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谟晓 《三联竞争力》2008,79(10):52-52
国美收购大中之后,家电连锁业美苏争霸之势彻底定局,人们一直在寻找一位第三者,将美苏争霸演变成三国演义。  相似文献   

2.
清川 《商界》2008,(7):20-20
这两年,国美的收购战略气吞万里如虎,在一个个区域市场抢占战略制高点。但眼下,国美在“美苏争霸”的拉力赛中,开始显示出消化不良的症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几乎所有的家电厂商,都对国美和苏宁等超级家电连锁卖场持爱恨交加的心情,既抵触又离不开。随着国美与苏宁价格战频繁交火,被强势终端所笼罩的家电业进入微利时代,一天比一天“规模不经济”。于是各种挑战“美苏霸权”的新兴渠道模式应运而生,层出不穷,究竟谁才能够笑到最后呢?  相似文献   

4.
后美苏时代     
《三联竞争力》2010,(3):35-35
中国家电零售连锁产业曾经有一段非常精彩的美苏争霸,在黄光裕出事之前,国美的咄咄逼人与苏宁的步步紧跟,一起将中国家电零售连锁行业推进了快车道,成为中国在零售连锁产业不多的自留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家电制造商与零售商的矛盾大有越演越烈的趋势,2004年的格力与国美之争,2005年到现在的家电制造商自建渠道的浪潮,都是这一矛盾的反映。通常将制造商与零售商的合作关系比作“夫妻”,为什么家电行业的“夫妻”之间的矛盾会这么突出?产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有无双方都能接受的现实解决之道?未来双方会呈现怎样的态势?在本期的《对话》中,家电制造商与零售商就这些问题展开了探讨。[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家电连锁行业,国美、苏宁、大中、永乐等家电大鳄之争。可以用“惨烈”来形容。国美、苏宁等势如潮水般的门店手门长,使得很多地方中小家电卖场门可罗雀,惨淡经营。同时,这种局势也令尚未涉足的国外家电零售巨头心存顾虑。不敢贸然卷入这场集团大战。  相似文献   

7.
一张“清场令”令格力空凋猝不及防。3月9号,国内家电连锁老大国美电器向各地分公司下发了一份“关于清理格力空调库存”的紧急通知。成都格力空调干10日上午12时开始将产品全线撤出成都国美的6大卖场。到3月16号,摆放在京城国美电器门店里的格力空调机壳已经“形同虚设”,与此同时,京城国美各门店已经停售格力空调。而作为反击,格力空调总部说:  相似文献   

8.
黄光裕变脸     
家电零售终端市场的扩张和调整,还远未到疆界划定安居乐业的时候“价格屠夫”在一夜间露出温情的笑容。这让人有点不能相信。黄光裕领衔的家电连锁零售巨头国美集团,如今摇身一变,一甩手就推出了个性迥异甚至略显另类的新产品——体验式家电卖场“鹏润电器”。与国美电器连锁的低价竞争策略相比,鹏润电器锁定高端家电连锁市场,瞄准对生活品质有更高要求的消费人群。用国美自己的话说,就是“定位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经济整体回暖的背景下,家电零售业经过经济危机的洗礼,今年都蓄势待发,谋求更大的发展。作为家电零售业领军企业的苏宁和国美,从1月份开始,就紧锣密鼓进行布局,苏宁不仅要在香港开店,而且在大陆增开了”下乡店”,同时,“苏宁易购”上线,挺进B2C业务;国美毫不示弱,不仅牵手世博会,获得家电特许产品授权经营商资格和十几亿人民币的销售业务,而且调整门店格局,争做改革“教父”,就B2C业务宣称今年3月给消费者—个凉喜。但是,苏宁多方位抢占市场和全面布局,不仅给个层面的家电零售企业造成压力,就算国美这个昔日老大也显得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10.
三巨头争夺武汉中商家电,折射出家电连锁业整合趋势在武汉国美公司一幅巨幅武汉地图面前,国美电器有限公司华中大区总经理赵飞做出了一个两手合围的动作。在南京新街口以“三明冶战法”闻名的赵飞,宣称将以“锁喉战术”钳制武汉家电“老大”——武汉工贸家电。  相似文献   

11.
陈静 《中国市场》2007,(24):56-57
<正>随着天气渐热,中国家电硝烟日浓。在平板电视、手机、空调等战场,围绕着渠道争雄、产品创新等据点,将演绎五路争锋的好戏。一路刀光剑影连锁群雄争霸酣如果说2006年家电大卖场的江湖混战以苏宁和国美的各领风骚而告终,那么2007年,双雄之间的巅峰对决将不可避免。然而,随着百思买这个外来者的横刀插入,2007年家电大卖场的江湖更加深不可测。一时间,众说纷纭,苏宁、国美、永乐”旧三国“时代宣告终结,苏宁、国美、百思买的”新三国“时代来临的说法一时满城风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家电大卖场竞争空前惨烈,简直到了“竭尽所能无所不用不择手段”的地步,媒体喻之为“价格屠夫”。以国美、苏宁、永乐为主的国内家电零售巨头一边挥舞着“价格屠刀”,一边又摇身一变,全都做起含情脉脉、温柔可人的“服务小姐”,纷纷把自已打扮成“服务大使”、“阳光小姐”、“七彩小姐”,向消费者大打“服务牌”,成为2005年家电流通业的一道“大亮点”。  相似文献   

13.
陆剑清 《上海商业》2004,(11):40-41
2004年初,国美电器公司总部要求各地分公司将格力空调的库存及业务进行清理j而格力电器公司则回应以将空调全线撤出成都国美的六大卖场。两大巨头在空调销售旺季即将到来之际,爆发冲突,其纠纷的起因是国美在没有征得格力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对所售的格力空调大幅度降价,格力在交涉未果后决定停止向国美继续供货。由于本次冲突的一方为家电连锁销售巨头,另一方为国内空调制造业巨头,因而这一事件折射出我国家电供应链在制造与流通环节上正蕴育着深层次矛盾与利益的冲突,家电产业格局在貌似平静的背后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因此引起了业界与消费者的广泛关注。笔者将以国美与格力之争这一案例为着眼点,聚焦家电厂商冲突背后的动因与本质,透析家电供应链的演变趋势,相信这对于推动我国家电市场的创新与发展,具有积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美苏”争霸,大中和永乐走向合纵,五星和百思买选择连横,电器连锁行业洗牌的第一阶段已经宣告结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受黄光裕案影响,国美最近一年多业绩不振,全国家电连锁格局正慢慢从“美苏”双雄向苏宁一边倾斜。3月16日,苏宁电器(002024.SZ)公布了2009年业绩报告,公司整年总营收为583亿元,较2008年同期增长16.84%,实现净利润28.9亿元,同比增长33.17%。  相似文献   

16.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只要有江湖的地方就一定有潜规则,中国家电零售业的潜规则就是进场费。家电厂家通过进场费获得卖场的最佳位置,抢得进入市场的话语权,抬高同行进入市场的“门槛”,拥有强大资金实力的家电制造业依靠进场费在国内强大的家电卖场内大行其道。在这个潜规则里,就是没有让消费者获利的条款。因此,大凡潜规则的主要特征,就是以单方面利益为主的规则了。而近日,国美宣布要再次取消进场费,这是国美对这项费用进行第二次改革。  相似文献   

17.
引言:在中国家电零售领域,国美与苏宁无疑是远远超越同行的两大巨头,一个雄踞北京,一个坐断南京,犹如狮虎;而在家电零售行业,国美与苏宁的争霸,自各自成为全国性巨头已经开始。  相似文献   

18.
孙侠 《市场周刊》2004,(10):10-10,18
国美电器落户大连,在家电市场上掀起一阵不小的热潮。初来乍到,便充分利用现代化传媒的优势,向滨城人民响当当打出了自己的招牌——“买家电,到国美”。各大报纸、电台、电视台无不为其大力宣传,招贤纳士,买赠送礼,着实吸引了消费者的目光,在人们心中火了一把。  相似文献   

19.
蔡亮 《大经贸》2007,(3):56-58
2006年的中国家电连锁业可谓乱象纷呈,令无数人眼花缭乱:7月,“财雄势大”的“老大”国美率先发飙,并购“老三”永乐,打破行业三足鼎立的格局;9月。大中电器向永乐发出终止合作的律师函,市场疑云密布;11月,国美电器发布公告。“公司主席黄光裕正协助政府机关调查”,舆论一片哗然;12月,跨国家电零售巨头美国百思买继合资五星电器之后,在上海开设了其进入中国后的第一家门店,“狼烟滚滚”。与此同时,由于部分连锁商与家电厂商之间的利益矛盾日趋升温,厂商纷纷“揭竿而起”,自建渠道。  相似文献   

20.
国美、苏宁等家电连锁企业凭借拥有广泛的销售渠道网络,能够如同银行吸收存款一样,通过“账期”占用供应商资金,将获得的周期性无成本短期触资投入到企业的经营过程。这种“类金融”的企业性质使国美、苏宁在外部融资面临较大困难时,借此缓解资金瓶颈的约束,实现规模扩张及多元化发展.本文以国美和苏宁勾例说明当前我国“类金融”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实现“类金融”企业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