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的和谐是现代化社会的基础,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实践表明,唯有使文化现代化才能有整个社会的现代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实践进一步证明了文化、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因为政治、法律制度的完善、经济制度的改革都会直接触及整个社会的一般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2.
社会和家庭现代化最终必然表现为人的现代化。目前中国人仍然只有老百姓意识、臣民意识, 而缺乏公民意识,这是制约现代化大业的深层次障碍。“公民”不仅仅是个法律上的抽象概念,更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公民文化和合格公民是社会和家庭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把公民意识教育落实到家庭和社会中去,才能培养一代又一代奉公守法的公民。  相似文献   

3.
西北民族法律文化的现代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历史任务。法律文化具有传统性,但只有在法律传统现实的法律制度的本质相一致时,该法律文化传统才会成为这一时代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提升西北民族法律文化的现代化程度,是一个日益紧迫的任务,它关系到广大西北少数民族群众对我国法律的认识适度、西北地区法律环境的改善和西部大开发的成功与否。  相似文献   

4.
中国法律文化的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它既要经历一个与传统法律文化不决裂的“继承”过程,又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既要以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为根基,又要以法制教育和全民普法为依托。中国的法律文化现代化进程是与社会进步相联系的一种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5.
东北地区由于地理及历史的原因,形成了以国有重工业为主的城镇经济格局和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经济模式,城镇产业结构的单一和农村传统生产方式落后对人们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权利意识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制约着法律文化的发展。东北地区的法律文化要想实现现代化的发展,就要摆脱旧经济结构的束缚和制约。这样就要以先进的法律思想、现代的法律文化观念对现有经济格局进行有效改造,以最终形成东北地区法律文化全面现代化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法律文化中充满着和谐。关注和研究法律文化中的物质与意识、历史传统与现代化以及多元性与本土化之间的和谐关系,并以社会实践的理性方式推动法治建设,是法律文化研究的重要方面。和谐社会需要法律的支撑、保障和促进,对法律文化的理论系统和制度系统中的和谐精神进行研究,并予以充实和发扬光大,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法律意识的现代化,本文对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概念作了解析,分析了我国法律文化二元结构的不平衡状况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不利影响,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迫切要求法律意识的现代化。法律意识的现代化有利于树立法律的至上权威,有利于法律实际效能的发挥,有利于制约权力和保障权利。  相似文献   

8.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是我国数千年法律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总称,其基本特点是礼法结合、皇权至上、重刑轻民和无讼息争。这种文化对现代法制有诸多影响:一方面,它弥补了法律调节的不足、节省诉讼资源、完善现代法制、促进法制建设;另一方面,它腐蚀人们的权利观、制约现代法制进程、消解现代法制精神、阻碍现代法制平等观念的确立。因此,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必须现代化,以促进现代法制建设,而这种现代化的条件正在于法律文化的历史延续性、本土性、可塑性。礼法结合、判例成文法化、消除等级观念等则是传统法律文化现代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时代,法律文化在其变迁与发展中反映出四类基本矛盾,一是法律文明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二是法律变迁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三是法律秩序的中心化与边缘化,四是法制建设的国际化与本土化。正确处理好这些基本矛盾已成为全球性法律文化重构和法律文化现代化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受到关注,这是因为西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强烈地、持续地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从而造成了中国人在文化层面上的精神“磨难”,引发了种种偏离现代化追求初衷的社会后果。在探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传统与现代、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时,一个不能回避的实质性追问是,如果物质现代化的实现不能够导致精神处境的普遍改善,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如何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婚姻伦理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婚姻伦理文化既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真正转型,推动了社会婚姻生活的文明化、现代化,但又出现了虚无化、多元化和政治化、法理化倾向,导致婚姻生活一定程度的无序和不稳定。婚姻伦理的现代化,必须要以创造超越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与西方婚姻伦理文化,有效发挥行政法律控制与道德风俗教化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2.
法律和道德是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成果,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也是实现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举措。中国现存的诚信缺失、职业道德缺失、社会公德缺失等不良社会现象,其根源就是当下人们内在社会道德缺失、外在法律缺失。只有将道德建设与法治建设有机结合,有效实施德治、法治的不同功用,以此强化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机制,才能更好地改进社会的不良现象,提升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3.
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间纠纷的法律制度,是儒家“和合”文化的产物,是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当之无愧的本土资源。基于纠纷解决的现实需求,面对诉讼的压力与固有弊端,人民调解,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4.
习惯法刍议     
在当今中国的法律话语中,法治现代化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而由这一话题引出的另一个受人瞩目的话题便是法治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就这一话题存在两种对峙的观点,一是认为应该通过移植西方法律成就中国的法治现代化,二是认为应该利用本土资源实现中国的法治现代化。习惯法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本土资源之一,因此搞清楚习惯法的性质、习惯法与法的关系、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关系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的法律变革更多的是对西方法律的直接移植和简单模仿,而对自身固有法律传统却存在误解与漠视。实践证明,这样的法律变革并没有产生良好的社会实效。文章通过对近代中国法律进程、固有法律传统价值以及中国法学历史使命的反思,认为当代中国法制建设应当考察国情、立足现实,有甄别地学习西方先进经验,努力从固有法律传统中寻求力量,探索出一条汇通中西、既符合现代化潮流又彰显本土特色的法治之路。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中国化一开始就与中国的现代化进行强烈而自觉的互动。其间,离不开先进中国人的“文化自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中国化是“文化自觉”的具体体现,而“文化自觉”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实现中国化的一种必需。这既是社会学学科的品格使然,更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强调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并不意味着对异域思想文化的鄙夷和拒斥,而是在现代化过程中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自知之明”,是增强我们民族的自主性在思想文化上的必然反应。  相似文献   

17.
中国实施电子商务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化设备的应用,中国的电子商务已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事实,而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还很不完善。本文通过对电子商务的实施环境、安全保障、物流管理及法律研究,以此来加快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法律文化变迁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变迁制约着法律文化的变迁。从“义务为本”向权利本位的过渡、从注重公权到保护私权,是我国法律文化变迁的特征。在我国法律文化变迁的过程中,如何借鉴西法文化、如何弘扬中法文化传统则是一个引发人们关注和理性思考的问题。“融通古今”、“会通中西”应是建构中国特色法律文化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9.
法治的成长必须扎根于相应的法律文化土壤,而刑事法律制度的有效建构和运作依赖于相应的刑事法律文化的存在。刑事法律制度设计和运作实效的差异反映出中西刑事法律文化的冲突。而对这种冲突的形式的正确认识,直接影响到我们能否成功地在立足本国、借鉴国外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刑事法制。  相似文献   

20.
针对西方法律文化的强大挑战,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中国的法律文化(包括诉讼文化)不得不走转型之路。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诉讼价值取向、诉讼主导力量、诉讼心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