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IPO抑价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创业板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立足于刚启动半年的创业板市场数据,通过回归分析探索影响IPO抑价的主要因素,并与主板市场的结论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创业板市场和主板市场的IPO抑价影响因素基本一致,但创业板市场上的发行价格和市盈率均失去解释能力,且非流通股比例与初始收益率负相关而其系数并不显著.要控制IPO抑价应积极推行市场化改革,提高投资者投资水平.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据IPO抑价的经典理论并结合创业板自身实际情况,对A股新推出的创业板市场IPO抑价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影响我国创业板IPO抑价的因素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解释。在认识到非有效市场的投资者情绪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创业板IPO抑价有较好解释力的同时,也发现随着股指期货的推出,市场的完善对降低创业板IPO抑价带来的有利效应。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据IPO抑价的经典理论并结合创业板自身实际情况,对A股新推出的创业板市场IPO抑价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影响我国创业板IPO抑价的因素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解释.在认识到非有效市场的投资者情绪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创业板IPO抑价有较好解释力的同时,也发现随着股指期货的推出,市场的完善对降低创业板IPO抑价带来的有利效应.  相似文献   

4.
芮卫 《经济论坛》2011,(5):51-54
本文从异质信念和投资者情绪等非理性解释的角度,对我国创业板市场203家公司的IPO抑价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创业板IPO抑价主要是由二级市场的非理性投资造成的,创业板市场资金博傻的投机氛围浓厚,投资者并没有真正建立起价值投资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陈艳丽  曹国华 《技术经济》2010,29(12):32-35
本文对在我国创业板上市的前50只股票的IPO抑价现象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创业板市场存在着严重的IPO抑价现象。然后,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检验出创业板IPO抑价不是来源于一级市场的故意抑价,可能来源于二级市场的错误定价。  相似文献   

6.
IPO抑价现象在各国证券市场普遍存在,中国创业板市场相对于主板市场而言具有更强的投机性,风险也相对更大。因此,研究创业板市场的IPO抑价现象,就具有了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IPO抑价理论入手,综合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针对中国创业板市场的IPO抑价水平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就如何促进中国创业板市场的健康发展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IPO抑价作为证券市场的一个普遍的现象,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讨论从未中断过.但是对该现象众说纷纭,并没有形成一个一致的论理认识.众多理论都有颇多争议,本文就目前为止的对IPO抑价的一些理论进行综述,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我国股票IPO抑价现象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8.
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春艳 《经济论坛》2011,(10):132-133
本文基于国内外对于IPO抑价现象的理论解释,立足于新推出的创业板市场,对创业板IPO抑价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现阶段创业板IPO抑价主要受到了中签率的显著影响,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通过实证研究,探讨股改后影响我国IPO抑价程度的各种因素,进而找出导致我国IPO高抑价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私募股权、天使资本对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的不同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曜  张子炜 《财经研究》2011,(8):113-124,134
文章对我国创业板市场的上市前股权投资者进行了界定和区分,然后采用手工整理数据考察了私募股权资本和天使资本对创业板公司的投资行为,重点研究了这两种资本对IPO抑价率的不同影响。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的私募股权资本往往投资于高估值行业且入股的企业资质较差,不能发挥认证作用,其持股的公司有更高的IPO抑价率;相反,天使资本往往投资于资质较好的企业,并且愿意投资负债率较高的企业,其持股对IPO抑价率无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创业企业审慎选择融资来源、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进行理性投资以及监管部门加强行业引导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由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相继对IPO抑价发行进行实证研究,不论是新兴证券市场还是接近有效市场的成熟证券市场,首次公开发行的公司新股均存在三个异常现象,即定价偏低(Under Pricing),发行高峰期(Hot Issue Market),新股长期弱势(Long-run Underperformance)现象。本文着重关注IPO抑价现象,力图解释"IPO之迷",为中国有效、稳定、科学的证券市场发展提出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2009年10月30日至2012年3月8日(解禁政策变动日)间上市的291家创业板公司IPO前后的面板数据及IPO时的截面数据,针对PE/VC背景创业板公司与NON-PE/VC背景创业板公司IPO抑价情况是否有显著差异与各种创业投资特征对PE/VC背景创业板公司IPO抑价的影响两个核心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创投支持上市公司并没有聘用更好的中介机构,有无创投支持及主创投资质(类型)与抑价率并没有显著关系,创投实力、持股比例、创投派驻董监事人数等的增加均不能降低抑价率,创投支持公司聘用的保荐商实力也低于未支持公司。外资创投的进入会明显提升抑价率,而创投持股家数的增多会降低抑价率。  相似文献   

13.
认购方式与IPO抑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Chowdhry与Sherman(1996)模型为基础,研究认购方式对IPO抑价的影响。2002年中国IPO认购方式从上网定价转变为向二级市场配售,两种方式之间的差异之一是投资者在认购股票时是否需要支付利息。在上网定价方式下,投资者认购股票期间的冻结资金利息为公司所有;在二级市场配售方式下,投资者认购股票不需要承担利息损失,Chowdhry与Sherman(1996)模型认为,二级市场配售的认购方式将显著降低IPO抑价率。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认购方式中隐含的利益分配是影响IPO抑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国创业板自开板以来表现出较高的抑价率,其影响因素颇多。以2009年10月23日至2011年12月31日之间发行上市的创业板公司为研究样本,结果发现,公司内在价值、投资者情绪两方面因素对创业板IPO抑价有着显著影响,公司治理也对创业板IPO抑价有显著影响,但上市公司所属行业对IPO抑价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李青洋 《生产力研究》2011,(12):293-296
IPO抑价现象几乎在每个有股票市场的国家(地区)都存在。为了解释这一现象,西方金融学界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假说。这些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新股抑价现象做出了解释,但解释力普遍较弱,并且实证研究结果存在很大差异。文章分析了现有IPO抑价假说在中国资本市场的适用性,并提出今后研究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风险投资在我国方兴未艾,为创业企业提供大量资金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和影响企业的管理活动和决策,提供额外的增值服务,同时影响企业的IPO进程。本文以2014—2020年深交所创业板有风险投资参与的400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联合风险投资对IPO抑价的影响以及市场气氛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联合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IPO抑价率显著低于单一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市场气氛加强了联合风险投资对IPO抑价率的限制作用,市场气氛热烈的时候,联合风险投资更能有效降低IPO抑价率。进一步分析发现,联合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IPO首日换手率显著低于单一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相较于CVC+IVC以及IVC+IVC的联合风险投资合作模式,CVC+CVC的合作模式更能显著降低IPO抑价率。  相似文献   

17.
国外IPO抑价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IPO抑价的现象,国外理论界通过建立不同的模型和假说试图找出IPO抑价的真正原因,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始终没有哪一家理论能够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这些理论颇多争议。文章就到目前为止国外理论界对IPO抑价理论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一只新股上市首日的收盘价通常会远高于其发行价,由此导致股票持有者在股票发行第一天获得较高的超额回报。这可能是因为IPO在一级市场的抑价或是二级市场的溢价导致的。以创业板为例,用计量分析中的多元回归分析研究现金申购中签率、首发市盈率、上市首日换手率、首发数量和首发募集资金对中国证券市场IPO抑价的影响,分析表明,现金申购中签率和上市首日换手率对IPO抑价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董鹏  王晓露 《当代经济》2007,(10):24-25
文章从理论研究方面,利用三个模型来总结相关文献;在实证研究方面,着重从四个角度归纳了分析国内A股股票市场IPO抑价问题的有关文献,并简要介绍了IPO抑价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之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IPO抑价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理论研究方面,利用三个模型来总结相关文献;在实证研究方面,着重从四个角度归纳了分析国内A股股票市场IPO抑价问题的有关文献,并简要介绍了IPO抑价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之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