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在海德格尔的视阈中,本真的生存基于对死亡的领悟:在意义的毁灭中将此在带到对“无”的畏中,此在在沉沦中唤醒,向终结存在,使此在先行到死,立足自身而本真地在世。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哲思为汶川大地震后的中国人民众志成城,重建家园提供了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2.
于丹 《中国西部》2012,(6):40-43
我很喜欢“三生教育”提出的三个层面的词——生存、生命和生活,它们是不一样的。生命是自我的认知,认知了自己再去完善生存技巧,生命是一种意识,生存是一种能力,带着独一无二的意识和能力投入到生活,你才能做—个好公民。  相似文献   

3.
鉴于各种内隐或外显的死亡现象充斥于社会的各个角落,死亡教育研究的重要性也就日益突显出来。以弗洛伊德的"死本能"为理论依据,在分析我国当前死亡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死亡"重新进行界定,并尝试探究死亡教育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经济》2009,(3):96-96
不知“常”岂知“非常”?我在想,人类能够走到今天,总是靠着一些常识的。 “常”与“非常”,就像“生”与“死”那样互为表里。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我愿把它掉个个儿:“未知死,焉知生。”  相似文献   

5.
李兵 《中国西部》2012,(6):26-29
“三生教育”针对的是“人本身”,涉及的内容几乎与整个人生完全重合。本文从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本质特性出发,追问“三生教育”的目的,澄清“三生教育”的意义,明确“三生教育”的根本,试图彰显人的生命活动的神圣性和崇高性,创造性和历史性,意义性和自由性。  相似文献   

6.
《死亡诗社》 讲述的是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和一群在迷茫中最终找到生命意义的学生们之间的故事,因其震撼而直白的表述方式和积极的故事内容获得了6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奖.通过对电影内容和中国传统诗歌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提炼出导演对美、 梦想和自我实现的新定义:做一个浪漫而洒脱的人.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三全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视角下,从高校“三困生”群体着手,在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并面向“三困生”群体提出有效育人举措,以期帮助受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推动辅导员将资助育人工作落到实处,使受助大学生激发个体潜能,明确大学定位,树立人生规划,逐渐摆脱“三困生”状态。  相似文献   

8.
纳麒 《中国西部》2012,(6):30-33
“享受世界”的哲学功能,使我们意识到教育的主要危机是我们培养了具有强烈愿望去占有物质世界的人。却没有去培养具有享受世界的意识和享受世界的能力,从而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的人。当我们的受教育者拿青春去挣得“考分”、占有“文凭”,最终只为了与“地位”交易之后。面对人的生命,人存在的意义全然不知其真谛,面对丰富多姿的生活。心灵的富足我们显得仓皇与贫弱,到此时我们也未必能发现我们丧失掉的是享受世界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高校开展“三生教育”要从生命教育开始,明确生命教育的基本含义及特点。在生命教育中,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课程研究、创设活动载体、进行学科渗透、尊重个性化的教育等途径有效进行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学会与人相处,尊重和珍视他人和自己的生命,拥有丰富的人生。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快讯》2012,(34):30-41
今天,我们如果在日本日立公司员工的面前,说“日立电视有多好”、“20年前的日立电视到现在还能用”的话,日立公司的人会有些尴尬,因为他们已经放弃家电产业了。“日本家电”,这个标志着全球传统家电产业最高端、最优秀、最有保证的代名词,正不可遏止地滑向“死亡”。  相似文献   

11.
费耕 《中国西部》2012,(6):12-15
开展热爱生命、学会生存、了解生活的“三生教育”,对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实现生命的价值,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很有意义,特别是对独生子女有必要,应列入素质教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三生教育”既是—个哲学问题,又是—个人学问题,还是一个教育观的问题。“三生教育”堪称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小人物的命运也能像大人物那样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推销员之死》中的威利·洛曼是为了谋生和寻找自我价值而面临无尽琐事的许许多多普通人中的一个,因此他命运的悲剧性让人深思。《飞蛾之死》中那个为了能将弱小的生命再多维持一刻作最后挣扎,但最终无法与死神的力量抗衡的飞蛾给读者带来的震撼也同样发人深省。两者虽不为同类,可是他们最终的命运却极为相似,都在百般挣扎中走向生命的终点。但是,显然两个小角色对于生命和死亡的诠释却是截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14.
人,生从何来,死从何去,应该以怎样的态度直面死亡。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思考的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对死亡以及死亡本身的思考,不仅是对生存的价值与意义的探索,更是对人的终极关怀的积极关照。庄子"逍遥游"的人生态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很重要的一种人生哲学,对于死亡,他是乐观豁达、自然无谓的。比之晚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就在其著作《存在与时间》中对死亡问题进行了浓墨重彩的论述,他打破了西方传统哲学对死亡的思考,提出了"向死而在"。对庄子和海德格尔二者的死亡观作一比较,探讨相距两千多年、相隔万里的两种文化殊途同归之根源,是颇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提出,是对教育本质进行深刻哲学思考的结品,是对教育本真旗帜鲜明的回归。“三生教育”对培养全面发展、德才兼备、人格健全的人——作用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6.
当前,优越的物质条件使得很多孩子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面对父母,他们只知道受恩,不知感恩,通过上“三生教育”——“爱孕育生命”课程,引发学生感恩父母的意识,激发感恩父母的真情,并使感恩意识和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17.
有安全生产“三字经”曰:“讲安全,最重要。保生命,第一条。一人死,全家糟。多事故,企业完。血教训,莫忘掉。安全了,众人笑”。这是一家施工企业从多年的实践工作中提炼出来的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18.
于景春 《理论观察》2011,(3):157-157
在中学,随处可见“潜能生”。所谓“潜能生”,就是暂时成绩不好、有待成长、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原来曾被称为“学困生”,有的也叫“差生”。“潜能生”与“差生”相比.笔者认为该称谓比较客观,也很人文,这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暂时定位,也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对他们的关怀。新课程教学基本理念要求,“潜能生”需要教师教育教学的“阳光”关怀。  相似文献   

19.
只有把分散的“死”资产集中起来变成“活”资产,把行政事业性资产变成公司性资产,进行资本运作,才能做大做强国有运营公司,做大资产这块“蛋糕”,为政府融资提供平台  相似文献   

20.
高校“三生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要把“三生教育”融入高校教育和生活中,融入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中,融入高校整个教学体系中,在高校建立全方位的“三生教育”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