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金融危机后,中国货币政策框架处在重构过程之中,作为其中重要组成工具的央行资产负债表,其未来的变化值得关注。为了更加清楚地解读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文章在央行资产负债表趋势与结构特征基础上,详尽阐释了央行资产负债表特征背后体现的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效果,以及制约央行货币政策目标实现的一些问题。文章认为,资产负债表结构调整决定着货币政策目标的效果,其关键在于汇率政策目标与货币政策目标的权衡。  相似文献   

2.
金融危机后,中国货币政策框架处在重构过程之中,作为其中重要组成工具的央行资产负债表,其未来的变化值得关注。为了更加清楚地解读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文章在央行资产负债表趋势与结构特征基础上,详尽阐释了央行资产负债表特征背后体现的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效果,以及制约央行货币政策目标实现的一些问题。文章认为,资产负债表结构调整决定着货币政策目标的效果,其关键在于汇率政策目标与货币政策目标的权衡。  相似文献   

3.
李强  张Jun 《特区经济》1994,(2):19-21
<正>在各种经济活动多以货币价值形式表现的情况下,运用金融宏观调控手段引导资金流向和流量,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同时,我国处于两种体制转轨时期,传统的计划行政手段已不完全有效,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机制又尚未形成,金融作为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就越发显得重要.因此,选择正确的货币政策,贯彻落实货币政策,理顺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关系,发挥中央银行的监督和管理作用,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关键.本文就这些问题作些探讨. 一、货币政策的选择 所谓货币政策.就是指稳定通货与发展经济的关系.货币政策有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即宏观经济目标),是指一定时期最后达到的原则目标,它只能作为中央银行制定政策的指导思想,井不能提供具体的数量依据.因此中央银行还必须找出一个短期的、具体的、数量化的指标,作为实现最终目标的中介或桥梁,即我们通常说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确定了货市政策的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后.还必须确定可有效操作的货币政策工具. 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的宏观目标是: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这四大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前沿政策     
《天津经济》2014,(1):80-80
2014年货币政策取向中性偏紧。从主要政策预期目标的设定来看.预计仍与2013年基本一致,以体现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但2014年年中前后,货币政策可能再度微调。2014年将是中国经济继续调整的一年。货币政策总体与2013年没有差异,预计执行中仍为中性偏紧。具体来说,新增信贷10万亿元.新增社会融资总量19万亿元.M2增速为13%,年度预算赤字2.1%。  相似文献   

5.
陈涛  樊夕 《特区经济》2008,(12):92-94
中国的房地产价格从2003年以来持续快速上涨,政府及中央银行虽然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政策抑制房价,但房地产泡沫并未显著萎缩。本文通过比较中国与日本泡沫经济时期房地产泡沫的成因、货币政策调控目标、调控工具以及政策时滞的异同,分析了导致中国货币政策低效的主要原因,在汲取日本的教训和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增强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效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利率市场化、汇率制度调整与货币政策独立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集中探讨了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机制调整任务及其对货币政策独立性不同方向的影响。文章认为,利率市场化进程是一个消减货币政策独立性的过程,而人民币汇率由对美元的僵硬钉住向管理浮动的调整则有利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加强,在二者同是当前金融领域改革重点的条件下,寻求二者的政策搭配和对货币政策的作用销抵是保证我国在顺利完成改革任务的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独立、稳定,充分发挥政策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货币政策是一国货币当局对经济进行干预以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工具。文章对我国运用货币政策的实践效果包括反通货膨胀和反通货紧缩的政策内容及其效果进行分析,并对当前最新经济动态进行分析和给出政策评价。  相似文献   

8.
央行宣布再度上调存款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是2010年以来第七次上调准备金率,凸显了当前货币政策的"稳健"特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货币政策是政府在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下,运用政策工具和政策手段,经由一定的传导过程,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的过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的基本层面的问题就是考察货币政策的预定目标和实际运行效果之间的偏差大小。偏差越小,货币政策有效性越高。理论一般认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核心问题是货币政策能否影响产出。  相似文献   

9.
央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不论采用怎样的中介工具,最终的调控对象都要落到货币供应量这个指标上来,如果央行所选取的中介工具与货币供应量不存在灵敏的互动关系,那么这个中介工具也就无法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我国在货币政策选择上存在许多自相矛盾之处,主要包括总体目标和中介目标不明确;货币政策缺乏常规的政策工具;政策实施的独立性受到僵化的汇率政策的限制;政策操作的实际效果与政策制定的初衷相背离等等。因此,货币政策的运行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美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后美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利率和倾向量二者之间转换,有着很复杂的经济背景。90年代以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正确选择和成功运用保证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其成功经验对我国倾向政策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认识李薛青一、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中介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前提条件。作为介于政策工具和最终目标之间的一个中间变量,中介目标通常表现为一些较短期的量化的金融指导。一般而言,...  相似文献   

12.
一、县域经济发展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协调的必要性 从总体上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目标是一致的,但由于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每一种政策都会受其政策功能及实施范围的限制而难以产生全面的调控效应;同时,由于政策作用的侧重点及使用的政策工具不同,在实践中还可能发生政策手段之间相互掣肘和抵触的情况,这些都要求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财政政策要与货币政策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相似文献   

13.
2007年我国实行了“从紧货币政策”.其核心在于紧缩信贷。加强从紧货币政策,有利于避免中国经济的大起大落,能有效减少银行经营的周期性、结构性波动风险.为中国银行业长期的稳健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  相似文献   

14.
综合各项数据来看,中央陆续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收到了一定的成效。2003年以来,国家综合运用了信贷、利率、汇率、出口退税率以及土地供应等多种政策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与其他的财政、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相比,土地调控具有其独有的特点。本文还着重分析了2003年以来土地政策调控的目标,实际调控效果,土地调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简要回顾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理论和实践的演变过程,介绍了“盯住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分析了我国利用货币量充当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所遇到的困难,并就进一步完善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框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发达市场经济的国家干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的国家干预,主要围绕着四个目标:1.经济增长。2.充分就业。3.稳定通货。4.国际收支平衡。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产业政策和人力政策等实现的。首先,对市场经济运行的环境进行干预。通过制定和维护市场...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开放水平的日益提高对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构成了挑战。目前,中国货币政策非市场化的利率与汇率形成机制、不明确的最终目标和难以控制的中介目标,数量型的直接货币政策工具以及日益增强的溢出效应,必然要求货币政策以市场化为长期改革方向,对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进行调整优化,重视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重视货币政策国际合作与协调。  相似文献   

18.
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以日本银行为典型的"定量宽松"政策和以美联储为典型的"信贷宽松"政策在操作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同的量化宽松政策,其目标指向不同,应根据经济运行的具体状况选择不同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式;我国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应建立在对经济基本面的科学判断基础上,考虑金融体系和市场结构的特殊性,合理借鉴其他国家实践中创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应该目标明确、操作审慎、可预期性强,并且前瞻性地考虑政策的退出方式。  相似文献   

19.
作为宏观调控重要政策手段之一的货币政策,其目标主要是稳定币值、促进经济发展。今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人民银行认真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金融宏观调控取得了新的成效。近日,央行再次重申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过快增长,抑制依然旺盛的信贷需求,防止投资反弹。鉴于一季度CPI上涨达到8%,  相似文献   

20.
安娜 《中国经贸》2009,(6):146-147
我国目前实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本文通过分析货币政策目标体系以及中国目前面对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提出目前我国选取货币政策目标的建议,并据此浅述2008年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