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州女裤市场衍生型产业集群发展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州女裤产业集群是市场衍生型产业集群的典型代表。其发展具有低成本低风险进入机制、自主创新发展机制和承接产业转移自我壮大机制。对河南乃至中部地区的启示是:依托市场和商贸优势,大力发展市场衍生型产业集群;注重发展"隐性"产业转移,形成具有持久发展能力的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梧州市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也面临许多问题.文章通过经济模型对梧州与"珠三角"产业结构和产业梯度系数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相关结论,对梧州市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有关承接产业转移的研究,根据承接产业转移在承接地所带来的影响,从资本聚集、劳动力聚集和产业结构变化三个方面分析承接产业转移,探讨了重庆市承接产业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转移产业承接的现状研究,指出其在承接转移产业当中存在的问题,并构建了评价河北省转移产业承接力的指标体系,对于合理承接京津产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论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方式的扬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东南沿海承接产业转移相比,当前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着要素成本优势、资源环境约束、产业发展基础、产业转移模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新的背景条件。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总基调应是"多多益善",但同时也应注重提升转移产业的根植性,注重承接产业的高低端搭配,注重发展本地产业,注重资源环境保护,从而实现对原有产业转移方式的扬弃。  相似文献   

6.
当前,产业转移已成为我国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必然选择。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高技术产业内在特征,阐述了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转移的机理与要素,构建了包括产业承接载体、承接科技、承接成本和承接环境在内的高技术产业承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中西部18个省(市区)承接高技术产业转移的整体能力进行了定量研究和评价。最后,依据评价结果提出针对性建议:加大研发资金和研发人才投入,优化产业承接科技环境;扩大地区开放水平,增强政府产业政策支持力度;降低地区"短板"影响,提高产业承接整体能力。  相似文献   

7.
皖江城市带中小城市发展要避免我国30年来城市化发展失衡和发展速度趋缓的弊端,通过发展中小城市带动产业承接和产业转移.中小城市承接产业转移后的经济发展为消除"二元经济"格局,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和促进安徽省皖江城市带率先崛起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种由中小城市率先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模式,对我...  相似文献   

8.
承接产业转移的财政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乾梅 《会计之友》2008,(23):14-15
产业转移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经济要素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与经济提速发展的重要核心部分。产业转移是一个多方联动的系统体系,梧州市作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第一棒”和振兴广西的“东大门”,在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战略中举足轻重。本文仅探讨促进梧州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财政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部地区通过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以及在"干中学",是否能够显著提升本地区的科技进步,这是一个需要实证检验的命题。本文以河南某市部分县的数据为基础运用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了一个科技进步的数理模型,确定了承接业转移的判定系数,实证研究表明:不同县市产业承接转移程度与科技进步判定系统大小基本一致。因此,将干中学与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结合起来,是提升中部地区科技进步以及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的高铁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高速铁路的发展使城市群间人流、物流效率与质量大幅度提高,拉动了沿线经济和城市群的发展,带动了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武汉位于京广高铁与沪汉蓉高铁的交汇处,拥有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研究武汉在高铁经济背景下承接产业转移的定位,对实现武汉发展及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通过搜集近年来的数据分析在高铁经济背景下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了解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的整体状况,进而分析说明武汉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所具备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论文重点探讨了承接产业转移上存在的问题,从而根据问题确定武汉在高铁经济背景下承接产业转移的定位选择,进一步提出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的定位策略,为实现武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基于反梯度理论的赣州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8月13日,赣州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将赣州打造成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第一城"。赣州应如何快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逐步缩小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在产业承接中有所作为,走出一条符合赣州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本文从反梯度推移理论着手,分析了赣州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中的战略构想,构建了"强弓固根"的承接模式,探讨了承接对策。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的高铁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高速铁路的发展使城市群间人流、物流效率与质量大幅度提高,拉动了沿线经济和城市群的发展,带动了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武汉位于京广高铁与沪汉蓉高铁的交汇处,拥有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研究武汉在高铁经济背景下承接产业转移的定位,对实现武汉发展及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通过搜集近年来的数据分析在高铁经济背景下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了解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的整体状况,进而分析说明武汉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所具备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论文重点探讨了承接产业转移上存在的问题,从而根据问题确定武汉在高铁经济背景下承接产业转移的定位选择,进一步提出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的定位策略,为实现武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科学分析长珠闽地区产业转移趋势和江西适宜承接的行业,对江西有效承接长珠闽产业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产业集聚指数分析,长珠闽地区制造业整体向外转移趋势明显,但仍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广东、江苏和福建制造业向外转移相对滞后。为此,要利用江西地处长珠闽共同腹地优势,因地制宜地承接产业集聚强化行业和成长行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产业补链模式、内部提升模式、"飞地经济"模式、组团式模式和逆梯度模式,打造产业集聚品牌和优势,优化对接服务。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河南不断加大承接转移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在以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同时,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面临新形势和产业转移新特征,河南在推动工业走上创新驱动道路的同时,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应重点坚持引进龙头企业与吸引配套中小企业并重、承接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重以及承接高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并重。立足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河南要通过主动承接、高水平承接、集群式承接、基地示范承接等方式,推动区域产业升级、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为河南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和推进工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加工贸易转移升级",目的是提高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但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还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思想观念落后,行政办事效率不高,人才难进,进来了却留不住.对此,提出如下对策:中西部要转变思想观念、政府部门要精简机构,提高办事效率、要惜才留人,从而促进承接产业转移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6.
承接产业转移,是指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主动做好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巨大的发展空间以及人力资源优势,主动抓住历史性重大机遇促进产业聚集,增强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在广东面临产业升级的情况下,广西应利用好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承接广东产业转移。文章结合产业转移相关理论,通过对两广产业转移的可行性分析,论证了广西在承接广东产业转移中的优势,并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选择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广西区域合作"一轴两翼"战略的背景下,梧州市毗邻粤港澳的地缘优势、自然资源及其发展潜力正被重新认识和定位.本文分析了梧州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意义、机遇与挑战,并提出应通过增强优势产业的集聚能力、发展园区经济两大实施途径,加快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基地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目前,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新型城镇化两大国家战略在中西部地区呈现出了时空耦合态势。把握承接产业转移与城镇化的互动演化规律,找准两大国家战略的契合点,有利于两大战略在中西部地区的协同实施。文章对世界产业转移与城镇化互动演化过程进行了回顾,并分析了承接产业转移与城镇化互动的适应性成长阶段模式。研究认为,城镇化的外在形式是产业规模聚集与人口规模聚居,内在本质是地域产业承载系统的不断升级与完善,因此,遵循"产-城"互动规律,实现承接产业转移与地域产业承载系统动态适配是中西部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中西部地区应以提升地域产业承载适配能力为主要抓手,合理引导新一轮产业转移,最终实现有产业支撑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19.
在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把郑州建设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郑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基础上,总结其演变特征和影响其演变的主导因素,认为郑州由"一心两片,铁路分割"的双"V"字形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到"双核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受到地形地貌、交通、经济、决策、重大项目和历史延续因素的影响。从郑州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现代产业空间发展、生态屏障空间、郑州都市区空间结构和城市发展等方面提出了重构和优化郑州城市空间结构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态承载力视角,以长三角—皖江城市带为例,将生态承载压力、生态承载弹力和产业转移流强度三者相结合,对长三角—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长三角产业大规模地向皖江城市带转移对皖江城市带各承接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皖江城市带各承接区的生态承载压力和生态承载弹力均具有不断增强的趋势;合肥应当有选择地承接资源依赖型的产业入驻,马鞍山应当有选择地承接环境依赖型的产业入驻,皖江城市带其他七个承接区均可以同时承接资源依赖型和环境依赖型的产业入驻,应当通过政策引导成为未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