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观点认为,违约之诉不能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认为精神损害赔偿只适用于侵权损害赔偿领域。在我国,旅游合同这种期待精神利益的合同是不能给予充分保护的,本文通过对旅游合同的特殊性以及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正当性进行分析,认为应当确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以加强对旅游者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王朝许 《魅力中国》2011,(5):167-168
死亡赔偿金是致害人因其侵权行为对被害人及其近亲属所造成的损失的一种补偿。相对于精神损害赔偿,后者已经由相关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在附带民事诉讼中不予支持,而在死亡赔偿金这个问题上,由于对物质损失的认识和理解的差异,使得人们在司法实践中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否支持死亡赔偿金有了分歧,再加上司法解释的前后差异更让人们在司法实践中感到无所适从。本文尝试对附带民事诉讼中应予支持死亡赔偿金的依据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死亡赔偿金自出现以来,一直争议不断,文章拟从死亡赔偿金的演变历史出发,认为应将死亡赔偿金定义为物质性损害赔偿;拟从目前存在的两种学说出发,认为死亡赔偿金不属于遗产,不应当适用代位继承;同时通过对《侵权责任法》的分析,认为被抚养人生活费与死亡赔偿金属于并列的赔偿项目。  相似文献   

4.
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离婚过错损害赔偿制度在法律适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在理论上予以厘清和深入探讨。作者认为,在归责原则上,应将过错推定原则引入到婚姻家庭领域中的损害赔偿制度中;在性质认定上,应将婚姻法损害赔偿责任的性质定性为侵权责任;在请求权行使方面,认为婚姻法中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不仅配偶有之,家庭成员也应该享有,而且应将婚姻法中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作为一个独立的请求权,而不把离婚作为前提。  相似文献   

5.
惠珂 《魅力中国》2011,(4):291-292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下简称《侵权责任法》)第22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从而把精神损害赔偿范围从侵犯人身权扩展到侵犯人身利益。可以认为《侵权责任法》承认了精神利益作为一项独立法益的存在.但是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的规定尚很不全面、具体。  相似文献   

6.
关于缔约过失责任的形式,一般认为只是损害赔偿。但诸多教材、专著和文章讲的大多是对信赖利益的损失的赔偿,是从赔偿损失的层面来讲的。而损害赔偿与赔偿损失并不是等同的,前者应包含后者。缔约过失责任的形式不应当限于赔偿损失,赔偿损失只是其主要责任形式。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受损害方的利益,有必要在赔偿损失之外考虑其他责任形式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并允许多种责任形式合并适用。  相似文献   

7.
2007年颁布的<劳动合同法>首次明确具体地规定了劳动者约定的离职竞业限制义务,它既赋予了劳资双方意思自治的空间,又对一些方面做出了强制性规定.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它既规定了用人单位支付补偿金的义务,又相应地规定了劳动者的违约金和损害赔偿责任,充分体现了劳资双方的利益平衡原则,具有重大的进步性.然而,该规定在损害赔偿金的确立、违约金与损害赔偿的关系、新用人单位的连带赔偿责任和在职竞业限制义务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死亡赔偿金不是对死者生命价值的赔偿,不是“命价”,而是不法致人死亡时特有的财产性损害赔偿。对死亡赔偿金究竟采用单一标准抑或两个标准,最高人民法院应权衡利弊,以作出应对。  相似文献   

9.
李萍 《魅力中国》2011,(14):171-172
死亡赔偿金一直在我国都是很有争议的话题,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死亡赔偿金在继承中法院判决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因为我国法律的规定死亡赔偿金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自然就有不同的法律适用结果。本文通过对现有法律法规的整理,根据法律适用的原则,对不同原因造成的死亡赔偿金性质进行了界定,并对其在继承中的分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在民法法系存在公法与私法之分。按照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的观点,凡保护国家公益的法为公法,保护私人利益的法为私法。整个私法的核心内容就是解决私人之间权利及利益冲突的损害赔偿。损害赔偿责任主要包括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在一般情况下,两类责任泾渭分明。  相似文献   

11.
问:支付了赔偿金还能支付经济补偿吗? 答: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依法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同时规定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应当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对经济补偿与赔偿金是否同时适用,社会上有不同的理解:一种意见认为,为了有效惩罚用人单位的违法用工行为,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在支付了相当于经济补偿两倍的赔偿金后,还应当再向员工支付经济补偿。另一种意见认为,已经支付赔偿金的,不应当再支付经济补偿。  相似文献   

12.
常富 《魅力中国》2011,(12):96-96
精神损害是指是对民事主体精神活动的侵害,是指加害人不法侵害他人的姓名、肖像、荣誉、身体、健康、生命名称等造成损害,最终导致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的丧失和减损。精神损害赔偿是指民事主体因加害人侵权行为使受害人精神利益损害而依法承担的赔偿责任,以财产补偿、精神抚慰金的方式进行救济和保护,使受害人的精神利益得以弥补、修复的民事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解析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关系得以成立的见解,在主体上,提出法人等组织可作为精神损害的求偿主体的理由;在阐述各学说基础上,论证“精神利益说”作为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关系客体的合理性;在内容上,区分不同情况,确定行使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是否作为独立的诉因。  相似文献   

14.
在对知识产权多种保护方式中,侵权损害赔偿这种方式与知识产权人以及侵权人的经济利益的联系最直接,因而受到人们的更多关注。本文拟就从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的赔偿原则入手,分析我国该制度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死亡赔偿金是不法行为致人死亡时特有的财产损害赔偿。中国当前立法实践存在“差额赔偿”和“定型化赔偿”两种赔偿标准。户籍制度的存在以及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冲突。生命本身是无价的,对于死亡者来说是无法赔偿的,赔偿只能赔偿他人因此所造成的财产及精神利益损失。完善死亡赔偿金制度的立法建议必须及时反映实质正义,特别是作为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文章对现行体制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改善建议,并在最后提出了对正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赵程 《魅力中国》2010,(6):133-134
人权的司法保障是法学界自古争论的话题。而死亡赔偿金的城乡差别近来在我国引起不小争论。死亡赔偿金的性质是什么,我国现在的赔偿方法是否合理,当事人的权利怎样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是实际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阐明死亡赔偿金的性质从事实和法律的角度论述为如何从实际出发,找到实际人权保障应有的差别性,使人权的司法保障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我国死亡赔偿金制度之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死亡赔偿金制度所造成的"同命不同价"现象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质疑,但这种质疑并没有深刻认识到死亡赔偿金的性质。从死亡赔偿金制度设计原意看,死亡赔偿金存在差异是合理的,但为避免误解,应将赔偿金改为收入损失赔偿金,并取消户籍、地域等赔偿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8.
邓佳青 《中国经贸》2011,(14):110-110
合同无效的情形下,司法上的处理有三种:返还财产、损害赔偿及追缴财产。在理论和实践中,对于损害赔偿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主要有损害赔偿请求的依据及基础是什么,是基于缔约过失还是侵权;损害赔偿的具体范围是什么等等。本文主要围绕着上述两个问题的探讨,最后得出笔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邓安  杨盛安 《魅力中国》2011,(5):184-184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侵权责任法对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规定得过于狭小,笔者认为,应增加对有人格纪念意义的物品受损的精神损害赔偿。应该说,现行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等人格权受侵害,可以判决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20.
笔者是一名基层现场民警,长期从事交通事故处理工作,经常碰到许多尴尬之事,无法给当事人一个满意的说法。如发生一起一次死亡3人的特大交通事故,死亡的3人中,甲是非农业人口,乙丙是农业人口,在死亡补偿中.按照重庆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总队渝公交管[1999]3号文件《关于印发1999年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计算标准的通知》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