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战地花开     
不愿缠脚当了卫生兵我出生于1927年,老家在河南洛阳冢头村。父亲是个瓦工,靠手艺赚些钱养家糊口,母亲在家里种地。那时候家乡经常闹土匪,土匪一来就把家里的东西都抢光,我们只能靠挖野菜果腹。我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母亲给姐姐裹了小脚,到给我裹的时候,我就白天裹上晚上拆开,后来母亲拿线给我缝上,我就用剪刀剪开。母亲经常为了裹脚的事打我,说不裹脚将来找不到婆家,我说我长大了当兵去啊,当兵不要小脚。  相似文献   

2.
我叫顾明会,农行仁怀支行茅台营业所员工. 说句心里话:"农行,你的名字比我生命还重要"! 我出生于1969年,我的家是一个农行世家,父亲曾是农行茅台营业所主任.家有六兄妹,其中有三个哥哥在农行上班,因我是家里最小的,大家都叫我顾幺妹.作为幺妹,我成了父母的掌上明珠,在全家人的呵护下,我变成一个乐观、开朗、豁达的女孩.  相似文献   

3.
晓蓉 《金融博览》2010,(11):75-75
那是多年前的事了。大伯家盖完房子,剩下一堆乱七八糟的碎石头,他就跟父亲说.找时间运回去吧.正好垒道院墙。 我和哥哥推着独轮车一趟趟地往家里搬运碎石头.大伯出来跟哥哥说:“把那两块也拉走.我家房子盖完了.用不上了。”  相似文献   

4.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句流行语:如果你不想发大财,也不想饿死,就去当老师.在那个教师被贬作"臭老九"的年代,父亲偏偏执拗地选择了做教书匠,之后又执拗地娶了个教书匠妻子.家里虽然清贫,但父母的精神却是富足的.父亲最为推崇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一名话:富有不在于你赚钱的多少,而在于你生活的品质.那时,父亲和母亲的工资加起来不足百元,一家几口人的小日子却过得有声有色.现在回忆起来,母亲赞不绝口的,是父亲的理财能力.话里话外,流露出几多感慨.父亲至今仍挂在嘴上的理财至理名言,也成了我们兄妹过日子的理财"红宝书".  相似文献   

5.
济恩 《金融博览》2006,(6):49-49
我的一个朋友,妻子在美国读博士,他独自带着女儿在国内。因为经常要出差,他只得把当时正上小学的女儿宁宁寄养在外地的母亲家里。在女儿的教育问题上,她对母亲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千万不要惯她,能不花的钱就不要给她花”。没过多久,母亲来电话说:“你哥哥让他家儿子学钢琴,请  相似文献   

6.
王汉荣是广东英德农村一个乡下娃。家里十分贫困,自幼丧父,母亲一手把他们兄妹3人拉扯大。在他读初中时,他就跟着哥哥一起在村里收购草药,然后转卖到城里的药材公司,一个月下来也能赚个几百元的。这是王汉荣最初感受到“做生意”很有赚头。  相似文献   

7.
刘玉 《理财》2012,(12):58-59
不愿回首的童年汤丽,熟悉的人都叫她老汤,她有着非同一般的童年,太多的辛酸和苦涩在她的童年生活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在她2岁时,亲生父亲就撒手而去,母亲独自带着她和大她3岁的姐姐艰难度日。万般无奈,母亲带着她和姐姐重组了家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年幼的汤丽从小就眼勤手快。无论养鸡喂兔,还是养牛喂  相似文献   

8.
那一年,我要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去读书了。父亲和村里的叔伯们一起分享了我的喜悦后,就你三百、他二百地为我凑齐了出门的盘缠。临行前的那个夜晚,母亲怕我带的现金在路上出现意外,就拿出了针线,在父亲的内衣里一针一线地缝了个口袋,并把自己和乡亲们的那一点点血汗钱小心翼翼地缝了进去。  相似文献   

9.
小时候家住闽西农村,家里十分困难,加上父亲去世得早,两个姐姐和我被母亲含辛茹苦地拉扯大.为了让我们有饭吃、有衣穿,母亲总是起早贪黑,终日奔波在农田、山野和荒地上,不是种地,就是砍柴,里里外夕卜忙个不停.  相似文献   

10.
1981年,那时我正上小学.一天,父亲让我放学后去趟信用社.我不懂为什么.父亲强调说:"你别问这么多,放学后,你去乡政府找冉会计,把我的私章交给他就行了."  相似文献   

11.
下岗打工初尝艰辛 1973年,谭文出生在湖南新邵县下源乡的一个偏僻山村,这是邵阳市最贫困的一个乡村.谭文从小读书一直发奋努力,成绩很好,家里也对他寄予厚望.但高考时由于种种缘故,谭文只考了一个中专.但这在那个穷山村来说,也是一件喜事,这就意味着谭文将从此走出这个穷山窝,到城里去过好日子了.为此,父母几乎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卖了,妹妹也辍学在家.  相似文献   

12.
母亲的目光     
连文星 《金融博览》2014,(15):81-82
母亲的一记耳光让我恩谢至今,她那明亮的目光更是我终生的追随。母亲一生只打过我一次,那是在小学三年级:先是在欢庆游行中因佩戴的红领巾不合格被赶出队伍,进而与校长争吵被除名,少了学校的约束更是信马由缰,惹是生非。"五一"节晚饭,见有热烙馍卷豆芽便抢着吃,引起大哥斥责并把馍夺了去,我一时想不开,便抄起菜刀喊着要拼命,母亲气急夺下刀扇了我一下。我心里觉得委曲,转身便往外跑,这时,母亲又赶紧冲上前搂着我大哭:"妈错了,再也不打你了。  相似文献   

13.
哥哥(下)     
学习指路人 老爹老妈曾经对哥哥怀有很高期望,在他上大学后我就听二老背地里叨咕说希望哥哥以后能出息成个人物,光耀门庭.我记得哥哥上大学刚刚二年,老爹老妈就在家里盘算着攒钱给他买手表.当年国内只有上海、北京、天津三个有点名气的手表厂,其中又以上海厂产的"上海"表最有名,只有一种款式,价格也是固定的--120元,多年不变.  相似文献   

14.
笃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我们,或许游历名山大川无数,但真正清澈的河流小溪又有几何?依稀记得我的童年时代,父亲被关"牛棚",母亲带着姐姐和我来到江南水乡的祖籍暂住,我们居住在母亲家族的祖屋里,由母亲辅导姐姐和我学习小学课本,阅读在抄家中幸免于难的书籍。  相似文献   

15.
使命     
虽然父亲和母亲都把嗓门压得很低,但罗尔还是听清了他们在说些什么。"如果卡拉还在,那么再过两个月,我又可以收到他送给我的母亲节礼物了!"母亲的声音中带着悲痛。"不要难过,我们还有罗尔这个儿子,他一样会送给你礼物的!"父亲安慰母亲说。  相似文献   

16.
小时候,父亲让我同一老先生学书法,用废旧报纸练字多年,可自己一直没有大的进步.老先生对父亲说:"如果你让娃儿用最好的纸来写,可能会写得更好."从此以后,父亲就按照他说的去做了.果然,我的字大有长进,其问原因.  相似文献   

17.
胡小平 《金融博览》2021,(17):84-85
那晚,我们一家人围坐在油灯下吃饭.父亲说他明天一早就去奉家山,在那至少得住半个月.母亲忙问去干嘛.父亲没正面回答,只是说学校已破败不堪,大队决定重建,只是算来算去,加上公社给的,大队自筹的,钱怎么都不够,他打算明天就带人去奉家山砍树,这样不仅木料好用,也能节省不少钱.母亲愣了愣,看着父亲,说奉家山是一脚踩三县的地方,离家有五六十里,山深路险,少有人烟,蚊虫蛇蝎又多,湿气瘴气重,在里边砍树锯木,又苦又累,还有危险,不同意父亲去.父亲摇摇头,说作为党员,作为干部,就得去,就得带头去.母亲沉默了一会儿,让父亲过了中秋再去,离中秋也就四五天了.父亲说一天也不能耽误,明天必须去.  相似文献   

18.
三张工资条     
母亲与共和国同龄,是一名普通工人.父亲去世后,母亲就搬到市里与我们住在一起.一日午后,母亲在家里和我们一起清理杂物,翻出了一个掉了原漆的黑色盒子,里面除了父亲的几张发黄的旧照片外,还有一沓母亲保留着的工资条.  相似文献   

19.
前几天,看到一则笑话,讲一个生性懒惰的儿子,一次父亲让他去买肉,他说:“我懒得动,干脆在我身上割一块得了。”父亲早就因为他懒得出奇而生气了,就真的在他屁股上割了一块肉,看他一点反应也没有,就问他:“不疼吗?”他回答道:“我懒得叫。”  相似文献   

20.
很多中国读者的来信都给我这样一种感觉:在中国,似乎只有一个途径可以创造美好生活,那就是"成为重点高中的学生,读最好的大学,然后找到一份众人羡慕的好工作". 我不禁想问:"何谓一份好工作?"清华或北大的学位难道是打开美好生活的唯一钥匙?或者甚至需要斯坦福或哈佛的博士学位以达到极致?到底什么才是成功之路?让我们看一个关于成功的故事. 小沃尔夫冈1949年出生在奥地利南部一个叫圣法伊特的小镇.他的父亲是个屠夫,在他出生前就抛弃了他和他的母亲.那些日子里,一切都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