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能源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屯煤矿地处严重缺煤的华东,肩负我国西煤开发和东运问题解决以前的战略掩护任务。因此,我们必须在国家急需煤炭时,打破原来服务年限的框框,加大开发强度,采取科学的办法,通过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多出煤,力争2000年把大屯煤矿现有5对矿井的年产量搞到1000万吨水平,为四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一,大屯煤矿加大开发强度的条件。大屯现有5对矿井(两对在建),设计能力为480万吨。其煤炭资源可分成以下几种情况:从深浅上,可分为垂深1000米以上及以下;从地理上,可分为湖下(水体下)及陆 相似文献
2.
3.
4.
时刻关注靠近我国东北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饿罗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发展情况和前景。对加强我国与俄罗斯多方面的经贸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文章在阐述开发速一地区的经济意义和地缘政治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开发这一地区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据此提出了我国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煤炭战略布局角度谈加大盘江矿区开发的意义重庆煤炭设计研究院杨勇翔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煤炭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据预测,到2000年对煤炭的需求为14.5亿t,2010年为18亿t,2020年为22亿t。我国煤炭资源分布极不均衡,西多东少,北富南贫... 相似文献
6.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推进煤炭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煤炭工业改革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确立了煤炭在我国能源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建立了煤炭政策法律体系,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生产力总体水平显著提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全国煤炭有效供应保障能力大幅增强,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7.
8.
煤炭行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煤炭地质的勘探,煤炭地质勘探既为煤炭行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又能为煤炭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地质服务。建立并完善新的煤炭地质勘探体系,促进煤炭地质科技创新,是当前煤炭行业的发展需要,也是国民经济持续迅速发展的客关要求。 相似文献
9.
加大经济技术开发区功能开发力度张洪聚(一)1984年2月24日,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回京后,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实行特区的某此政策。”同年4月,党中央和国务... 相似文献
10.
11.
《精细化工经济与技术信息》2004,(10):8-9
碳酸乙烯酯(EC)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有机溶剂,可溶解多种聚合物,现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作为有机中间体,EC可替代环氧乙烷(EO)用于乙氧基化反应,并是酯交换法生产碳酸二甲酯的主要原料;还可用作合成呋喃唑酮的原料、水玻璃系浆料、纤维整理剂等;此外,EC还应用于锂电池电解液中。 相似文献
12.
加大改革力度实现煤炭施工企业总体扭亏为盈煤炭工业部财务劳资司谢玉清一、煤炭施工企业扭亏增盈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对煤炭施工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部党组十分关心和重视,近年来相继采取了一些政策和措施。1996年末召开的全国煤炭工业工作会议,在提出国有重点... 相似文献
13.
14.
徐州矿务局地处华东,是个有百年开采历史的老矿区。现有13个矿、16对井,设计能力为771万吨。年产量1977年达1000万吨,1979年为1285万吨。平均每年递增108万吨。1980年部核定能力为1040万吨。由于开采条件变化,布局调整,加之部分矿井衰老减产,1982年产量又降为1140万吨。对这样的变化,引起了人们的一些议论:一些同志认为,老井挖潜过头了,开采强度太大,在缺煤地区而储量又有限的情况下,应该延长矿井寿命。建议今后年产量保持1000万吨左右,否则不符合技术政策。也有些同志认为,缺煤地区应该加大开发强度,尽量多出 相似文献
15.
煤炭是重要的能源 ,我国的煤炭资源极为丰富。煤炭的开采引发了很多的环境问题 ,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和形成各种地质灾害 ,危及到人民生命安全 ,并造成各种经济损失 ,产生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一、煤炭开采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煤炭的开采强烈地改变了自然地质条件和自然环境条件 ,引起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对煤炭的开采 ,造成了岩土及自然平衡的破坏 ,很容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 ,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采煤形成的地下采空区发生顶板冒落 ,在地表引起地面塌陷 ,造成人… 相似文献
16.
17.
纺织区域布局的目标模式是:东部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实施总量压缩、结构调整、加速改造的政策,这类地区要向产品高档化、经营集约化发展。中西部地区应发展纺织原材料,并利用原材料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在符合产业政策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发展纺织传统加工业,并通过地区内和跨地区的协作发展,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