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市场流动性的作用。我们的分析表明,市场流动性通过影响交易者收集私人信息的激励而影响交易价格的有效性。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最优经理人报酬契约中应该包括股票价格这一变量。然而,当市场流动性不足,从而价格缺乏效率时,我们不应过多依赖价格变量。  相似文献   

2.
居民储蓄率与证券市场流动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志  王德劲  段吉华 《经济师》2001,58(6):37-38
储蓄和股市都是大家所普遍关心的两个概念,我国的经济在进入21世纪后仍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居民储蓄居高不下,尽管国家有针对性的多次降低存款利率,开征利息税,二是证券市场经10年发展,规模不断扩在,但存在着重筹资,轻交易,重调控,轻流动的特征,而证券市场的重要功能就在于引导储蓄转化是投资,促进经济的增长,那么是不是证券市场的流动性的强弱变化会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高低变化呢?两者究竟存在不相关关系呢?本文首先在界定居民储蓄率与证券市场流动性的前提下,通过实证分析来揭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并对之进行理论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3.
股票股利与价值重估:信号、流动性改善还是价格幻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利用沪深交易所2005年开始推行的业绩快报制度分离上市公司盈余信息和股利分配信息,重新研究了A股股票股利的市场反应,并采用信号假设和流动性假设对其内在原因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发现市场在已预期盈余信息的情况下,仍然对股票股利存在正面反应.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发现发放股票股利的上市公司在未来二到四个季度仍能保持盈余增长,因此信号假设可以较好地解释股票股利的市场反应;而股票股利虽然能显著提高小额交易者的活跃程度,但大部分流动性指标并没有显著改善,因此流动性假设对A股不太适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国有企业经营者控制权收益与企业最优重组契约之间的关系。控制权收益的存在使企业内生的重组行为不是,但作为外部企业的兼并需求则过度。如果经营者的控制权收益可以进行交易和货币补偿,则企业的最优重组契约能够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知识溢出、合作稳定性与知识链最优契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溢出对知识链组织之间的合作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在不考虑知识溢出的情形下,知识链的稳定运行与合作伙伴的知识投入的努力程度无关;在考虑知识溢出的情形下,知识链成员的努力程度取决于合作伙伴的努力程度,知识链的运行不稳定。在此基础上,分别设计了两种情形下知识链组织之间合作的最优契约。  相似文献   

6.
跨境上市以及跨市场证券交易的迅猛发展,对全球证券市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对跨境上市对市场流动性影响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述。综合国外研究发现,企业跨境上市对企业母国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冲击主要有正向效应、负向效应和双赢局面三种可能,具体取决于该国市场的实际情况。影响流动性冲击方向的主要因素包括:母国市场散户投资者数量,市场透明度和市场间信息关联度,时区差异、佣金费率和母国市场发展程度,政府资金管制以及市场间证券报酬率的相关性五个方面。国内针对跨境上市的相关研究也在不断开展,但是针对跨境上市对我国证券市场可能造成的冲击和影响的研究还比较匮乏,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7.
财富、企业家才能与最优融资契约安排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本文认为企业家是企业发生的逻辑起点 ,是最初的“中心签约人” ,因此力图站在企业家的角度来考察企业家的融资行为。我们证明理性的企业家往往会将企业残值的优先索取权让度给外部投资者 ,从而否定了关于“投资者是最后的剩余索取者”的先验观点。在认识到“提供担保服务”是企业家自有资本的基本功能的基础上 ,我们揭示出一些关于企业家选择融资契约的规律。最后 ,我们还进一步发现即便未受财富约束 ,企业家也不会完全依靠自有资本来创业 ,因为很可能存在一个最优的企业家自有资本比例。  相似文献   

8.
本文引入利率期限结构分析了流动性过剩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弱化效应,在此基础上,在基准LRE模型框架内又引入流动性过剩因子,定量给出了流动性过剩约束下的稳健最优利率规则和流动性过剩均衡确定性条件。本文认为,当经济体存在流动性过剩时,最优利率规则体系应当至少包含最优利率规则和流动性管理策略两个方面,相应地,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也应广义化,包括短期名义利率目标和流动性过剩目标。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和流动性过剩目标,中央银行必须采用流动性管理策略保持当期流动性过剩与预期流动性过剩存在相互权衡的关系,同时降低短期名义利率对产出缺口和通胀率的反应系数,并根据预期流动性过剩与当期流动性过剩的比重调整对利率规则与流动性管理策略的依赖程度。  相似文献   

9.
唐钰蔚 《经济论坛》2014,(10):63-67
近10年来,在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消费率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房价高企,政府调控政策频出,对消费增长造成了较大干扰。文章基于LC-PIH模型,构建了一个分析房地产财富效应的理论框架,得出住房需求结构、流动性约束的差异会导致房价对消费产生不同影响的结论。政府应该结构性地调节流动性约束条件,抑制房价过快上升,增加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塑造持续的收入增长预期,以达到既能控制房价又能保持消费增长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0.
"公司+农户"契约设计及价格形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信息不对称、组织分散、资金技术劣势和政府干预偏向等原因,农户在与公司的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其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这直接导致了"公司 农户"契约关系的不稳定性。决定合同价格的最主要因素是农户参与项目的机会成本及其组织化程度。因此,建议一方面应不断促进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形成龙头公司之间的良性竞争机制,改变"龙头"垄断的局面;另一方面应积极建立各类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户谈判能力,改变农户"一家一户"面对公司的状况,真正提高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11.
张栋 《经济管理》2004,(14):62-70
资本市场的基础是信息披露,而信息披露的核心是财务数据的质量。由于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与投资者之间在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两者之间的非合作博弈行为;同时两者之间签订的报酬契约中关于经营者对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分享安排,驱使经营者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选择对其有利的会计信息披露行为,从而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本文试图从信息不对称和报酬契约角度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改进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一个有效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可以充分协调经营者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但要真正发挥其激励作用,必须依赖于一个完善、高效的证券市场。而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股权分置长期得不到解决,市场投机气氛浓厚;证券市场在反映企业的信息方面严重不足;众多上市公司缺乏诚信,投资者对市场失去信心等方面。为了有效提高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首先应当规范市场运作,强化市场的有效性,主要途径包括:规范上市公司的运作并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加强监管,保证证券市场公平、有效和透明,提高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完善信息制度;完善证券市场的竞争机制等。  相似文献   

13.
李劲松  刘瑜 《现代财经》2005,25(5):48-50
构建市场起基础作用的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实行企业经营者报酬契约的市场化是深化企业改革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引入企业经营者以其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和职位消费货币化的思想,以相对业绩比较信息屏蔽环境不确定性因素,以股价波动信息体现人力资本的市场价值,以市场评价标准确定的职位消费系数实现职位消费货币化,为完善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流动性影响资产价格与消费价格的传导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我国1998年1季度到2009年1季度的资产价格与消费价格的波动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货币供应量增加首先带来房地产价格上升,约两年后,消费价格指数开始上升,说明货币供应通过资产价格再传导到消费价格。在当前流动性再次增加的情况下,要考虑其对资产价格及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并可实行分类增加信贷的政策,防止资产价格泡沫化。  相似文献   

18.
货币流动性过剩、噪声交易与资产价格波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流动性过剩与投资者主体行为是影响资产价格波动的两个重要因素,通过将流动性过剩引入噪声交易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资本市场运行情况进行了分阶段的实证检验,发现我国长期存在流动性过剩现象,在资本市场平稳运行期间,流动性过剩与资产价格保持协整关系,而在资本市场过度波动时期,这种协整关系消失了,投资主体的行为特征成为这一时期资产价格的主导因素。从2000年至今的整个样本时期来看,流动性过剩并不必然导致资产价格上涨,但却对资产价格有潜在的冲击和抬升作用,因此是资产价格上涨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现有衡量流动性过剩规模的方法存在许多不足。通过借鉴水力学理论可以推导出中国货币需求函数,以此估算我国的流动性过剩规模。在此基础上,通过Granger检验,发现流动性过剩规模与股价、房价和通胀率的走势较吻合。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流动性过剩的机会深化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创新;引导流动性流向金融市场,避免房地产市场的资产价格泡沫;将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紧密配合;选择适当的货币政策工具调控流动性。  相似文献   

20.
客观契约经常是不完美的,因而,为了降低客观契约的扭曲,激励契约中常常包含主观成分。在单独处理隐性契约和显性契约的基础上,本文首先拓展了主观绩效评估和客观绩效评估措施,然后讨论了在信任环境下的主观和客观绩效评估及其最优激励契约,最后分析了分离信任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成本时的绩效评估模型。研究表明:主观评价机制使公司和员工双方利益最大化。在互不信任的情况下,员工最优奖金(显性契约)只取决于私人信息。在信任条件下,公司期望利润与贴现率成反比例变化。在分离信任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成本的情况下,隐性契约奖金取决于事后采取信任行为的概率,而显性契约奖金取决于私人信息以及先验概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