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采用实证检验的方法,通过大股东与上市公司发生的资金占用,研究了大股东与股权结构、独立董事比例、审计意见的相关性.我们的研究发现在我国资本市场中,大股东通过资金占用方式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是普遍存在的;审计师意见能对大股东的资金占用行为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实证检验的方法,通过大股东与上市公司发生的资金占用,研究了大股东与股权结构、独立董事比例、审计意见的相关性。我们的研究发现在我国资本市场中,大股东通过资金占用方式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是普遍存在的;审计师意见能对大股东的资金占用行为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10年-2014年披露的R&D投入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的样本,分析研究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情况与R&D投入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情况与研发密度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一定范围内的资金占用,会迫使大股东以个人利益为目的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R&D投入加强;而当大股东的资金占用超过一定值,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现金流,使得R&D投入减少。  相似文献   

4.
大股东资金占用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中国资本市场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大股东资金占用问题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曾经相当严重。从理论上看,大股东资金占用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是被控制公司向控股股东进行利益输送的重要手段,并可能对被控制公司产生不利的经济后果,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资金占用现象相当突出,不仅过去非常严重,今后仍然不可忽视,因此,研究大股东资金占用问题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蕊蕊  李薇 《现代商业》2011,(30):205-206
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运用2009和2010两年的数据,用相关分析研究大股东资金占用和代表公司业绩水平三个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大股东资金占用对上市公司的这三个方面都产生负面影响。建立回归模型,考证了大股东资金占用对上述三方面业绩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2002-2006年上市公司数据为基础考察了大股东资金占用的制度成因,具体检查了第一大股东持股对资金占用程度(其他应收款)的影响其他应收款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以及第一大股东持股对其他应收款的影响.研究显示:当控股地位较弱时,第一大股东会减少对上市公司资金的无效占用;但是当控股地位较强时,第一大股东具有较强的动机和能力增加对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并借此攫取私人利益.研究还发现,股权分置的改革强化了大股东的股权激励,有利于公司治理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我国的A股市场经历了从弱小到强大,从最初的几十只股票发展到现今沪深两市总计近3000只股票,资产总值几十万亿,并形成了沪深A股、创业板、新三板、B股等的多层次、多体系的股票市场结构,股票市场已经成为了我国资本市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股票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大股东资金占用问题一直困扰着A股市场的健康发展。在A股市场中,各股票的股权都相对集中大股东凭借较高的持股占比牢牢掌握着A股上市公司的经营权和主导权,大股东资金占用问题就是A股市场发展中无法规避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结合A股市场中大股东资金占用问题的现状对大股东资金占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做好A股市场中大股东资金占用问题的解决与管控进行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8.
以深沪两市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2017-2019年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了控制权私利、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股东对上市公司资金占用越多,上市公司越倾向于进行向上盈余管理;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在部分样本下显著负相关;同一程度大股东资金占用水平下,高质量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有轻微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研究了在我国股市中普遍存在的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现象,并结合股权分置改革分析其与大股东占资之间的关系。通过数据对比,证明股权分置改革的确深刻地影响并显著降低了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占资的比例。同时,本文也分析了形成大股东资金占用现象的主要原因,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策性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0.
孙隆 《商业会计》2013,(1):76-78
本文以2011年深交所主板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资金占用程度而产生的控制权私人收益,第一大股东持股数与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数之和的比例,高管隐性收入,以及公司规模,公司业绩,负债比例以及公司成长性等数据分析,研究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权私人收益,股权制衡度以及高管隐性收入之间的关系,并对如何保护小股东利益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别采用混合样本和PSM配对样本, 通过研究2009年-2013年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前后的大股东资金占用情况, 揭示内部控制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 研究发现: 内部控制水平能够显著抑制大股东的掏空行为, 抑制效应一直持续到内控缺陷披露之后的第二年才衰减消失, 但对大股东权力强度的抑制效应并不明显. 研究结论为两者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提供更直接的证据, 也为化解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 "效益与成本" 之争提供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12.
大股东资金占用与盈余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中胜  陈俊 《财贸研究》2006,17(3):128-135
本文以深沪两市2000-2002年所有A股公司作为样本,研究了大股东的资金侵占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大股东及其附属公司对上市公司的资金侵占越严重,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说明大股东的资金占用不仅可能影响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还会降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2004-2009年完成整体上市的国有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国有企业在完成整体上市后是否达到了政策制定者的预期。研究结果表明,国有企业整体上市后关联交易程度显著降低,但大股东资金占用问题没有显著改善,同时盈利能力也未发生显著变化。研究结果意味着整体上市能有效解决国有企业关联交易问题,同时未来国有企业整体上市时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大股东资金占用问题。  相似文献   

14.
《商》2015,(45)
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内部存在委托代理问题,造成掌握所有权的大股东与企业存在利益分离,致使其通过过度投资、关联交易和资金占用等现金流操控行为来转移企业资产。大股东现金流操控行为导致企业投资效率较低,资金无法运用于最优投资项目,甚至造成资源错配,这会使公司陷入长远发展危机之中。本文分析了企业股权结构对大股东现金流操控行为的影响,得到相关实证结论,为大股东自利行为防范与企业资本配置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5.
孙隆  孙林 《现代商业》2011,(24):146-148
中国的绝大数上市公司都是由国有企业改制上市而来,而存续分立模式是改制上市的主要模式,在股权分置改革以来,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难以通过正常的股权转让渠道或者其他渠道获得收益,而"隧道挖掘"的行为所导致的公司价值损害又不能很好的反映在公司的股权价值上,这导致了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有着很强的动机进行隧道挖掘。本文以2010年深交所主板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资金占用程度,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公司规模,公司业绩,负债比例以及公司成长性等数据分析,表明上市公司大股东持股数量与其他大股东持股数量之和的比例与公司隧道挖掘的程度呈U型关系,通过股权制衡等一系列措施可以减少上市公司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从而减轻上市公司隧道挖掘的现象。本文从样本公司财务背景角度系统的分析了股权制衡对于限制上市公司大股东"隧道挖掘"的影响,并对减轻"隧道挖掘"行为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兄弟公司间的利益输送行为受到大股东持股比例和上期业绩两者的交叉作用,对兄弟公司间的利益输送行为有显著影响.本文以我国主板上市公司2007-2011年的其他应收应付款数据为基础,对兄弟公司间资金占用与大股东持股比例、业绩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以期为利益输送研究提供新思路,对推进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起到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自我国修改了股权质押制度以及并购制度以来,股权质押融资已成为企业进行并购重组有效的方式之一,由此形成的高并购溢价的后续处理及减值风险也备受关注。基于此,文章利用2013—2019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研究大股东股权质押与商誉减值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大股东股权质押可以减少企业的商誉减值;高质量的内部控制通过抑制大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显著减弱了大股东股权质押行为对商誉减值的负面影响;相比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中大股东股权质押与商誉减值的负相关关系更加显著。研究结论拓展和加深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大股东质押行为经济后果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18.
李玉竹 《商》2014,(43):207-207
大股东的特点是通过其股权规模掌握着对公司的控制权,进而影响上市公司投资行为,本文对不同比例的大股东的投资行为进行了影响研究,得出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总投资支出及资本性投资支出都有着正的效应。  相似文献   

19.
截止目前有关股权制衡体制对于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的研究并不多见,且意见也不统一.本文通过对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620家企业3年间的面板数据进行时间效果固定的线性回归分析后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率的增加将会导致企业收益率的下降.而第二大股东持股比率的增加则会改善企业的收益状况.本文认为,适当降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率,增强第二大股东的监督能力是改善企业收益水平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20.
截止目前有关股权制衡体制对于公司治理效率影响的研究并不多见,且意见也并不统一.本文通过对日本东证一部上市的620家企业3年间的面板数据进行时间效果固定的线性回归分析后发现,第二大股东持股比率的增加会显著改善公司治理效率,而第一大股东与第三大股东均不能有效改善公司治理效率.本文认为,降低资本市场交叉持股比率,增强第二大股东的监督能力是改善企业收益水平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