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补价及其与非货币性交易的关系 1.补价的定义 补价,<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准则>)、<<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皆未对其进行定义.从<准则>、<指南>内容来看,补价是指非货币性交易的双方为了平抑交换资产在公允价值上的差异,由一方支付给另一方少量的现金或其他货币性资产的行为.在非货币性交易中,补价的"价"有下列几种涵义:  相似文献   

2.
在判断涉及补价的交易是否属于非货币性交易时,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准则")都给出了25%的判别标准,即如果支付的补价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或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支付的补价之和的比例)小于或等于25%,或收到的补价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小于或等于25%,则视为非货币性交易,应根据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如果上述比例大于25%,则视为货币性交易,应根据货币性交易的核算原则进行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非货币性交易的实践越来越多.为规范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财政部出台了新的&lt;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gt;(以下简称&lt;准则&gt;),并在&lt;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gt;(财会[2002]18号)中对&lt;准则&gt;作了进一步阐述.&lt;准则&gt;和&lt;问题解答&gt;对各种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规定和示例.……  相似文献   

4.
财政部2006年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但对于补价中是否含有增值税以及如何理解非货币性交易中损益的确认公式,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财政部于1999年制定、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并于2001年1月进行了修订,对规范企业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具有重要意义.但笔者对其中的几个问题还有些疑虑,有待于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6.
1999年6月28日,我国财政部首次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该准则于2000年1月1日起在我国所有企业执行.该准则将非货币性交易分为同类非货币性交易和不同类非货币性交易.  相似文献   

7.
财政部财会字〔1999〕29号附件1: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财务会计法规介绍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范企业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及相关信息的披露,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我们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现印发给你们,请布置所属企业从2000年1月1日起执行。执行过程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函告我部。附件:1-《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2-《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指南(略)1999年6月28日引言1-本准则规范企业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2-非货币…  相似文献   

8.
1999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2001年进行了第一次修订,将非货币性资产计价基础由公允价值改为账面价值,从而避免了对公允价值的不恰当使用,抑制了企业操纵利润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梁艳斌 《会计师》2012,(20):10-11
<正>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再次进行了调整,相比旧准则而言,新准则更加科学合理,成为我国现行会计准则重要的组成部分,为规范不涉及或很少涉及现金的非货币性交易提供了依据。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准则是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业务,一方面为加快资金周  相似文献   

10.
刘朋 《现代会计》2006,(4):21-23
为了规范企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财政部于1999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2001年进行了修订,修订之后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下称旧准则)于2001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执行。2006年为了进行准则的国际协调,财政部对2001年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进行再次修订,修订之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下称新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在此次准则修订过程中兼顾了本国国情和国际准则的趋向,力求实现非货币交易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相似文献   

11.
周炳伟 《会计师》2011,(1):31-32
<正>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为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与2001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为旧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相比,在会计计量、损益确认等方面做了重大的改进,这些改进比原会计准则更加科学,对进  相似文献   

12.
1999年6月28日,财政部首次公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易》,2000年1月1日起在所有企业施行准则将非货币性交易划分为同类非货币性交易和不同类非货币性交易。针对两类交易的各自特点,该准则分别就是否涉及补价作出了明确规定,在没有补价的情况下,对于同类非货币性交易,一  相似文献   

13.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与美国对应准则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9年6月28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该准则对非货币性交易中资产的计量标准、损益的确认条件、资产减值损失的认定,以及信息披露作了系统规定。概括地说,在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中,非货币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非货币性交易最大的特点是以货易货,不收付款项。所以,非货币性交易会计核算的主要问题是以什么价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帐价格,以及是否确认交易损益。总体来说,对非货币性交易会计核算的规定,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第一,将非货币性资…  相似文献   

14.
宋夏云  刘健 《上海会计》2001,(10):55-56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的修订颁行,对于我国审计理论与实务界的人士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加深理解。鉴于某些国有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利用非货币性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问题日显突出,因此,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如果发现客户存在利用非货币性交易来操纵利润的违规违法行为,应予以充分揭露,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以减少审计失败而可能遭受的各种风险损失。本文试从非货币性交易的审计特征分析入手,进而探究其合理可行的审计对策。 一、非货币性交易审计的特征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中对非货币性交易的定…  相似文献   

15.
贵刊2003年第2期梁丽娟同志撰写的《浅析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中的若干疑点》一文(以下简称《梁文》)针对《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提出了四个疑点,笔者认为某些地方还值得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16.
非货币性交易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玲 《理财》2004,(7):34-35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企业经营方式的不断变化,包括资产置换、股权变换在内的非货币性交易越来越多。为了规范企业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财政部发布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此举对于规范我国企业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披露,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分析2001年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称旧准则)的基础上,对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称新准则)的特点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企业以非现金资产抵债和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处理与所得税处理差异分析,对《企业会计制度》和经修改《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中舍弃公允价值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本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已于1999年6月28日公布,并于2000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罔内施行。后依据一年的执行情况,财政部于2001年1月18日对原准则进行了修订,2001年1月1日全国范围内施行。修订后的准则不仅使有关非货币性交易的核算更加规范,操作性更强,而且简化了关于非货币性交易的披露内容。  相似文献   

20.
余世文 《财政监督》2011,(11):44-45
我国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经历了三次修订。1999年颁布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为非货币性交易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但准则关于非货币性资产及交易的分类和实务中公允价值的运用的不规范损害了会计信息的质量。2001年的新准则较好地解决了旧准则存的问题,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受到了一定的遏制。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该准则适应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并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本文梳理了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发展历史,对1999、2001和2006年三个版本的准则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并指出了现行准则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