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钧 《经济导刊》2002,(10):31-3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被定位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是其标志之一。因此,产权界定成为国有企业产权变动的必经程序。 一、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的法律框架 国务院的行政规章规定: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资产属于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国务院并授权自己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对国有企业财产的所有权,由其统一领导,对国有资产实行分级行政管理。1990年7月国务院  相似文献   

2.
人力资本产权安排与国有企业制度改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力资本产权在企业所有权安排中具有一种特殊决定性的地位和作用,国有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安排的根本问题在于无视人力资本产权自主或决定属性,不承认人力资本个人产权及其向非人力资枰权转化的合法通道,以及由此在市场化过程中所引发的人力资本运营危机,国有企业改革要进行下去并最终取得成功,那就绕不开下面认可和弘扬企业职工个人的人力资本产权权能权益这个“结”。国有企业改革的未来走向,首要的是突破国有企业的“主体”观念,加大国有企业的“退出”力度和范围;然后才是对被界定了“特殊性质和职能”的少数国有企业采取特殊“监管”,实行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本运营模式,真正使少数国有企业发牢固“主导”国民经济运行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3.
产权多元化:国有企业改革再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旭先 《经济师》2000,(9):9-10
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由于企业理论和改革实践的不成熟 ,导致国有企业对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解局限于所谓“政企分开”的产权明晰层面上 ,似乎只要实现了两权分离并赋予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就能塑造出企业法人财产所有权 ,就算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是否言明 ,企业法人产权实际上被视为现代企业制度运作的产权基础 ,相比之下 ,投资者产权则遭到不应有的忽视。而事实上 ,国有产权所固有的“所有者缺位”特点 ,使得国有企业不能彻底摆脱来自政府的行政干预 ,依然难以建立高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难以应付由于监督不力而产生的“内部人…  相似文献   

4.
论国有企业改制中投资者产权的构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在产权及现代企业制度的讨论中,关注的焦点是企业法人产权或法人财产权,人们普遍持有这样一种天真的看法,似乎只要推行了现代企业制度,真正赋予企业以法人财产权并彻底摒弃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国有企业的产权问题以及长期困绕国有企业的活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不论是否言明,企业法人产权实际上被视为公司企业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核心与产权基础,相比之下,投资者产权则遭到了不应有的忽视,至于现代企业制度的有  相似文献   

5.
潘志强 《经济论坛》2002,(10):17-18
一、当前国有企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国有企业由于在产权归属、经营管理、运行环境等方面的特殊性,使得国有企业的难题成为世界性的难题。改革20年来,我们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艰苦探索,虽然先后实行了放权让利、利改税、股份制,以至后来的现代企业制度、年薪制等,但都没能扼制住国有企业效益的恶化,没有扼制住国有企业亏损的扩大,没有扼制住下岗工人的增多。当前我国的国有企业主要存在三大问题:1.负担沉重。由于大多数国有企业都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一个在职职工“养”两个退休职工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使得企业…  相似文献   

6.
1995年,我国改革的中心是企业改革,主要的又是国有企业的改革,这是改革的攻坚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这四句话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缺一不可,应全面贯彻。产权清晰是前提,权  相似文献   

7.
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质是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是产权制度的创新,因此,培育国有企业产权拍卖市场,实施有效的营销策略,以利于加快企业产权重组的进程,实现企业产权资源的优化配置。一、产权拍卖市场及其功能“产权”是现代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我国经济界一般将产权分...  相似文献   

8.
1.构建名副其实的地方国有资产的“委托人”。所谓名副其实的“委托人”,也就是地方政府及其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作为所辖国有企业的“委托人”,不仅享有企业的剩余控制权,而且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这一设想能够较为彻底地解决国有经济长期以来的痼疾。2.国有资本产权的“人格化”。应通过确立国有资本产权在国有企业中的“人格化”的途径来解决,即国有资本产权所有者进入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其具体实现形式是由地方政府(国资委)依照法定程序派出人员进入国有企业的董事会,确立国有资本所有权代表(董事人员)与地方政府(国资委)的派出与被派出…  相似文献   

9.
产权安排:利益主体及其权利边界的界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有企业有产权安排不合理是人们业已形成的一个普遍共识,而这一点也正是我国的国有企业难以从根本上摆脱困境的一个关键性原因。我国国有的产权安排不合理实际上就在于国有企业的相关利益主体及其权利边界界定不明。基于现代企业理论中的企业契约论和我国国有企业利益主体的特殊构成分析,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利益主体及其权利边界做尝试性的界定,并以此为基础,对我国国有企业合理产权安排的相机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进一步明确地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还将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列为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之一.要实现这一目标,使国有企业真正形成“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市场主体,就企业自身而言“管理科学”是完成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王乐泉书记在自治区党委五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讲话中也明确指出:“企业管理是企业生产经  相似文献   

11.
康承 《经济前沿》2002,(8):63-64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过程中,由于新旧体制的转换,传统体制和传统观念与现代企业制度难免会发生冲突。在旧的体制下,国有资产产权不清、权责不明、政企不分、监督不力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使国有企业效益下降,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也较为普遍。而市场经济新体制刚刚建立,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在“金钱万能”、“一切向钱看”等腐朽观念驱使下,少数国有企业存在着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权物交易等腐败现象。这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也损害了党和干部在  相似文献   

12.
30年来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0年来,中国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经历了“扩权让利”、“两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战略调整”等阶段,其产权的宏观与微观结构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完成了由“政府权威”到“企业权威”、由“计划配置”到“市场交易”、由“战略工具”到“法人实体”的跨越,这一跨越以市场化为方向,沿着“政府退出”与“市场进入”的路径运行。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经济的主体——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历了15年之久,但仍未能解决它的活力和效益问题。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已是别无选择。近几年来,我国国有企业的效益不容乐观。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围绕着搞活国有企业,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益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偿试。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走了风风雨雨的15个年头,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即扩权试点阶段,经营责任制阶段,利改税阶段,推行承包制阶段和企业经营机制转变阶段。这15年来国家每出台一项新的改革措施,解决了一个旧的矛盾,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国有企业的活力总是提不高,效益不明显,而且亏损越来越重,问题何在?许多专家和学者在苦苦地探索着,最后终于找到了病根所在——产权关系不明确。国有企业15年来的改革始终没有脱离“放权让利”的思路,没有明确政府和企业产权关系,因而导致政企不分,企业缺乏自由进入市场的独立法人产权。于是有识之士提出了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的唯一选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企业自身机制的转换,更需要外部环境的配合,否则会举步维艰。当然现代企业制  相似文献   

14.
1994年,应国家体改委的邀请,日本和新加坡两国中小企业代表团在对中国几大城市的国有企业作了全面考察以后,得出结论:中国没有企业。那么,“国有企业”还是企业吗?是企业怎样?不是企业又如何呢?一、国有企业是企业国有企业当然是企业,因为它具有许多作为企业的一般特性。所谓企业,是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相对独立的盈利性的经济组织。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构建也正是以企业基本特征为依据的。国有企业是企业,所以“产权明晰、政企分开”的要求一直贯穿在国企改革的历史过程之中。近几年,国企改革中的国…  相似文献   

15.
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作为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公司以其特有的产权形式及由此形成的经营机制而  相似文献   

16.
国有企业准兼并假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我国理论界在探讨国有企业产权交易的问题时,通常使用企业兼并、企业买卖、“企业市场”活动、产权自主转让、产权有偿转让、产权流动和企业合并等等概念,来描述大致相同或差别不太大的企业产权交易活动。在这些理论探讨中,人们或隐或现地感觉到了所有权交易和经营权交易的区别。接下来的问题是,在国有企业产权交易过程中,谁是卖主,谁是买主,经营权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将所有权“卖掉”?如果最终的卖主和买主是相同的主体,“有偿转让”是必要的吗?“无偿转让”是可能的吗?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中作者构想了二元产权制的国有企业新模式,提出了通过建立“双性资本”和“功值制度”,真正实现企业的两权分离和自负盈亏。  相似文献   

18.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命脉,它们改革的成败关系国民经济的全局。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国有企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奋斗目标和改革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按照这个目标和方向进行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脱困目标也基本实现,但是国有企业在改革中还存在一些障碍,影响着企业效率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 一、产权边界不清,造成资产运营的低效率、国有资产的“黑洞”和经济意义上的被“抢劫” 产权的基础和核心是所有权,产权的主要内容包括所有权和经营权。产…  相似文献   

19.
论当前国有企业产权关系的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著名中青年经济学家樊纲先生新年有新论: 他认为中国国有企业亏损的原因,首先不是“经营管理差”“生产效率低”,是由于在分配环节上“工资侵蚀利润”,资本权利被削弱的制度性原因造成,企业亏损的背后,“实质上是一个产权关系问题”。他主张立即着手进行国有资产产权改革,根本目的是界定产权,明确主体,让社会资本“各有其主”,使产权可以在不同主体之间相互自由交易,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他的具体方案是: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中央与地方按“全国人均国有资产份额”标准进行分配;20%产权分配给企业经理和职工。  相似文献   

20.
国有企业改革要在两个方面有新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心东 《经济论坛》2004,(18):37-38
构建国有资产运行体系彻底解决所有者缺位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总体实力不断增强,但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改革相对滞后的问题仍然存在,尤其是产权不到位或所有者缺位,导致的结果是:分散在政府各部门的国有资产管理的权力,不能对国有资产经营效果承担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