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国内外尚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公认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涉及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多从产业与区域经济协同、集群与区域经济协同,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等一系列的角度进行研究.文章时近期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总结,并提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城乡产业互动发展是指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城市产业与农村产业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一个动态过程。我国可以借鉴日本、韩国等国际经验,通过建立城乡产业互动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作用机制、能动作用机制、主导因素和能动因素的耦合机制、空间载体机制、资金良性循环支持机制、城乡产业互动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协调机制等,来推动城乡产业互动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3.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拉动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的重大战略抉择,军民融合是实现富国与强军统一的重要途径。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式发展,既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也是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促进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良性互动和资源共享、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径。如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国防和军队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4.
邵长安  关欣  初玉 《科技和产业》2020,20(12):131-135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技术进步,推进了相关领域生产性服务业、新型服务业的发展,成为了影响区域经济结构的关键性要素。对于北京而言,高技术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存在着互动发展的关系。针对北京市高技术产业与第三产业互动发展对策,研究提出:北京市高技术产业的政策及制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及制度相统一协调;构建北京市高技术产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提升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竞争能力;与服务业发展布局相结合,合理规划北京市高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打造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提升北京市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及自主研发能力,增强企业的原始创新,提高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实现北京市高技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励效杰 《宁波经济》2010,(6):22-24,27
全球金融危机对国际和国内发展环境产生了一系列重大影响,当前宁波工业经济也遇到了一系列挑战。因此,宁波工业经济转型发展既是适应宁波发展阶段变化的内在需要,也是成功化解全球金融危机的现实需要。本文就当前宁波工业经济转型发展提出构筑特色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工业的高端攀升和内涵升级;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增强工业创新发展能力;优化产业组织模式,促进企业间协同发展;提升对外经济合作水平,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优化工业空间布局,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完善资源要素保障体制机制,提高产业转型发展保障能力等六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郎国放  陈鹏  张在来 《山东经济》2008,24(5):142-146
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主导产业的发展与更换过程,是区域经济系统内各个产业之间协同竞争作用的结果。因此分析区域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的协同竞争行为所遵循的规律对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区域产业间协同竞争行为与生物种群之间协同竞争行为机理的相似性,本文运用演化博弈论建立演化博弈模型,对区域主导与非主导产业的演化机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王婷  芦岩 《改革与战略》2011,27(9):41-44
文章首先回顾了阻碍城市群内产业分工体系建立和发展的各种观点,然后从产业分工的视角分析了阻碍城市群内产业分工的发展和城市间合作、协同实现的影响因素;最后从建立城市群区域统一的组织协调机制、加大对欠发达城市的开发和扶持、建立城市群内合理的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以及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机制等方面,给出促进城市群经济不平衡协同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陈浩  罗力菲 《改革》2023,(5):105-123
要素在区域空间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保障。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使用2010—2019年京津冀区域内城市和周边参照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系统考察区域协同发展政策对要素流动与配置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协同发展政策具有显著的要素流动促进效应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与对照组相比,京津冀区域内城市的要素流强度和全要素生产率经历了更高水平的增长,基于多种方法和策略的再检验佐证了增长效应的稳健性;比较不同类型城市的政策效应发现,区域协同发展政策对中心城市、功能转移城市和轴带发展城市的要素流动促进效应更强,城市规模较小、科技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不完善会掣肘区域协同发展政策的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政策通过资源高效配置、规模报酬递增与前沿技术进步三条路径,推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应加大区域协同发展政策的实施力度,探索建立城市群全域要素流动的机制,促进生产要素空间配置优化,推进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形成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珠三角与海西经济区地域相近、资源禀赋和产业同构等现象是制约其产业优化升级的主要瓶颈。区域分工与合作会带来区域利益的增进,经济区发展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实现区域间互动与合作。而政府间的非合作博弈等原因导致了彼此间的合作障碍。构建区域间政府合作的互动机制和产业合作机制,对实现三经济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首都经济》2014,(5):3-3
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七点要求,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京津冀协同发展被定义为重大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11.
李家强 《老区建设》2023,(10):12-19
湘赣边区山水相连、人文相亲、历史相通、产业相融,经济合作基础好、发展潜力大。随着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湘赣边区域经济往来越来越紧密,合作成效越来越凸显,但也面临着区域开放度不够、市场要素支撑不强、产业同质化且区域内存在无序竞争、合作程度不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推进赣湘边区域经济合作高质量发展,建议从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优化市场要素配置、夯实协同发展基础、健全合作机制、探索经济合作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等方面发力,为打造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高地、省际交界地区协同发展样板区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2.
城市新区与旧城的产业要素优化整合,是特大城市新旧城区联动发展的核心内容,对城市整体产业经济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论文以协同学理论为基础,探讨特大城市新旧城区产业协同发展内涵与构成要素,分析其基本动因,即经济空间联动、产业价值链转移和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以此为基础,从产业布局统筹、产业规划互动、产业功能协作与产业利益协调等四个方面,论述特大城市产业协同发展的作用机制。以南京市城市发展的实践作为案例分析,探讨南京市主城、副城与新城的产业功能空间要素协同运作的基本现状,分析其实践的基本动因与作用机制,提出南京新旧城区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的优化路径,即统筹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协调城区产业经济利益、政府-市场作用互动、打造新旧城区产业利益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经济新常态"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科技协同、人才互动与制度资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科技创新引领区域协同发展,人才互动支撑区域协同发展,制度创新保障区域协同发展。新常态下"一带一路"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的构建以需求为中心,以科技、资金、人才和制度为协同资源,以客户、企业、研发机构和政府为协同主体。搭建制度先行、科技创新、人才互动的协同网络平台是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呼包银榆经济区作为资源地区经济转型试点的代表区域,对其协同问题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协同理论从企业协同扩展应用至区域发展基础上,使用CITESPACE和PAJEK进行区域发展协同的知识网络与图谱分析,发现领域研究的主要焦点分别是协同创新、协同发展、区域协同、产业协同和产业转移与四类主要问题协同发展驱动力、协同机制、协同绩效以及协同成熟度与评价。综述分析结果对资源型经济区协同研究的深入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东北地区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是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方式与战略选择。近年来,东北地区城市群依托空间分布形态优势、交通区位联结优势和核心城市的引领与示范优势积极推动社会发展要素的空间流动,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与先进地区城市群相比,在城市群区域协同治理、功能定位、要素配置、产业合作上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难以为东北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赋能。为此,辽中南城市群和哈长城市群应因地制宜发挥域内优势,推动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传统产业生态化转型升级;明确功能定位,优化城市群空间布局,构建多层次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完善公共服务协同与财政政策协调机制,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强化城市群一体化管理,共同推动东北地区城市群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耿立民 《中国经贸》2014,(20):41-42
高等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地方高校为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知识和技术支持,对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为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本文通过驻保高校对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说明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是可行和必要的,并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给出一些促进地方高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高校科技是我国创新发展的重要源头,是助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而高校科技服务区域经济是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文章通过分析长三角地区高校资源、高校科技发展现状及高校科技与产业发展衔接度,发现高校科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协同机制、共建创新载体、推动成果转化等角度对高校科技如何服务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赵弘 《中国高新区》2014,(11):20-2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讲话把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这既是解决北京城市病和区域环境问题、推进区域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我国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关键时期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实现京津冀区域优势互补、打造以创新为特征的中国经济第三增长级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需要。回顾京津冀区域合作历程,从1986年天津市提出建立环渤海区域合  相似文献   

19.
从当前发展现状来看,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与县域经济未能互生互长,协同发展.在此情形下,建立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与县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对推进两者互动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在对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与县域经济协同发展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两者协同发展要素,探讨两者协同发展的一般模式,深入研究两者协同的理想模式——门槛条件下新型金融组织深化的内生增长模型,并制定出两者协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群是一种高效率的生产组织方式,遵循经济系统的自我增强机制,具有很强的成长性和竞争优势。而一体化则是按照区域经济原则统一规划布局,统一组织专业化生产和分工协作,建立统一大市场,优势互补、联合协作,联接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本文从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互动发展机制来探讨珠三角一体化的进程及构思,从而促进珠三角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