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作为WTO知识产权协定(以下简称TRIPS协定)一项基本原则不仅包括禁止知识产权滥用的内容,还包括对禁止知识产权滥用的限制。本文以利益平衡为视角,结合协定签订的历史背景对TRIPS协定有关于权利滥用的具体规则进行分析,以期实现对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全面、立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陈治  王法强 《商场现代化》2007,(22):308-309
商标与企业名称之间存在着权利冲突,应当在坚持依法保护在先权利的基础上,遵循以下几项司法原则:尊重现实,廓清商标与企业名称的权利界限;尊重权利的"表面合法性",正确适用权利平等原则;尊重权利的正当行使,依法禁止权利滥用行为;尊重当事人的劳动创造,正确运用权利通约理论。  相似文献   

3.
从来源上认识罪犯权利,是客观看待罪犯权利的前提。在历史上,罪犯权利是随着以法治、平等、自由为核心的近代法观念而成长起来的。"人权"理念促进了罪犯权利的发展,罪犯之所以享有权利,是基于法律规定和人权的确认。因此,从人权出发,罪犯权利的保护具有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余翔 《国际贸易》2001,(4):50-53
专利权耗尽是指,由专利权人自己或经其同意由第三方投放市场的专利产品,不再受专利权中的限制权的约束,售出的专利产品可以被他人再销售或使用,不构成专利侵权.在欧盟范围内,专利权耗尽原则是通过司法判例和法学理论发展而来的,迄今为止尚未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是,在尚未生效的欧共体专利公约(GPU)中规定的一些原则,却常被欧洲法院引用.权利耗尽原则既适用于德国法律,也适用于欧共体法律.  相似文献   

5.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要旨是要求民事活动的当事人在行使权利及履行义务的过程中,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禁止权利滥用原则负载了“社会本位”权利观的价值,在民法上成为一般条款。基于法律基本原则的不确定性(模糊性)的特征,故设立权利失效原则实乃必要。本文以权利的本质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为分析出发点,阐述权利失效的构成及功能。  相似文献   

6.
时效制度的实质是对民事权利的限制,民法属于私法,对民事权利的限制不能违背公平、诚实信用、禁止权利滥用等民法基本原则。关于消灭时效制度的效力、期间、适用范围和援用,从保护权利人、受害人角度出发,我国消灭时效的效力宜采用"抗辩权发生主义",并受到公平原则的限制;普通时效期间和某些特别时效期间应当适当延长;消灭时效的适用于请求权,但某些请求权不适用于消灭时效;消灭时效制度的援用应由当事人主张,法院不得依职权主动援用。对显著违反公平的案件,法院应依据民法诚实信用原则否定时效援用。因此,我国消灭时效制度的民法典立法及司法适用应依据民法基本原则,更好地保护权利人、受害人的民事权利,避免义务人、加害人利用时效规避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7.
股东质询权的基础依据是股东的资格,直接依据是股东的知情权,最终依据是股东的监督权。股东质询权的行使原则是诚信原则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我国新公司法规定的股东质询权制度需要细化和规范.尤其是需要完善保障措施和救济措施.以求得在保护中小股东权益和禁止质询权滥用之间求得平衡.并且最大地发挥公司的效益。  相似文献   

8.
朱军 《商业科技》2011,(22):31-33
时效制度的实质是对民事权利的限制,民法属于私法,对民事权利的限制不能违背公平、诚实信用、禁止权利滥用等民法基本原则。关于消灭时效制度的效力、期间、适用范围和援用,从保护权利人、受害人角度出发,我国消灭时效的效力宜采用“抗辩权发生主义”,并受到公平原则的限制;普通时效期间和某些特别时效期间应当适当延长;消灭时效的适用于请求权,但某些请求权不适用于消灭时效;消灭时效制度的援用应由当事人主张,法院不得依职权主动援用。对显著违反公平的案件,法院应依据民法诚实信用原则否定时效援用。因此,我国消灭时效制度的民法典立法及司法适用应依据民法基本原则,更好地保护权利人、受害人的民事权利,避免义务人、加害人利用时效规避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9.
肖彦山 《商场现代化》2007,(22):312-313
消费者权利是一种制约和平衡的制度。消费者的权利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以安全权为中心,其依据在于生存权。他们只是一般民事权利,不具有反垄断法上的意义。另一种是消费者的基本权利,包括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实质是消费者的自由权。在反垄断法中,消费者的基本权利属于强制性规定,而垄断者的义务属于禁止性规定。如果消费者认为他们被卡特尔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所损害时,可以提起私人的反垄断诉讼。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除了具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作用外,还可以制约、限制垄断者通过限制竞争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行为妨害市场竞争,维护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   

10.
民事权利的行使不仅涉及到权利人的利益,而且涉及他人的利益,甚至社会的利益,一旦权利的行使超过了权利边界,违反了公序良俗,或权利人方面无正当利益,或权利人因行使权利所获利益极小,而损害他人或社会的利益极大,即构成了权利滥用。使得法律维护社会公平的价值无法实现。因此,禁止民事权利滥用显得非常重要,禁止民事权利滥用就是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11.
牟鹏 《现代商业》2007,(33):264
近年来,驰名商标权利滥用的现象在经济活动中愈演愈烈,形成一种新的不正当竞争.本文主要针对驰名商标权利滥用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不断深入,而对于知识产权的限制以及相关的反垄断问题的系统研究却相对欠缺.在此笔者尝试就知识产权权利限制的分类和调整知识产权权利限制的利益衡平原则作简要分析论述.研究知识产权权利限制的目的旨在寻求垄断与限制间的平衡点.完善知识产权和反垄断法的立法,使其在符合宪法、民法原则的前提下适应不断更新的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保护,是实现利益兼顾之衡平原则,建立知识产权权利合法、合理运行的法律框架与运行机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不断深入,而对于知识产权的限制以及相关的反垄断问题的系统研究却相对欠缺.在此笔者尝试就知识产权权利限制的分类和调整知识产权权利限制的利益衡平原则作简要分析论述.研究知识产权权利限制的目的旨在寻求垄断与限制间的平衡点.完善知识产权和反垄断法的立法,使其在符合宪法、民法原则的前提下适应不断更新的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保护,是实现利益兼顾之衡平原则,建立知识产权权利合法、合理运行的法律框架与运行机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付音  于国红 《商业时代》2007,(10):48-49
商标权限制体现了商标权现代保护观念的变化,保护与限制并用。商标权限制可以平衡商标权人和社会公众及他人的合法利益,防止商标权人滥用权利。商标权限制来自于他人的合理使用、先使用人的利益、权利穷竭、非商业使用等。  相似文献   

15.
知识产权滥用的判定标准一直是一个极具争议的问题。美国相关判例及立法对于知识产权滥用的判定标准也是非常不确定的,目前在分析知识产权滥用时朝着融合反托拉斯法的标准上发展。TRIPS协议则对于国际贸易领域知识产权滥用做出了规定,我们可以合理地推导出它对于滥用的三项判定标准。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滥用应该是指在国际贸易中,拥有市场优势地位的知识产权人在行使其权利时故意超越法律所允许的范围或者正当的界限,限制或妨碍自由公平竞争,损害他人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的不正当行为,为此提出了作为判定标准的四项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16.
抗红 《商业研究》2006,(7):176-179
票据是一种流通证券,背书转让是我国票据流通的基本方式,禁止背书就是对票据流通性的限制或禁止。深入分析出票人禁止背书、背书人禁止背书以及法定禁止背书的法律效力,对确定票据权利背书的转让后果,促进票据流通的迅速、安全,发挥票据在经济活动中应有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布告栏     
《中国对外贸易》2014,(7):86-87
工商总局:细化《反垄断法》禁滥用知识产权限制竞争 6月10日从国家工商总局获悉,为推动创新、促进竞争,国家工商总局对《反垄断法》第55条进行细化,制定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定》),将从五方面规范禁止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行为。  相似文献   

18.
有关权利涵义的理解,可谓见仁见智,但我认为权利的实质是自由,并且权利的内涵也绝非一成不变,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历史特点。厘清权利的内涵是分析权利实现的前提,而权利的最终实现则是研究权利本体论的终极目的。权利实现的三个主要途径是完善法律调整、防止权力滥用和强化道德作用,在今日中国,防止权力滥用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9.
《商》2015,(6)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推进,公民的权利意识不断得到加强。在公民对权利越来越重视的趋势下,引导公民正确行使权利自由,减少他们对权利与自由的滥用成为研究公民权利自由的重要课题。对此,一方面应该完善我们的法律规定,规范公民的行为;另一方面加强对公民的法律教育,增强法律意识。我们应该以宪法规定的限制条款为核心,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在宪法允许的范围内,努力寻求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的平衡。  相似文献   

20.
牟鹏 《现代商业》2007,(27):264-264
近年来,驰名商标权利滥用的现象在经济活动中愈演愈烈,形成一种新的不正当竞争。本文主要针对驰名商标权利滥用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