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A股上市公司2003—2011年的数据,对不同产权性质的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背景下真实盈余管理活动与公司业绩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在股权再融资期间均有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倾向,且国有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水平高于非国有企业;真实盈余管理会导致上市公司再融资后业绩变差,且国有企业比非国有企业的业绩下滑更显著。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资本市场2004~2008年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了税收负担对于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税收负担对于不同方向的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当上市公司进行正向盈余管理时,税收负担对于盈余管理程度无显著影响;当上市公司进行负向盈余管理时,税收负担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负相关。在进一步的追加测试中发现,在正向盈余管理组中,无论何种性质的上市公司,税收负担与盈余管理程度无显著相关性;在负向盈余管理组中,非国有上市公司表现出税收负担与盈余管理无显著关系,而在国有企业中,税收负担显著提高了负向盈余管理程度。本文的研究为税收负担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增量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3.
以2013-2016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Bootstrap法检验金融关联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以及股权、债权和控制权三类代理成本在两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金融关联对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均存在着显著的负向影响;股权代理成本及债权代理成本在金融关联与应计盈余管理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控制权代理成本的中介作用不显著;三类代理成本在金融关联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以2006-2014年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不同方向盈余管理对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的影响,并探讨内部控制对该现象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盈余管理会降低薪酬-业绩敏感性,将盈余管理按照不同方向分组的回归结果显示,当管理者进行向上调增的盈余管理时,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当管理者进行向下调减的盈余管理时,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有所减弱。对此,企业良好的内部控制具有一定的治理效应,能够削弱盈余管理对薪酬-业绩敏感性的影响,但针对不同方向的盈余管理,内部控制的治理效应有所不同。研究显示,在采用业绩性薪酬制度的背景下,管理者权利的存在会诱使高管通过盈余操纵来影响自身收益,现行的内部控制虽然具有治理效应,但仍存在缺陷,实践中需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的执行方式,提高内部控制质量,从而使其实现应有的治理效应。  相似文献   

5.
虽然已有研究表明控股股东对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但很少深入分析控股股东在获取共享收益时如何影响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也没有考察控股股东实施影响的特定渠道。文章考察控股股东委派董事这一特定渠道在实现控股股东共享收益目标时,对于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督是否表现出非对称性。文章使用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2014—2011年的数据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当公司高管向上操纵盈余时,控股股东委派董事发挥了有效的监督作用,显著降低了高管的盈余管理行为;但当公司高管向下操纵盈余时,控股股东委派董事并没有发挥监督作用。使用工具变量控制内生性问题与分组测试的结果表明结果具有稳健性。进一步测试控股股东委派董事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公司高管向上操纵盈余时,控股股东委派董事并没有加强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只有当公司高管向下操纵盈余时,控股股东委派董事才会加强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文章结论对于理解公司董事会构成和治理功能的发挥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利用国家统计局的工业企业数据库,本文考察了不同类型控制权转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具体而言,我们将控制权转移分为国有企业民营化(国退民进)以及民营企业国有化(国进民退)两种方式。其中,民营企业国有化的研究补充了前人文献的不足。以多种指标衡量企业绩效,研究发现:无论国有企业民营化还是民营企业国有化,在发生控制权转移之后,企业的销售成本率都有所上升,社会效益有所改善,然而企业创新能力表现不显著,资本性投资比例有所下降。总体上,在盈利能力、经营绩效以及成长性方面,民营化企业在转移之后表现得要比国有化企业好。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2005—2009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终极控股股东特征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同时考虑了盈余管理的制约因素,进一步研究了审计质量差异对终极控股股东特征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终极控股股东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没有随着控制权比例的增加由"壕沟效应"转向"协同效应";当终极控股股东为非国有身份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更高;两权分离程度以及金字塔控制层级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正相关;较高的审计质量有助于识别和降低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并能够抑制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程度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2005年5月1日~2007年12月31日的国有-国有、行业未变更的控制权转移公司为样本,在控制高管变更等因素后,检验薪酬变动与控制权转移后业绩变动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高管薪酬增加与控制权转移后业绩改善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一结论对国有上市公司薪酬改革和控制权转移后如何提升公司业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选取国有企业控制权转移的样本,剖析有偿转让和无偿转让这两种不同对价方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对不同的对价方式下控制权转移是否改进了企业的中短期及长期的市场绩效进行经验检验。研究发现:(1)有偿转让控制权的对价方式更易推动上市公司通过操控应计利润调低净资产,提高溢价率,以符合政策要求;(2)在整体上无偿类样本相对于同行业公...  相似文献   

10.
民营企业创始人管理对企业风险承担有决定性影响。以2007—2020年595家民营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创始人管理与企业风险承担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及创始人控制权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创始人管理有助于提升风险承担水平,但随着创始人控制权的增加,风险承担水平显著下降。进一步研究表明,公司内部资本市场规模扩大、产品市场竞争水平提升和宏观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均会显著抑制创始人管理的风险承担水平。机制研究发现,两权偏离度、盈余管理和创新水平在创始人管理提升公司风险承担中起到显著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1.
有关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议题虽有学者研究过,但之前学者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主板市场、国有企业上,对中小企业的研究较少。为验证在中小企业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本研究选取2016—2019年中小企业板制造业企业相关数据,采用修正的琼斯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实证研究,结论如下: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两者之间为负相关关系,说明高管的盈余管理行为会受到一定的高薪酬的抑制,与其他一些学者得出正相关关系结论有所不同。对此,本研究分析其原因可能与选取中小企业为样本的独特性、新的法律法规要求及市场监管趋严等因素有关;并从绩效管理系统、奖惩机制、高管薪酬信息披露制度及薪酬激励机制等方面就减少高管盈余管理操纵行为发生提出建议,为中小企业完善公司治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企业控制权收益的激励效应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企业剩余控制权是企业的重要决策权。在现代股份制条件下,企业剩余控制权发生了从股东向经理手中的转移,经理由此获得了相应的控制权收益。控制权收益对于企业经理也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相对于剩余索取权来说,其激励效果并不持久和可靠。为此,我国国有企业应重新建立起剩余控制权与索取权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政府控制下,高管薪酬激励制度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国有企业中,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正向相关,说明高管薪酬激励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积极参与上市公司治理,反而构成了盈余管理的动因之一;在民营企业中,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正相关并不显著,说明民营企业中高管薪酬激励在一定程度发挥了治理功能并不构成盈余管理的动因。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高管薪酬激励制度作为公司治理的外部机制所带来的经济后果。  相似文献   

14.
股权结构与盈余质量——来自沪深股市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考察盈余反应系数,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盈余质量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控股股东持股比例、控股股东身份、其他股东的制衡能力与盈余质量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国有股比例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是正向的。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在业绩预增的情况下,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质量显著正相关,且当控股股东为国家股时,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更好,上市公司国有股比例与盈余质量显著正相关,而其他股东的制衡能力与盈余质量显著负相关;但在业绩预减的情况下,股权结构与盈余质量的关系是完全相反的。  相似文献   

15.
企业剩余控制权是企业的重要决策权。在现代股份制条件下,企业剩余控制权发生了从股东向经理手中的转移,经理由此获得了相应的控制权收益。控制权收益对于企业经理也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相对于剩余索取权来说,其激励效果并不持久和可靠。为此,我国国有企业应重新建立起剩余控制权与索取权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2012—2014年沪市和深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盈余管理水平越低。并进一步将样本按照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上交所上市企业和深交所上市企业进行了划分,研究发现,在非国有企业和深交所上市的企业中,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更加明显。这表明,提高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对抑制盈余管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结合委托代理理论,以2007~2010年沪深两市所有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深入分析了管理层权力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发现,管理层权力越大的企业,越容易进行盈余管理;国有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更青睐费用方面的真实盈余管理,而非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倾向于应计盈余管理;两种盈余管理存在相互补充的关系。这一研究结果对管理层进行盈余操纵提供了新的证据,应引起投资者、债权人、国资委及证券监管部门的注意。  相似文献   

18.
在不完全契约(Grossman-Hart-Moore模型)的理论框架下,企业的控制权来自于剩余控制权,而剩余控制权来源于物资资产的财产所有权。伴随企业组织形态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GHM模型中古典意义的剩余控制权也呈现出更多的表现形式。根据剩余控制权的不同来源,本文将其细分为直接控制权和间接控制权两种形式。间接控制权及控制权收益的普遍存在,使得公司治理理论关注的焦点从剩余控制权的有效配置转移到了剩余控制权的有效行使上,相应的公司治理实践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9.
在不完全契约(Grossman-Hart-Moore模型)的理论框架下,企业的控制权来自于剩余控制权,而剩余控制权来源于物资资产的财产所有权.伴随企业组织形态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GHM模型中古典意义的剩余控制权也呈现出更多的表现形式.根据剩余控制权的不同来源,本文将其细分为直接控制权和间接控制权两种形式.间接控制权及控制权收益的普遍存在,使得公司治理理论关注的焦点从剩余控制权的有效配置转移到了剩余控制权的有效行使上,相应的公司治理实践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20.
在不完全契约(Grossman-Hart-Moore模型)的理论框架下, 企业的控制权来自于剩余控制权,而剩余控制权来源于物资资产的财产所有权.伴随企业组织形态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 GHM模型中古典意义的剩余控制权也呈现出更多的表现形式.根据剩余控制权的不同来源,本文将其细分为直接控制权和间接控制权两种形式.间接控制权及控制权 收益的普遍存在,使得公司治理理论关注的焦点从剩余控制权的有效配置转移到了剩余控制权的有效行使上,相应的公司治理实践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