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7年以来,针对中国宏观经济中存在的投资过热、物价高位运行等问题,中央银行已多次上调存贷款利率及存款准备金率,但困扰经济运行的通货膨胀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事实表明,在"新兴"加"转轨"的经济体制特征下,利用货币政策调控经济运行存在着相当的局限性。因此,为了完善当前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有必要对其中的制约因素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流动性过剩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流动性过剩是内外经济结构失衡的结果,却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陷入两难困境。本文从调控目标、调控工具、调控机制分析了货币政策调控的困境,指出在短期内增大人民币浮动的区间、多种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与配合是缓和矛盾的办法,从长期来看,还要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入手。  相似文献   

3.
曾汝祺 《现代经济》2007,6(10):77-79
2007年以来,我国物价上涨进入了2002年以来的第二个上升期。第二季度CPI(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3.6%,比第一季度加快了0.9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了2.2个百分点;第三季度继续加快,特别在7月和八月CPI增长攀升到了5、6%和6.5%的相对高位。GDP平减指数在6月份已经5%左右,超过了一般认为经济高增长能承受的3%~5%的范围。本文针对2007年上半年的通货膨胀指标继续攀升与社会对未来发生通货膨担忧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思考,和对中国控制通货膨胀的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吕晨 《全国商情》2009,(9):59-59,66
2008年,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综合作用下,我国又一次面临通货膨胀的威胁,继改革开放以来的几次通货膨胀,这一次的通货膨胀与前几次有很大差别,主要表现在国际影响因素作用显著、环境复杂性和形成原因的多重性几方面.本文从通货膨胀的概念引入,简述了通货膨胀产生的理论性原因,接下来概括了本次通货膨胀的几个特点,进而从成本推进和需求拉动两个方面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通货膨胀下,政策何去何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文凤 《现代经济》2007,6(10):22-23
数月来市场上一直热烈探讨着的“流动性过剩”问题,终于演变成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压力——通货膨胀。我们曾经令其他国家羡慕不已的宏观基本面——以“高增长、低通胀”为标志的良性宏观经济“蜜月期”行将结束,一系列紧缩性政策的祭出只是时间问题。本文通过探讨通货膨胀的定义与表象,分析现今我国出现通货膨胀的成因,指出单纯依靠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存在着诸多局限,解决我国新型通货膨胀的根源还在于体制的改革和供需失衡的调节。  相似文献   

6.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刺激经济的同时也埋下了通货膨胀的隐患.由于广义货币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力度最大,因此货币供给变动尤其需谨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合理发展虚拟经济以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以抵御外部货币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以及力促经济内外均衡,可以作为弱化扩张型经济政策通货膨胀风险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2011年中国通货膨胀已相当明显,治理通货膨胀仍将是未来一年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通过对1993年~1995年、2007年~2008年和2010年~2011年通货膨胀情况的比较,发现2010年~2011年的通货膨胀具有如下特点:膨胀型经济,扩张型货币,外向型贸易,速度型投资,拐点型周期.为了探讨紧缩性货币政策对治理通货膨胀的作用,我们对1993年~1995年和2007年~2008年紧缩性政策治理通货膨胀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并基于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2007年~2008年在更加复杂的国内国外环境下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发现紧缩性货币政策对治理通货膨胀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文末针对2010年~2011年通货膨胀的新特点,提出了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经济逐渐转入萧条的大背景下,伴随着2007年中国经济出现的通货膨胀,中国宏观经济也出现了一些波动.为了有效的降低这轮通货膨胀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央行已经采取了包括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在内的一系列紧缩的货币政策.同时,全国经济金融工作会议已经为2008年的经济运行和发展定下了"从紧的货币政策配合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格调.但是,面对逐步攀升的CPI指标,这些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仍然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经济逐渐转入萧条的大背景下,伴随着2007年中国经济出现的通货膨胀,中国宏观经济也出现了一些波动.为了有效的降低这轮通货膨胀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央行已经采取了包括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在内的一系列紧缩的货币政策.同时,全国经济金融工作会议已经为2008年的经济运行和发展定下了"从紧的货币政策配合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格调.但是,面对逐步攀升的CPI指标,这些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仍然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10.
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宏观经济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是国内外理论界争论的焦点。文章在5变量系统内检验了财政支出水平和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率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中国的通货膨胀不仅是一个货币现象,也是一个财政现象。其意义在于为中国稳定通货膨胀水平的政策取向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资金过剩型金融危机与货币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危机分为两种类型:资金不足的对外负债型和资金过剩型,后者以日本自泡沫经济崩溃之后的经济危机为代表,两种危机的共同点在于道德风险问题引起的负债链的断裂。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更多地面临第二种危机的挑战。本文把日本金融危机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主张我国应通过加快金融市场化的建设,防范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2.
基于HP滤波法对中国1997—2011年各季度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产出与通货膨胀实时缺口的估算偏差能够对货币政策产生系统性影响,并引发货币政策的过度反应;而且在国际金融危机前后,这种系统性影响更加显著。因此,中央银行需要适当降低货币政策规则当中产出与通货膨胀缺口的实时反应系数,即现实的货币政策的实时反应系数应该比计量模型估算的(理论上的)反应系数更小一些。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更加审慎,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宏观经济活动的日常监测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微调”,同时还需要努力构筑防范外部冲击的“防火墙”。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是通货膨胀压力较大。宏观经济反映在总量上的矛盾,实际上是由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所引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最重要工具,不仅要实现总量平衡,更多地应考虑如何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如果没有经济结构的优化,只是单纯地采取总量调控的措施,政策效果不会理想。因此,政府中长期调控目标应是优化经济结构,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配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4.
对反倾销法律制度的研究,不可避免地会关注到影响价格波动或变化的外生力量,对该外生力量的研 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本文仅对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以美国为例)进行思考,以窥货币 政策的变化与反倾销调查案件数量之间的某种关联性,以扩大对反倾销法律制度研究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15.
2007年12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年度第六次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此次利率调整具有首次活期降息、存款利率上调幅度大于贷款利率等加息的突出特点,这些必然对我国经济发展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从中也可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未来走势作出相应预测。  相似文献   

16.
从G函数这个理论范式出发,构建了产品交易与货币交易的两部门市场,在固定数量的约束条件中,增加了货币发放量,将两部门市场与货币发放结合成一个统一的经济体。于是,借助固定替代性定律和经济运行的约束被最小替代原理,对货币运营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货币发放的增长率超过经济自然给定的增长率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要遏制这种通货膨胀,首先要把货币发放增长率恢复到基准状态。  相似文献   

17.
选取1991-2010年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采用“货币滞存法”测算我国的超额货币。运用ADF检验、协整检测、格兰杰因果检验、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方法实证分析了超额货币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存在超额货币现象,超额货币对通货膨胀有正向冲击,影响持续时问一般较长。在此基础上,提出冲销超额货币,平衡货币供求,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稳定币值与抑制通胀一直以来主要被视作技术性问题,局限于既有制度框架内进行最优或次优的选择尝试。货币危机的频繁爆发表明货币制度需要重新审视与考量。货币由其凝结的集体意向性而具有社会契约的本质,对货币的一致同意汇集着交易主体对币值稳定的普遍信任。从应然价值维度分析,币值稳定是货币的质的规定性。信用货币体制下货币权力如果不受约束,货币的本质会被篡改和剥夺,币值稳定就得不到保障。抑制通胀,仅靠单纯的技术操作难以真正有效,必须在元规则层面确认货币的基础地位,通过货币宪法确立基本制度框架,约束政府对货币的干预,遏制其制造通胀的政策能力,防止货币市场化带来的巨大损害,保持币值稳定,实现货币的合人类目的性。  相似文献   

19.
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国际收支一直保持着顺差,近年来顺差规模还在不断扩大。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使我国货币政策的效应大大降低。本文从货币政策工具、中介指标以及传导机制等方面分析分析了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对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并提出了加快外汇制度改革,完善强制结汇制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98年第一季度到2010年第四季度的经济金融季度数据,以贷款规模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对我国货币政策价格效应的有效性,尤其是货币政策在抑制通货膨胀方面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货币政策的价格效应显著且存在时滞;与货币供应量相比,贷款规模更适合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