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告大观》2014,(11):30-30
随着网络自制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冒头,综艺节目已不是电视台的专利,电视综艺节目在面临同行节目竞争的同时,也日渐受到来自网络自制节目的压力,这让电视台们不得不绞尽脑汁另辟蹊径,以"钱"取胜则是近几年电视综艺胜出的又一新招数。近年来,投资过亿的大制作已不在少数,《造梦者》投资2.1亿、《舞林争霸》投资2亿、《中国真功夫》投资1亿、《12道锋味》单集制作成本过百万,相比之下,网络自制节目的投入成本则要寒酸得多。电视综艺节目已经迈入了"亿元"大片时代。随着制播分离模式的逐渐推广,越来越多的播出平台加入到综艺节目的竞争中来。  相似文献   

2.
生活服务类节目传达一些实用的潮流资讯,这通常无形中也会刺激观众的消费需求,而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比较广泛的行业,如时装、餐饮、娱乐设施等,这也让此类节目拥有了更多的广告植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作为2005年风靡全国的一档电视节目,正是国内各媒体全情投入,一路推波助澜,才使《超级女声》成为2005年的重要“现象”。尽管媒体褒贬不一,然而,从报纸到网络,再到短信,其实媒体所发出的任何声音都在为这档节目的利润做出贡献。可以说,这的确是《超级女声》策划者的最大成功。尽管对那些满怀梦想的超级女生来说,节目的宗旨在于“想唱就唱”,对于节目制作者而言,该档节目的宗旨却正是“想赚就赚”,一直赚到盆满钵满。其间,众媒体实在是为《超级女声》拉足了票,做足了免费广告。当然,众媒体并不一定都是盲目跟风炒作,相反,各种不同的表现应该也都有其利益所在吧。其中,经济利益的驱动可以说是众媒体纷纷搭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最近CCTV-2推出了一档晚间播出的新节目,号称是“首次在央视推出的脱口秀节目”,这实在让人费解?这不是明摆着不符合事实吗?《实话实说》、《艺术人生》等不都是谈话类节目吗?只不过没有用英文“Talk Show”的音译而用了意译罢了,难道用音译就是创新?出现如此有失水准的宣传,这个节目本身的质量不能不让人怀疑,随即让人怀疑难道中央台的节目竟然到了靠炒作不真实概念来吸引人的地步了吗?  相似文献   

5.
《中国商人》2023,(12):86-87
<正>零跑汽车一直以务实、低调的形象示人,不善于用华丽的言辞去描述公司的实力,即使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也始终坚持脚踏实地的发展理念。这也引发了一些质疑,有人怀疑零跑汽车在研发投入方面是否足够,是否能够持续发展。然而,零跑汽车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和决心,我们以不到10亿元的研发投入成功造出了高品质的汽车,打破了外界的质疑。  相似文献   

6.
黄慧 《中国报业》2024,(5):104-105
在各种传播媒介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实现生存与发展,是地方广播电视台面对的严峻问题。本土化节目制作能吸引本地民众,是地方广播电视台发展的“基本盘”。本文从节目内容本土化、审美品格地域化、节目形态互动化、栏目设置服务化、全力办好特色节目等方面提出广播电视节目本土化制作策略。  相似文献   

7.
唐剑聪 《广告大观》2014,(11):33-34
中国电视第四季度的综艺大战号角已经吹响。浙江跑男、江苏嫁女、北京打拳、上海唱歌、湖南上课、天津玩粉丝。题材很丰富,形态很多样,明星很大牌,投入都过亿。对于中国的电视观众来说,这么多新节目可以大饱眼福;对于电视台来说,可以期盼新一季的节目收视率提升,圆满收官2014;对于4A或广告主来说,赶紧找几个大节目,突击把钱花掉,明年的预算又可以开始啦!在貌似多方满意的局面下,问题出现了:这种大投入的亿元综艺模式对中国电视发展来说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相似文献   

8.
唐友明 《中国报业》2023,(15):110-111
电视民生节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新媒体时代遇到了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如传播时效滞后、传播渠道受限、传播内容同质且价值低等。面对新的媒介生态和媒体格局,电视台应该用新媒体思维,从时效、平台、品牌等几个角度对电视民生节目进行再造,促进电视民生节目的良好发展,为人民群众贡献更多的精品内容。  相似文献   

9.
毫无疑问,美国的电视节目市场是全球商业化程度最高、最为活跃的。从节目制作、节目购买到节目发行、节目播出,美国电视节目的整个产业链发挥着巨大的市场推进作用。而从节目发行这一关键环节来看,“电视节目辛迪加”作为美国节目发行的一个独特渠道,更不能避而不谈了。  相似文献   

10.
《广告导报》2007,(9):81-81
中国广东卫视以凸显财富特色的综合频道的全新形象。在全国省级卫星频道中脱颖而出。始终以高品位、大视角和贴近生活、服务大众为宗旨。高品质、时尚化,节目标新立异。使用普通话及少量广东省方言和英语,全天二十四小时不停放送。更庞大的节目制作投入,更多上星剧的轮番上演,频道收视不断攀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个万众关注的话题,这是一台引人入胜的节目。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经济半小时》与《对话》联袂,郑重推出《相信中国制造》节目。长达90分钟的时间里,中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正气凛然,睿智敏锐,向全中国、全世界坦诚地表达了一种认识,准确地阐明了一个观点:相信中国,相信"中国制造"。这是针对"中国制造"产品质量种种质疑进行的正面回应,是平息"中国制造"质量风波的理智、果敢、镇定的声音,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关注与反响。  相似文献   

12.
遥控器掌握在老百姓的手中,看不看节目由他们说了算。他们是电视广告的目标受众,但更为重要的身份则是电视节目的观众。作为广告受众的老百姓既然为电视媒体赚到白花花的银子,要求看一些自己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总不为过。他们终于等来了《超级女声》,《超级女声》在全国上下都掀起了一股收视狂潮,于是就有人开始评论:《超级女声》是一档纯粹以高收视率为动机的低俗节目。  相似文献   

13.
在“超级女声”甚嚣尘上的背景下,这档栏目“超男”的选秀,引人瞩目,另辟蹊径,成为今年来电视选秀节目中的代表性节目。  相似文献   

14.
2009年底以来,中国第三波电视相亲类节目在取得高收视率的同时,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舆论质疑。尽管节目标榜的是实用意义,但节目之外不同的受众观点在各种媒体的交互作用下,组构出了这个节目的三个文化意义:一、作为伦理效果的负面文化意义;二、作为商品消费的消极文化意义;三、作为建构个性追求和私人幻想的积极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许璐 《广告大观》2014,(9):30-32
“扎堆”,原本是一个贬义词。在电视综艺节目的市场上,“扎堆”现象由来已久,一档节目火了之后,一批同类型的节目会前仆后继的在市场上出现,从数量上来说,无疑是“扎堆”的。但我们认为,“扎堆”在这里并不完全是贬义的,虽然一直被批扎堆、跟风、缺乏创新,但业界的质疑和批评的声音依然阻挡不了电视综艺节目市场上大量同类型节目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翟文婷 《商》2012,(3):20-22
25岁之前就淘得千万级别的第一桶金,但这并不保证他接下来的路一帆风顺……"刘莉莉的事情能不提吗?"陈欧坐在办公室里,对《创业邦》的记者说。两个月前的事情,让他仍然心有余悸。事情起源于天津卫视的现场求职节目《非你莫属》,求职者刘莉莉被主持人和嘉宾质疑的视频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很多网友质疑主持人和嘉宾,认为他们对刘莉莉有失风度。陈欧是当时在座  相似文献   

17.
杨晶晶 《中国报业》2023,(12):200-201
声音在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中起着重要作用,节目声音制作需要根据不同节目类型和内容要求,进行声音的剪辑组合。因此,应当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声音分类特点和作用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新闻节目特点提出电视新闻声音制作的策略和整体布局建议,最终提高节目质量,增强节目吸引力,提升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8.
泰来县现有上星的卫视频道72个,另外转播齐市三套电视节目,自办四套节目,共计79个频道。各种各样的电视节目占据着观众的眼球,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电视频道节目的收视率。不断的推陈出新,在这种媒介过剩、电视频道数量激增、节目不断变化、形式多样、观众市场容量饱合、供求失衡的背景下,各电视频道间的品牌竞争也日趋激烈。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业余生活方式的选择呈多样性趋势。在收视分流的情况下,如何将观众留在电视机前,不更改频道,已成为越来越艰难的一件事情。除了整体提高电视节目质量外,形式鲜明、节目看点突出的频道包装和宣传已成为亲近观众、占领市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让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天马行空地设计节目,然后用这套方案指挥着国家电视台的编导们去制作节目,这听起来似乎是天方夜谭。不过当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完美假期》电视活动开始以这种方式高调出击时,中国电视制作的姿态似乎也随之而变。盛行于网络上的草根精神逐渐在这个节目中得以蓬勃。“互动式旅游娱乐电视”这个概念也渐次在节目的连续播出中逐渐变得丰满。  相似文献   

20.
谁说网络自制综艺都是“草根”,搜狐视频推出的《冲刺好声音》,通过千万投入精心打造,叫板卫视顶级综艺。随着去年《中国好声音》颠覆了以往选秀节目常规套路,它以新颖的节目形式、嘉宾阵容以及制作水准等精良策略,掀起了一股新综艺浪潮。在今天的综艺节目中,从传统电视台到新媒体网络视频,好声音的成功模式,也被借鉴创新,综艺界各种“声音”争先恐后发声,揭开了“新综艺元年”的论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