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1世纪反贫困面临着新的背景条件,如人类社会迈向了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市场化进程日益加深,经济集约化,贫困地区社会发展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反贫困目标的进一步深化等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贫困人口素质成为21世纪反贫困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反贫困的理论反思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反贫困的步伐明显放缓。这是因为在反贫困的运行过程中,无论是对贫困内涵的理论把握,贫困人员的结构改变,还是对因公共供给不足而返贫的现实认识以及反贫困的制度设计都存在着缺陷和误区。因此,要治理贫困恶性循环,就必须从多维角度出发,选择新的符合新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要求的综合反贫困路径。  相似文献   

3.
脆弱性与贫困:江苏李庄村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脆弱性与人类的贫困相伴生、互为因果。从脆弱性分析入手,可以为农村反贫困提供新的思路。该文以江苏省李庄村为案例,讨论了农户面临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社会风险和疾病风险,以及农户抵御风险时可以利用的人力资产、物质资产、金融资产和社会资产的主要特征。文章最后从消除脆弱性入手,提出了反贫困的若干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为了消减贫困,实施了种种反贫困政策。虽然这些反贫困政策取得了很大成果,但目前我国仍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并且这些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恶劣的西部地区。贫困人口的这种分布特征,加大了反贫困政策的实施难度。一直以来,反贫困政策的目标都是单独的一个目标,即减少贫困人口,改善贫困人口的条件。2000年,国家为了消减贫困,也为了改善环境,开始实施生态移民政策,这标志着反贫困政策的巨大转变,即从单独实施反贫困政策转变为把反贫困政策和环境政策结合为一体,同时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文章依据调查获得的数据,分析生态移民政策对移民和环境的影响,探究生态移民政策在实施过程的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使我国农村反扶贫具有更强烈的现实主义和阶段性。在这个新阶段由于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使农村贫困具有新的特点,市场机制作为双刃剑诱发贫困的作用加强,尤其是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使农民增收缓慢,甚至减收。因此,农村的致贫因素发生了新的转移,带上了市场机制的沉重印记;鉴此,新时期农村反贫困要有新的思路,要更多地利用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发挥农村贫困地区的比较优势和贫困人口在反贫困中的主体性,同时,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西南四省市国家扶贫重点县农民的收支变动情况,分析了出现这种变动趋势的原因及对当地反贫困需求的影响。从收支水平看,西南四省市的反贫困任务仍然任重道远;从收入结构看,增加贫困人口工资性收入是反贫困的重要途径;从支出结构看,丰富贫困人口的精神生活不容忽视。提出了西南四省市反贫困的战略。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认为贫穷不符合社会主义的要求。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反贫困的战略举措:改革开放对反贫困起到了最直接的作用;发展科技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出路;实行先富带动共同富裕的战略是反贫困的捷径:控制人口对于反贫困工作起着积极的作用。这些反贫困工作的开展在当今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贫困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概念,对它的界定经历了一个从关注物质贫困到人文贫困的转变过程,与此相适应,反贫困战略的制定也经历了一个从单纯强调物质资本的投入过渡到强调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双重投入,从强调计划到市场再到市场和非市场相结合的方式上二重转化。该战略对中国反贫困战略的调整、反贫困内容的转变、反贫困制度的创新以及反贫困的参与方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反贫困制度创新与实现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花永兰 《经济研究导刊》2010,(15):220-221,241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中国的反贫困战略应完善政府主导式反贫困重要职能,尽快建立人本模式、参与模式、共享模式和国际合作模式等基本模式,着力进行反贫困制度创新,推动中国反贫困工作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0.
藏区反贫困再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冉光荣 《财经科学》2006,(2):107-116
藏区反贫困形势仍然严峻,表现在贫困面大、返贫突出、新的城镇贫困群体的出现与扩大等方面.为此必须采用综合性的反贫困措施:如生态移民;通过提高农牧民个人素质,促进传统农牧业的发展,构建新农村;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增加就业机会;改变医疗资源配置,遏制因病返贫;控制人口增长;加强立法、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等.  相似文献   

11.
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世界各国的痼疾,而财政支出政策是各国反贫困的首要措施。文章从贫困的含义入手,考察财政支出减贫的理论及研究,结合中国的实践,借鉴世界各国反贫困的经验,并提出了中国反贫困的对策,希望为今后我国反贫困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城乡反贫困模式并轨是中国目前城乡贫困人口并存的现状格局特征的现实需要;城乡反贫困模式并轨是中国现行反贫困政策的边际效益几乎等于零或者说效益递减的内在要求;城乡反贫困模式并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城乡反贫困模式并轨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3.
袁树卓  高宏伟  彭徽 《技术经济》2020,39(4):22-29,38
在贫困的精准治理中,农村反贫困政策创新的合法性值得关注。经过对已有文献的整理和归纳,构建了农村政策创新的合法性评价框架。以精准扶贫建档立卡为例,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反贫困政策创新的合法性评价维度和结构。然后,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再对其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最终获得2个二阶因子8个一阶因子的测量量表。本文为新时期的政策治理"重心下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形势仍很严峻。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人力资源开发是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的长久之计和根本途径,应把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培养农民脱贫自救的能力,作为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工作的重点。转变思想观念,加强教育培训,完善保障体系,控制人口增长,转移贫困人口,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5.
伍德凤 《经济师》2002,(7):255-255
文章对西方一些国家城镇反贫困的主要做法和特点及我国城镇反贫困的对策取向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熊主武 《经济师》2007,(8):53-53
城市贫困问题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文章指出,增强经济活力是城市反贫困的前提条件,解决城市人口就业问题是城市反贫困的基础工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城市反贫困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中国建国以来社会福利制度变迁的角度出发,结合反贫困绩效的测量指标,将历史演绎和实证分析结合,对中国福利制度反贫困的绩效进行了测度与评估。结果表明,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在反贫困过程中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存在诸多待完善的地方。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福利政策的倾斜力度,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缓解贫困。  相似文献   

18.
反贫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内涵之一。贫困,是指部分人在社会中由于种种原因被排挤到经济生活边缘、失去了过当时当地基本生活的可行能力的状态。贫困的形成有自然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多种原因。因此,反贫困不能搞单项对策,应实施反贫困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9.
"贫困"的内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显现出多层次性和丰富性。立足于对贫困概念的解读强调老年人口的反贫困问题,是中国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的薄弱环节,从而凸显我国老年人口反贫困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20.
当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 ,城市问题日益显现 ,城市贫困作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广泛存在着。本文从我国城市反贫困的现实入手 ,建构了一个我国城市反贫困行动体系的制度框架。作者认为 :我国城市反贫困行动体系的制度建构 ,对于缓解乃至消除贫困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