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普遍认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途径无非有:一是适当调整农业内部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使农业内部就业得以深化;二是通过农村工业化,为乡村劳动力提供非农业就业机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三是通过城市二、三产业发展创造的非农业就业机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诸多学者专家认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是农村的非农产业和城镇。笔者认为,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有不同的主要途径。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是农村非农产业和城镇…  相似文献   

2.
牡丹江市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二元结构,其农村人口比重大,农业生产力水平层次多,平原、山区等多样化的自然区域并存,与中国的基本国情非常相似。牡丹江市对阻碍城乡之间要素流动的土地制度、金融制度、投资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城乡行政体制、规划体制、基层组织体制、干部体制进行改革,而且初见成效,这些措施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影响,也具有典型意义和示范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3.
正确地选择分析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相关的制度变量,对于深刻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至关重要。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及相关制度变迁的研究就会发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业生产率,释放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的税费负担加重扩大了城乡收入的差距,推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可以说,我国农村制度面临着改革的临界点,包括变革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农业的财政支持制度和改革户籍制度。为此,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劳动力供求状况的变化,以及社会各项制度的改革,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户籍制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管制影响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同时也是解决城乡矛盾和“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背景下无法回避的现象,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世界性规律,然而我国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却使这一进程受阻。户籍制度是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过程中遭遇就业机会、就业待遇以及就业保障歧视的根源。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必须加大户籍制度及其相关政策的改革力度,建立健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的转移。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模式: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流向城镇,出现了数以亿计的实现了就业转移、却难以实现居住转移的农民工群体。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流动不迁移模式的出现有其合理性,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该模式妨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经济、社会管理的规范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制约了企业长远发展乃至影响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同时这种模式也面临新的挑战。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对策将具有分类性和渐进性特点。中小城镇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的现实选择;加快东西部地区之间产业转移步伐,以缓解东部地区的人口压力;同时在城市公共服务、土地流转等方面完善制度建设,为实现农村劳动力迁移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7.
试论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制度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制于多重因素,但最为关键的是制度层面的因素,根本原因是制度性制约.本文主要阐述通过制度改革与创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提供制度保障,以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是个农业人口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较重。本文构建了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战略模式,提出了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的五大战略举措,并探讨了相应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9.
流动入口主要是指我国从1980年代初以来为了谋生而离开户口所在地,由农村到城市,从内地至沿海地区流动的农村入口。据估计,目前我国农村至少有1.5亿的剩余劳动力需要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户籍的松动,收入差距的拉大,城市中的食品供给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劳动用工制度有了明.显的进展和突破,为农民跨地区转移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伴随一个国家工业深化、产业结构演变升级过程的必然现象。在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除市场体制建设的滞后、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及社会保障不完善等客观因素外,现实仍存在着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人为干扰。要顺利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实施综合性配套改革,逐步消除制约农民工就业有序流动和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市场的制度性障碍。  相似文献   

11.
于学花  栾谨崇 《经济师》2003,(9):186-187
现阶段 ,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需要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 :农业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础条件 ;经济的较快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条件 ;相关制度创新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采用归纳和比较的定性分析方法,运用二元经济结构和传统农业理论,对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理论界定及转移特征、转移的制约因素、转移的措施及政策进行研究。研究显示:(1)河南省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速度加快及总量加强;以青壮年男性为主;学历越高转移越充分;移地域上以省外为主,乡内为辅等特征。(2)制约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效的因素是农村自然资源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排斥力;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的城乡吸纳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机会成本(经济、心理成本、制度摩擦)的转移摩擦力。(3)促进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是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深化配套制度改革;规范农村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  相似文献   

13.
陈培霖 《经济师》2003,(12):227-22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劳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将成为必然趋势。本章以浙江省为例 ,阐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 ,以及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采取的办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人力资本投资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需要各种制度安排 ,还需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以改善转移的层次和效果。因此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尤为重要。本文着重分析了人力资本投资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效应以及具体的作用路径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发展陕西省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以及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对的优势、劣势,面对的机会、威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着许多制度障碍,通过对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土地制度、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等的分析,以找到解决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路径。  相似文献   

17.
<正> 1979—1988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了不同寻常的高速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高速率转移,无疑为这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高增长作出了很大贡献,但也可能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一个推测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资金短缺的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率过高,有可能是在货币供给过度增长的条件下实现的,从而成为1985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一定的理论和经验数据分折,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高速转移与货币增长的关联进行考察,进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高速率转移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作一些论证。如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率过高是导致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有必要对数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率、途径及其有关政策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农村发展,但是把农村、农业的发展寄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上,以致农业发展变得滞后和被动,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其实,转移的途径是多样的.如果同时积极发展农业,不仅能保证工业化不断增加的对农业剩余产品的需求,也会通过农村人力资本增加、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以及农地制度变革等途径,对劳动力产生挤出效应和吸纳作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并弥补单一劳动力转移途径的不足,最终形成良性循环,让农村劳动力流动真正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桥梁.  相似文献   

19.
我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意义、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适应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现行的户籍制度、不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缓慢等因素制约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为此,应在严格控制农村人口数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以户籍和土地为主的制度改革,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培养与开发并积极开拓国内外两个就业市场,创造新的非农就业机会,以此来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20.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结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吸收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对制度变量的讨论,建立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市场与二元劳动力”模型,并用以解释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本文认为,政府的强制性制度障碍导致“S型的人力资本投资曲线”的产生,从而使城市居民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政策和人力资本优势;作为对福利制度缺失的替代,“隐形补贴”等诱致性制度创新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成本优势。这一模型对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中的特殊现象有较好的解释力,对于我国城市化战略和我国一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