的生产者服务业和以教育、医疗卫生业为主的社会服务业就业比重的提高.从目前来看,短期内我国服务业难以承担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任务.但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可是,许多城市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倾向于实行阻碍农民进城打工的“抑制政策”。这种抑制政策具有很强的违规性、片面性、狭隘性和盲目性,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所以,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中的关键角色——政府,应努力消除一切阻碍农民进城就业的因素.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相似文献   

6.
邵作昌 《中国市场》2006,(1):138-139
近年来,中央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三农”问题的关键.据测算,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34亿人,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约1000万人,他们几乎全部转化为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剩余,使许多农民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农村贫困人口所占比例居高不下.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要从分析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因素入手,才能对症下药,找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具体方案.为此,笔者对山东省济宁市近几年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获得许多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7.
邵作昌 《中国市场》2006,(2):138-139
近年来,中央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三农“问题的关键.据测算,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34亿人,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约1000万人,他们几乎全部转化为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剩余,使许多农民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农村贫困人口所占比例居高不下.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要从分析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因素入手,才能对症下药,找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具体方案.为此,笔者对山东省济宁市近几年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获得许多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8.
路远 《商场现代化》2006,(24):341-343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的一大障碍.如何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十分艰巨的任务.本文结合发展经济学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及相应政策,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障碍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并提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改变不合理的城乡就业分割制度、提高农民素质等解决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陈佃涛 《新晋商》2020,(4):0072-0072,0074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村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是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 来,就业压力很大。论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出发,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失业的类 型、原因,并且从农民自身、企业、政府等不同角度提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虽然发展经济学文献认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等同于向城市转移,但在中国却产生了另一条路径:农民通过在农村地区创办乡镇企业和进城务工实现了非农就业.这条非经典转移路径不仅显示了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特殊性,也显示了中国工业化乃至城市化道路的特殊性.农村劳动力非城市化转移模式反映的是农民在从农业向非农业部门转移时对其自身转移成本-收益的比较与抉择.  相似文献   

11.
民工流动与乡村中年失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包括民工在内的各类乡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进行了分析。城市民工需求年轻化导致三个后果。首先导致青年民工的供不应求,从而在乡村还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前提下,出现了全国性的民工荒;其次,导致乡村现有中年剩余劳动力难于在城市就业;最后,导致进入中年后的民工绝大多数无法继续在城市就业,中年民工家庭因不具备在城市定居的经济能力不得不回乡。后两个结果的不断积累产生了中国特有的一个经济现象——乡村劳动力的中年失业。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远远超过了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解决我国的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本文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研究对象,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出发,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对促进农民增收等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着较多的因素影响着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能力的提高。本文从"背篼"这一特殊群体着手,分析了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影响其就业能力的因素,并提出了促进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能力提高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一、农民进城就业面临的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乡二元结构逐步被打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到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就业。截止2010年6月底,到乡以外和进城就业的农民工达到1.57亿人。农民外出就业增加了收入,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自身的素质,也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  相似文献   

15.
段文清  蒋海铭  郭杜刚 《商》2013,(1):150-151
本文从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入手,分析出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主要在于"就业能力、收入差距、维权能力、户籍制度等",基于这些因素的存在,本文认为,应从"加强教育培训、扩大就业渠道、加强组织协调、破除户籍鸿沟等"四个方面采取措施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影响的差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与城镇就业之间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能拉动城镇就业提高0.1862个百分点,原因在于近几年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增长。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与农村就业之间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因果关系,原因在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水平过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以及农村居民劳动时间弹性较大。  相似文献   

17.
家庭服务业作为新兴服务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潜力,不仅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而且能为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家庭服务业的从业人员状况决定了家庭服务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本文通过对长春市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状况进行调查,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提高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素质的可行性途径。  相似文献   

18.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以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与托达罗模型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和理论为主,分析了该理论在我国适用性。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主要原因是我国城市高失业率使得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受阻,而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加,因此只靠城市根本无法吸纳,提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应选择城乡同时吸纳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宋健  朱晓林  潘赛 《现代商业》2007,(35):214-215
本文就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策略和异地转移策略做了分析,得出两点结论:一是在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化和产业化的同时,鼓励民工回乡创业,实现城乡一体化,以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大好局面,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二是在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异地转移的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农民进城创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推动就业.只有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才能更好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20.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的一大障碍。如何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十分艰巨的任务。本文结合发展经济学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及相应政策,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障碍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并提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改变不合理的城乡就业分割制度、提高农民素质等解决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