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刘凌 《价格与市场》1997,(12):22-23
技术引进初探●刘凌一、我国在引进技术方面滞后的表现(一)我国的三资企业,绝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终端产品加工组装产业。就是中国工业实力基础较强的上海,外商投资企业中有80%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这种企业技术档次低,既无先进技术,更无高新技术。(二)从技术...  相似文献   

2.
技术引进的“国产化”,就是根据本国国情,在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努力吸收和消化先进技术,使本国具备对引进技术进行翻版、改进和创新的能力,以迅速提高本国的技术水平。我国自对外开放以来,已经引进了相当规模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如何尽快掌握和利用这些国外先进技术,使其发挥经济效益,实现引进技术的国产化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紧要任务。本文拟对技术引进与国产化的关系、实行不同的国产化产业政策和通过产业政策的合理调配,加快和搞好引进技术的国产化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浅论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孟繁洁,赵丽艳技术引进对促进一个国家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实现技术引进目标的关键是建立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开发创新和出口创汇的良性运行机制。技术引进是一个知识的传输、综合和深化的系统过程,技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不同...  相似文献   

4.
影响引进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缩短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但是由于我国在引进技术方面不成熟,引进技术的使用效果很不理想,重复引进、引进技术与生产消化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本文选取我国汽车、船舶这两个技术引进规模较大的行业进行对比分析,力图找到影响引进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因素,为新形势下我国的招商引资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路径难以全面解释后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的演化过程。基于知识转移的视角,构建了后发企业可以采取的四种技术能力构建战略,分别为全面引进消化战略、引进消化和模仿战略、模仿战略、全面创新战略,不同战略选择所形成的自主创新程度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6.
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评价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程 《商业研究》2002,(8):57-58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技术更新日益加快;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技术贸易的比例越来越重,技术引进已成为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抢占国内外市场的一条捷径,也是中小企业迎接WTO挑战,获得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是技术引进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引进的先进技术能否尽快地转化为现实产品,能否抢得市场先机,获得超额利润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我省外商投资企业引进技术的现状及特点 1.外商投资企业是我省引进技术的主体 “十五”期间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我省引进境外技术的主体。全省共有1009家各类企业登记办理1926份技术引进合同,合同金额42.4亿美元,其中825家是外商投资企业,登记办理1381份合同,合同金额38.5亿美元,分别占总数的81.8%、71.7%和90.8%。外商投资企业技术引进合同的平均金额达278.52万美元,高于内资企业平均71.5万美元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广泛发展国际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在技术引进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许多技术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成果正在不断扩大;许多技术密集型项目日渐巩固、发展;许多多年“一贯制”的企业增加了品种、改善了质量、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强了出口创汇能力。大量的事实证明,技术引进工作是加速我国技术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这一工作。但是,由于技术引进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件新事物,不少人对国际技术贸易问题还比较生疏,特别是对国际技术贸易的价格问题认识不足,在技术引进工作中,  相似文献   

9.
跨国公司作为技术输出方在技术转移中往往掌握着当今世界先进的科技成果,通过向外输出技术,可以获得高额的技术转让费用,同时还可扩大技术的应用范围,进一步开发新的技术,进而获得更大的利益。我国应继续坚持吸收外商投资策略,注重引进技术的实用性与先进性,提高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创新能力。同时,在我国的高新技术转让方面,应借鉴国外的做法,注意保护我国的核心技术和特有技术。  相似文献   

10.
跨国经营中的战略联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战后,跨国公司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进步的主要动力。跨国公司的扩张轨迹,也已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一般说来,公司的扩张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1.内部扩张,这是公司发展初期的战略,需要利用先进技术和拓展市场;2.收购和合并,这种方式需要巨...  相似文献   

11.
为贯彻对内搞活经济和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从国外引进适合我国需要的技术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如何引进技术,引进什么技术,怎样消化、吸收、改良、提高引进的技术,涉及到许多方针、政策和具体的措施,值得研究的问题很多。本文仅就如何正确选择好引进技术的问题,提几点肤浅的看法供研究,希望能共同理出几条可以遵循的原则来。  相似文献   

12.
从1985年至1989年5年间,福建省宁德地区洽谈引进项目1340个,执行968个,新增产值42470万元,瓣增税利4524万元,举办从国引进设备、技术的外商投资企业78家,投产50家,这些外来技术促进了产品更新换代,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不容忽视,在引进技术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项目的效益。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入世后政府在技术引进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入世将为我国的技术引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制定正确的技术引进战略和政策,建设好基础设施,完善技术创新系统,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积极推动国际技术合作,以有效引进技术,加快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4.
中小企业应用云计算模式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可以在信息化建设流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云计算信息化的选择策略(包括供应商和产品的选择策略);云计算模式的分析(三层架构的应用方式);云计算的实施和运行操作(平台设计和运维)。这几个模块的规划和设计都应该是基于诺兰阶段模型分阶段进行的,不能逾越。同时关于传统信息化模式向云计算过渡的支持项目也非常重要,关系到信息化的日常运营成本和效益,主要包括:安全性、网络稳定性、计费方式以及内部管理等。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论证企业社会责任( CSR )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本文采用策略性CSR 理论考察其与财务绩效的关系。通过构建一个两阶段分析模型,从投资者行为和策略性CSR经营效应两个方面进行演绎,最终得出两个重要结论:一是企业的财务绩效与企业用于CSR 的投入成正比,即CSR已成为企业不断提升其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二是策略性CSR的存在可以增加企业的市场价值,因而更多的企业将其从早期的无意识行为提升为主动行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加入WTO后,内部审计工作必须根据不断发展的形势要求进行新的变革。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来看,一般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由低一阶段向高一阶段的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需要有一定的人才、知识、标准、技术方面的储备,一般高一阶段的审计以低一阶段的审计为基础,同时又对低一阶段的审计起着统领的作用。在现实中,各阶段审计可以分别进行以提高审计的深度,也可以合并进行以提高审计的广度。从供销社内审工作的实际情况看,多数处于第一阶段,部分处于第二阶段或正在向第二阶段过渡,个别已…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技术引进活动日益增多。适时引进世界上先进技术,及时获得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技术,可以启发科技人员的思维,并通过消化为我所用,做到以天下之长,补己之短,直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加快缩短同国际先  相似文献   

18.
以吸收外商投资为主--当代技术引进模式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战后,世界上经济落后国家获得技术的来源选择主要来自海外,大都采用技术模仿创新战略,而引进技术的主体又主要是本国资本投资的内资企业,即使国家出面引进的技术也是用于这些内资企业,或是用自己有限的外汇,或是通过从国际上借款去国外购买技术,日本、韩国是比较典型的代表.尽管历史上这种技术引进模式曾有过辉煌的业绩,但时至今日,这种技术引进模式的弱点越来越暴露出来,运行也越来越困难.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在维护国家财经法纪,促进增效节支,以及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等方面,起了一定积极作用,但也存在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审计工作缺乏规范性等问题。如何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使之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作用;如何增强风险意识,防范和避免审计风险,应对内部审计现存的问题,为我国内部审计的后续发展规划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一直在咨询行业打拼,发现了几种很普遍的现象:一是很多企业经营了十多年,但是,销售额才是千把万元,几千万元,企业老是长不大;二是营销管理(有的是总经理,有的不是总经理)特别忙和累,业务离开他就不行,三是有的认为只有自己行,自己是个大英雄,不相信下属或业务员能把订单拿回来;四是有些管理总是觉得自己学历低,没化,自己不行,由于营销业绩的好坏决定了企业的生死与发展,因此,可以说,我们营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