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质1.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繁衍生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渗透在其思想文化、思维模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心理结构、语言文字之中的共同的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实现共同的理想、目标的精神支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2.
<正>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为鲜明特征的中华民族精神,并随实践而不断丰富发展。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自强不息作为民族精神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的基因血脉中。  相似文献   

3.
精神家园,是一种与物质家园相对应的,建立在文化认同基础上的精神文化和价值系统,是人们建构起来的一种意义世界和理想境界,它看不见,摸不着,是"心灵获安慰之地,精神存寄托之所"。党的十八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代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以中华文化为根基并为中华民族各地域、各层次成员所认同的精神文化体系。它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精神支撑、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民族进步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4.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弘扬民族民俗文化精神,使社会主义文化真正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和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5.
广西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广西的具体体现;是广西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精神面貌的生动诠释,蕴含着广西人的内在品格和价值追求;是广西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传神写照,彰显着各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内核;是社会科学工作者智慧的大集成,凝聚着专家学者的思考和责任。因此,广西精神是广西各族人民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是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活的灵魂,文化的发展体现一个国家的精神高度.幽幽中华,源远流长,五千年的精神脉络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不断的积淀、承袭,逐渐形成了一定文化意识形态与精神品格,这就是文化,其内涵博大精深,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1].它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根植于中华儿女心中,形成不朽的文化自信.什么是文化自信,重提文化...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根基,是维护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坚实的思想保证。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物化和符号化表现,是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延续人类文明奇迹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8.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共同的心理特征、文化特征、精神风貌与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作为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底蕴,形成了迥异于西方文化的、独树一帜的民族精神,这种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是维系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精神家园的根.  相似文献   

9.
刘丹丹  金耀民 《活力》2012,(8):86-86
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精华,是现代文化的基石。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本文探讨了如何在幼师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使幼师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结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在经过了长期的文明演化后汇集成为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反映了我国的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兼容、开放、经世致用,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和强大的内部凝聚力。  相似文献   

11.
王勇 《现代企业》2014,(1):44-45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生不息得以不断繁衍、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支持。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从来就不缺少优秀的文化,更不缺少引领着各个时期文化方向的大家和领袖。从春秋时期的孔孟儒家文化、老庄道家文化再到宋明时期的理学文化,这些相互传承的文化经典绘制出了中华文化优秀璀璨的历史长卷。也是我们民族能够历经数千年沧桑而不改变,面对任何闲难而不畏惧,  相似文献   

12.
张勇 《活力》2010,(2):146-146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资源,是民族之魂,是发展选进文化的民族根基  相似文献   

13.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只有正确的理解民族精神,才能更好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其思想内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迫切需要法制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法制精神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必然需要中华民族树立起强有力的法制精神。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沉淀,凝结出优秀的中华文化,经过各个时代的打磨凝练,赋予它时代的灵魂,最终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继续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永动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社会和谐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稳定器。中国企业家在经商过程中提炼的企业家精神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晋商、鲁商、浙商为代表,形成了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救世强国、风雨同舟的企业家精神,既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培育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5.
樊颖 《中外企业家》2009,(16):147-147
在中华文明历史发展进程中,随着生产技术、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原始的图腾却保持着固有的地位及权威,它不仅是民族的化身,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而中华民族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图腾,在展示中国古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和风俗差异的同时,也体现了他们的智慧和宗教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6.
吴宏韬 《新远见》2008,(11):74-83
"5·12"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震动了中国,震动了世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灾后重建任务最重的一次地震,也是中华民族史上的一次大灾难,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一次洗礼。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中华民族发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同时也丰富、发展着民族精神的内涵,给国家新期待,给民族新精神,给公民新责任。这些新的内涵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是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产物,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充分展示。胡锦涛同志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高度概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精辟揭示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科学内涵,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企业技术开发》2015,(9):29-30
中国的国学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集大成,是"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天地未画前"的哲学,更是对共性的理性认知,是中国人的入世哲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学思想代表着中国人的气质,是中华民族的魂魄所在。一个民族的文化与文明,只有建立在对传统继承和不断延伸发展之上,才能焕发出生机,文章对企业文化建设与国学精神的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不同国家由于历史的不同,其国内民族结构也是不一样的,由此导致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是影响民族内涵的一个重要诱因。纵观民族国家发展史,中国的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模式与其他国家存在明显的不同。国外一般是强调地域而忽视民族,以地区代替民族;中国则不同,我们是先组成了多元的国家,然后通过一体的精神文化逐渐培育出了统一的中华民族,借由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发展实现文化交融,最终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济动因在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模式形成过程中,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杨勇  刘立云 《价值工程》2010,29(20):236-236
新时期必须深刻把握弘扬和培育国民精神的基本理论,准确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遵循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的规律,将其作为国防教育课的主线进教材、进课堂,并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由此文章结论认为,突出国民精神信念的教育,既是在国际社会中树立中华民族的"国家形象"的长远之策,又是构建一种涵摄"公共性"文化精神与价值理念追求于其中的、富于鲜明时代特色的开放的民族精神新生形态之必需。  相似文献   

20.
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让大学生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习俗,让大学生拥有国防意识、国家地域意识、民族文化意识,从而实现和谐大学、人文大学。让每一座大学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站,带动社会大众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社会长治久安、国家和谐统一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做出积极贡献。本文主要讨论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以及该意识培育的具体创新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