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和市场化程度持续提升,特别是资本项目可兑换不断推进,现行外债管理的不适应性也在逐步显现。本文从我国企业外债的现状分析入手,系统阐述企业外债宏观审慎管理的必要性,并构建企业外债宏观审慎监管的框架,从借债主体资格的确定、监测预警体制的建立、延伸的现场检查和选择性工具的储备等方面详细阐述企业外债宏观审慎监管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我国目前正着力加强和完善宏观审慎的政策框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宏观审慎外汇监管的核心是从宏观、逆周期的视角采取措施,防范由整个体系顺周期波动和跨部门传染导致的系统性风险,维护货币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本文以外债管理为核心,研究探讨在外债管理中贯彻宏观审慎监管理念的原则、问题以及构想.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在外债的外汇管理和统计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本文从外债、审慎监管、宏观微观等相关基础概念出发,梳理本轮外债改革的步骤、手段,以求达到理解领会外债改革整体思路的目的.最终旨在点明改革思路,使外债相关工作沿着改革大方向逐步推进.  相似文献   

4.
通过调整逆周期的微观管理指标来调控微观主体的外债行为,再由微观影响宏观,以确保宏观经济及国际收支波动在可控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5.
随着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的推进,资本项下各类业务的政策限制越来越少,而由于外债的形式和特点使资金流入流出基本不受限制,因此跨境资金通过外债形式进出成为目前乃至今后的风险点,而且目前的外债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目前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我国宏观调控和维护金融系统稳定的工具,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手段,外债管理在新形势下应用新的监管手段是大势之趋。  相似文献   

6.
张宜 《海南金融》2016,(6):58-61
本文剖析了我国现行外债管理的现状、风险及问题,建议以宏观审慎监测分析、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和政策安排三个方面来加强我国外债宏观审慎管理,规避和减小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7.
杨国清 《金融纵横》2012,(12):15-19
本轮金融危机后,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已成为国内外金融界的共识。资本监管是微观审慎管理的重要工具,在维护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健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立足我国资本监管的现状,结合资本监管与货币政策效应的理论模型分析,给出了我国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加强和改进资本监管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多年以来,我国实行严格外债管理,外债规模在某种程度上得到限制,外债结构方面也保持较为合理,总体上看来国家的外债是较为安全的,但是外债风险已初见端倪。因此,在此背景之下研究外债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对外债监管以及外债监管制度的基本阐述,进一步分析我国外债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外债监管制度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多年以来,我国实行严格外债管理,外债规模在某种程度上得到限制,外债结构方面也保持较为合理,总体上看来国家的外债是较为安全的,但是外债风险已初见端倪.因此,在此背景之下研究外债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对外债监管以及外债监管制度的基本阐述,进一步分析我国外债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外债监管制度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徐伟 《中国外汇》2015,(9):40-43
外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构建的具体内容,就是从时间维度构建外债逆周期调控机制,从空间维度构建外债集中度风险控制机制。2008年金融危机后,宏观审慎管理已经成为学术界热议的焦点。虽然迄今为止,现有研究尚未对于宏观审慎管理的概念界定形成统一的认识(争议的焦点集中于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管理主体、管理范围和工具设置等),但也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即宏观审慎管理着眼于整个金融体系,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抑制金融危机导致的宏观经济波动为目标。其具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一是强调宏观视野,二是整个过程围绕系统性风险展开。  相似文献   

11.
12.
本次金融危机凸显了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目前,国际社会对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展开了广泛探讨,各国监管当局也在实践中逐步推进宏观审慎监管.本文剖析了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三个重要核心部分,即宏观审慎政策目标、政策治理范围和操作工具,进而探讨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及其对中央银行履职带来的挑战.研究发现,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两者必须协调使用,因此中央银行应该在宏观审慎监管中发挥主要作用,确保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一致性,避免监管摩擦和监管真空.在我国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的实践中,由于人民银行承担着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同时具备牵头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法定职能和监管银行间市场、外汇市场和支付体系的法定职权,从而决定了人民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必然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当前,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已成为国际共识,我国也明确提出要“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与微观审慎监管相对应,宏观审慎监管是仅着重于单个机构风险头寸的微观审慎监管的补充,在金融风险日趋复杂的环境下,构建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有机结合的监管体系是本轮金融监管改革的基本目标,二者协调才是最完善有效的监管.本文借鉴发达国家金融监管协调经验,对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宏、微观监管协调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监管协调方案.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危机后各国监管机构不断探索适应市场变化的宏观审慎监管方式,外汇管理作为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管最终目标在于实现国际收支平衡.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外汇形势,在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时,传统规则性监管为主的监管方式难以适应外汇管理发展需要,通过原则性监管与规则性监管的最优组合,可以提升外汇管理监管成效.在原则性监管方式实施中,监管当局和被监管对象都需要主动适应监管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确定宏观审慎监管机构并建立相应的组织体制,是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但宏观审慎监管组织体制构建面临着多重挑战:宏观审慎监管当局如何处理与其他经济决策、监管部门的相互关系;如何保证对外沟通、运作透明又能保护敏感信息、稳定市场;是坚持基于规则做出监管决策还是使用斟酌裁量的方法。本文总结分析了世界主要国家宏观审慎监管组织体制构建的三条路径:中央银行承担宏观审慎监管职责,由中央银行行长负责宏观审慎监管决策;在中央银行的框架下,设立专门的委员会,将宏观审慎监管职责赋予委员会;在中央银行之外设立负责宏观审慎监管委员会(或理事会),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作为该委员会的成员,参与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制定。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分析了中国宏观审慎监管组织体制的构建路径,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杨柳 《上海保险》2011,(7):42-43,64
一、引言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探索拓展新的宏观调控和系统风险管理工具,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宏观审慎监管。二十国集团(G2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等国际组织,美国、日本等国政府和监管机构,  相似文献   

17.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国际金融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我国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也明确提出了“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产生过程和主要内容进行概述后,对依然存在的以及新产生的金融会计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汤锦 《金融会计》2013,(2):16-19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组织与各监管机构逐步完善了相应的会计准则和国际监管要求。以适应宏观审慎监管的需要,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金融会计领域尚存在系统性风险防范手段缺乏和与宏观审慎监管不和谐等问题。如何明晰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框架下的会计管理手段,解决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依然存在的金融会计问题,成为当前在各国金融监管者面临的一大挑战。  相似文献   

19.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国际金融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我国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也明确提出了"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产生过程和主要内容进行概述后,对依然存在的以及新产生的金融会计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宏观审慎监管:内容与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宏观审慎监管将整个金融体系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重点关注对金融稳定具有系统重要性影响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并由监管当局采取针对性的监管措施,维护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包括宏观审慎分析、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和宏观审慎政策安排三大要素.建立我国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应从建立宏观审慎框架和宏观审慎分析系统着手,并注重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