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上海农业对外开放合作又有新突破:星火农场日前与市食品进出口公司和日本大仓株式会社签订了本市第一份蔬菜出口补偿贸易合同。由星火农场蔬菜公司通过上海食品进出口公司。今年向日本大仓株式会社出口3640吨新鲜蔬菜,日方则向星火农场提供优良菜种和先进生产设施。这也是本市在农业领域尝试的补偿贸易办法发展生产的第一例。  相似文献   

2.
蔬菜流通是蔬菜价格形成的关键环节,蔬菜流通主体在连接产地和消费者之间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基于对山东、海南、上海、北京等地流通主体的实地调研,对蔬菜专业合作组织(菜农)、蔬菜流通经纪人、田头市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蔬菜配送商、蔬菜第三方物流、零售商(超市、社区菜市场和集贸市场)、蔬菜外贸进出口商及蔬菜网络销售商等蔬菜流通主体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分析了不同蔬菜流通主体的功能,寻找去制约蔬菜流通主体发展的主要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有机创意农业发展是有机农业和创意农业的新结合,是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完美链接。文章分析了河南省有机创意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发展有机创意农业具有区位、市场、资金和人才等优势,研究了河南省发展有机创意农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针对河南省有机创意农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本文采用集中度、生产规模指数、绝对离差和相对离差等指标衡量蔬菜生产的集中程度,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蔬菜生产地区专业化及其变动状况.指出中国蔬菜生产已经呈现出区域性的集中和结构性过剩,这是各产区为追求比较利益而互相竞争的必然结果.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检验检疫、信息发布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使供需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5.
1.推动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竞争力。(1)突出支持一批与农民建立稳定产销协作关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2)支持优势农产品基础建设,突出支持优质稻米、优质柑橘、果品蔬菜、肉类奶业、家禽蛋品、名优水产六大优势产业链基地建设。(3)突出支持一批商品粮生产基  相似文献   

6.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状况下,消费者对绿色营养型的产品支付的意愿更强,而蔬菜作为人们餐桌上的必有的消费品,我们对其安全性和生态性的关注度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从有机蔬菜的概念着手,分析了在互联网背景下,有机蔬菜发展机遇,并从企业和消费者两个视角提出对有机蔬菜的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7.
农业接轨上海是浙江嘉兴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跨世纪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市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重组嘉兴农业新优势的一个重要抓手。初步设想我市农业接轨上海的基本思路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契机,围绕上海市场的供需状况,充分发挥嘉兴农业的整体优势和区位优势,选准接口,调整结构,建好基地,深化加工,努力加快我市城郊型农业的发展步伐,把嘉兴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经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认真贯彻这一基本思路,预计在“九五”或稍长时间内,嘉兴农副产品接轨上海将达到以下目标: 副食品供沪目标:“九五”期间供沪生猪200万头、家禽100万羽,禽蛋5万吨、水产品10万吨、蔬菜100万吨、瓜果100万吨、啤酒大麦20万吨。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证研究判断上海农业发展是否以环境质量下降为代价。首先,参照IPCC及上海农业碳排放前期研究,核算上海9个郊县的农业碳汇和碳排放量,分析农业碳排放的发展趋势、农业碳排放强度和农业碳排放结构,农业能耗在农业碳排放总量中所占比例从2002年的50%增加到2012年的80%。然后,利用STATA13.0软件对上海9个郊区在1993—2013年农业生产活动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检验上海郊区农业发展与农业碳排放者之间是否存在类似环境库茨涅兹曲线关系,回归结果显示,平均每1亿元农业产值将带来0.825 0万吨CO_2排放当量,95%置信区间为(0.743 0,0.907 0)。最后,基于农业碳排放估算和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上海进一步减少农业碳排放的方向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蔬菜产业作为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高原特色农业整体发展、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会泽县待补镇野马村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初步探讨云南省发展高原特色蔬菜产业的优势、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0.
农业产业集群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已经成为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强农业发展优势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例,从基础-企业-市场(GEM)模型的6个因素来分析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竞争优势,探寻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律,进而提高其竞争力,以利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梳理有机食品消费研究的相关文献,从而建立影响有机食品购买决策的理论模型,然后运用相关分析和Logit模型对城市消费者有机蔬菜消费的调研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消费者受教育程度、消费者收入、消费者对有机食品认知水平、消费者在食品购买中对安全性的要求、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感知价值、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态度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有机食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文章试图探索中国蔬菜生产区域化的演化和优化的内在机制,为此首先分析了中国蔬菜生产区域化的演化历程、机制以及存在问题,指出其演化动力根源于生产者的利益驱动,并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和集聚效应向具有生产综合比较优势的区域集中;然后运用综合优势指数和聚类分析实证研究了中国31省区蔬菜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发现有20个省区具有蔬菜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并且按照优势不同又可分为四类;进而提出构建四大蔬菜产业带(环渤海、黄淮、东南沿海和中南)的优化设想,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于仁竹  陶虎 《技术经济》2007,26(7):113-119
我国蔬菜产业近年来迅猛发展,尤其是设施栽培出现之后更使得蔬菜产业不断壮大。蔬菜行业规模的扩大衍生出来对行业协会制度的需求,而且蔬菜行业协会对蔬菜产业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实情况却是我国蔬菜行业协会制度存在大量问题,供给不足。因此,要在构建我国蔬菜行业协会发展的外部环境的基础上,促进我国蔬菜行业协会建立和完善,以期引导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4.
大流通背景下北京外埠蔬菜供应时空格局及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华  蔡建明  汪德根 《经济地理》2012,32(3):96-101
大流通背景下,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的食品空间供应格局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其中外埠蔬菜的供应不仅成为主力,且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多元化蔬菜消费和生活的保障。以北京为案例,对外埠蔬菜时空格局及其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时间上,外埠蔬菜上市量剧增,其所占市场份额成对数增加;②空间上,外埠蔬菜供应类型具有空间分异,供应地空间格局的圈层结构明显,呈东北—西南走向,且主要供应地随季节发生南北转移。北京外埠蔬菜时空格局所产生的效应是:城市食品保障得到更高程度的保障,但随之而来的是城市食物供应半径越来越大,自给能力下降,同时时空转换过程中的季节性断茬,均为城市的食品保障和安全带来潜在的威胁和风险。  相似文献   

15.
创新资源全球性流动在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同时,也拉大了不同城市间的创新差距。以美国专利商标局中专利权人所在城市为上海但专利发明者位于境外的专利为样本,分析上海吸收和转化全球知识的空间格局与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外资跨国公司在上海建立区域总部或区域研发中心,为上海输入全球知识,但本地企业因技术能力不足和企业规模不大,影响有限。基于此,提出上海应通过鼓励外资企业在沪持续投入研发,引导在沪民企进行海外技术并购,建立多样离岸创业创新平台等建议,以助力上海成长为全球卓越创新中心。  相似文献   

16.
王豆  温艳萍 《海洋经济》2019,9(1):29-34
上海港是我国的重要枢纽港,提升上海港物流竞争力对上海乃至全国意义重大。建立了衡量港口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熵权TOPSIS 分析法对我国八个主要港口的评价指数进行运算,并根据运算结果对港口进行排名。结果表明,在我国范围内,上海港口物流竞争力综合实力第一,尤其在港口物流腹地经济水平和港口物流供给能力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但港口物流发展潜力方面与广州港和厦门港存在差距。最后对上海港提高物流竞争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城市绿地土壤是城市生态建设的基础,其质量和变 化趋势直接影响城市绿地生态和景观效应。以2002、2014和 2018年3次大规模的上海绿地土壤调查为基础,研究不同城市 绿地土壤肥力的变化特征,旨在为城市绿地土壤的养分管理提 供科学指导。结果表明:上海城市绿地土壤呈碱性,2002、 2014和2018年土壤pH平均值分别为8.36、8.20和7.79; 土壤速效养分(N、P、K)充足,3次取样均达到绿化种植土标 准;土壤通气孔隙度较小,3次取样均小于绿化种植土标准阈 值(5%)。从时间变化趋势上看,上海城市绿地土壤pH值在 逐渐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在逐渐提高,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也 在逐渐提升;但土壤物理性质逐渐退化,容重逐渐增加,通气 孔隙度逐渐变小。不同类型绿地间土壤肥力的变化趋势基本一 致,其中受人为活动影响剧烈的附属道路绿地土壤容重和通气 孔隙度自2002年起严重退化,与2018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上海市城市化的发展和上海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大量的境外人口被吸引到上海工作和居住。通过探索性空间分析,初步揭示了上海市常住境外人口的现状和空间分布特征。上海市常住境外人口比例比较低,将上海建成为世界城市还需要一定的过程,上海市常住境外人口已经形成了空间集聚性,在浦西形成以虹桥镇、虹桥街道、徐家汇街道为中心的常住境外人口热点集聚区域,在浦东形成以花木街道、张江镇、陆家嘴街道为中心常住境外人口热点集聚区域。常住境外人口集聚区的形成为上海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增强城市的国际联系和竞争力,加快国际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我国蔬菜播种面积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吕超  周应恒 《经济地理》2011,31(1):118-122
研究目的是探究我国蔬菜播种面积的主要经济因素和作用机理。从蔬菜供给的微观主体—农户的角度,运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分析1994—2007年间我国蔬菜主产省的蔬菜播种面积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蔬菜种植户的蔬菜播种面积决策受蔬菜和其他替代农作物生产的相对比较收益、该地区非农就业水平的较大变化和以往农户蔬菜生产决策的影响。基于研究结论表明由于农民种植决策的选择是一个长期的周期过程以及以往决策的滞后影响,任何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必须考虑其带来的长期效果,而不能过分关注当前的短期效果。  相似文献   

20.
1990年代上海市人口和就业变化的空间格局和国际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宇 《经济地理》2004,24(6):806-811
文章将上海市划分为核心区、内圈、外圈三个部分,对其1990年代人口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及其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并与若干东南亚特大城市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与这些东南亚特大城市相类似,上海市1990年代人口和就业增长最快的是其内圈。但与上述东南亚特大城市不同的是,上海市就业结构的变化仍以核心区最为突出;核心区仍保持较强的发展势头。研究还表明,1990年代上海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人口和产业从核心区向外围的扩散。但与上述东南亚特大城市相比,这种扩散的空间范围有限,其郊区化和产业结构向高级服务业转变的过程仍处于起始阶段。上述分析和对比对研究上海今后人口分布和就业结构的演变和空间规划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