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基本建设方针指导下,实验材料和标准物质资源共享平台各项工作任务稳步进行,进展喜人,促进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推动科技进步作用明显,平台技术规范体系基本形成,对平台及资源领域良性发展支撑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
2008年3月28日,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指出,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是贯彻落实《科技进步法》的重要举措,是提高科技管理决策水平和统筹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需要。开展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摸清我国科技资源家底,对于推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河北省科技发展水平、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和评价,从理论和实际操作上提出了加快基地与平台建设的思路与路径。阐述了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实现科技基础条件优化与重整的有效载体,是聚集、集中有限资源,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途径;通过基地、平台和项目建设的有机结合,使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实现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以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为切入点,推进京津冀区域合作向纵深发展,加速京津冀经济、科技一体化进程等观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金融科技-数字经济-区域绿色创新”研究系统,采用2009~2021年全国26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对金融科技、数字经济和区域绿色创新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剖析,得到如下结论:(1)金融科技和数字经济均可以显著促进区域绿色创新;(2)其他城市的数字经济可以基于经济空间权重矩阵促进本城市的绿色创新,但同时金融科技基于经济空间权重矩阵的空间效应对区域绿色创新影响并不显著;(3)金融科技和数字经济在本地效应上的交互效应均能够显著促进区域绿色创新,同时数字经济能够矫正金融科技不显著的空间效应,使之正向促进区域绿色创新;(4)基于金融科技的门槛效应,在金融科技水平较低时,数字经济不会支持和促进区域绿色创新发展,而当金融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的影响会经历由不显著变为正向促进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区域创新质量、改善区域创新环境、实现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以中国27省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包含创新资源要素(知识基础与人力资本)、创新经济要素(地区经济水平与对外开放度)与创新政策要素(政府支持与政府竞争)3个维度、6个条件变量的创新要素群落,应用模糊定性比较分析法,探索了区域科技创新高绩效组态。研究发现:1)区域科技创新高效率路径归结为独立开放型和全面驱动型;2)对外开放、无政府间竞争是实现区域创新高效率的关键要素,区域科技高创新效率一定离不开高对外开放度;3)组态视角下政府支持对实现区域科技创新高效率的作用相对较低。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并扩展了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研究情境,对各地区开展区域创新活动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深入总结区域科技创新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区域科技创新指标权重,结合TOPSIS法,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四大地区的10个典型区域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实证结果展开分析与讨论,指明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构建一个全面反映历年财政科技投入状况 ,反映中央级科研机构财务资产情况、科研条件与能力的科技经费财务管理基础数据库 ,对于增加科技投入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推动科研机构转制 ,研究制定国家科技财政政策 ,并为进一步优化科技经费资源配置 ,充分发挥资源的使用效益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主要内容1 财政科技投入基础数据库。全面反映历年财政科技投入的总量以及财政科技投入的构成 ,从宏观上了解、掌握国家财政对科技发展的支持。2 中央级科研院所财务决算基础数据库。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决算是全面反映单位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科…  相似文献   

8.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近日科技部、财政部在浙江临安召开了“长三角地区纺织产业创新支撑平台建设工作研讨会”。科技部、财政部及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的有关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9.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时代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本文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运用多 Agent 模型, 构建区域科技创新创业系统理论模型, 通过 Python 编程仿真, 分析系统实现路径和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 区域科技创新创业是一个相互促进、 相互融合的过程, 系统以产业需求为导向, 实现创新引领创业, 创业推动创新的良性循环。 在此基础上, 分析人才、 融资以及创新创业政策对区域科技创新创业系统的影响, 提出进一步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创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构建区域科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认识其成长路径及量化分析其对区域经济发展所起作用是必要的。运用多层次因子分析方法以科学确定区域科技能力的指标体系,从而得出区域科技能力的梯度分布现状。与示范区域相比,东北地区科技发展环境能力的培育是科技能力成长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Eviews7.2 软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了高校科技创新对我国区域技术进步的影响,得到了面板数据回归结果。结果表明,高校R&D 人员投入和专利技术产出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起着显著的促进作用,R&D 经费投入对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的技术进步起着阻碍作用,同时科技论文产出对区域技术进步的影响不显著。这表明高校应当改革传统的以论文数量、科研经费为导向的高校科研考核制度,改进和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整合人才资源,形成优秀的科研团队,同时要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信息平台,从而实现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促进高校的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  相似文献   

12.
The British government has claimed that no other western country has given such prominence to technology in the curriculum for all pupils of compulsory school age. The paper considers this innovation in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of England and Wales from a number of perspectives. The first reviews the social processes by which design & technology assumed the form it took in the original Statutory Order of 1990 and by which it underwent reconstruction, leading to the revised Order of 1995. In so doing, it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a national policy for school technology, comparable to that enunciated for school science in 1985. A second perspective focuses on th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of technology in the government's overall educational policy, especially in relation to the better preparation of pupils for the world of work and the securing of parity between academic and vocational courses. A third theme concerns the chang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science and school technology.David Layton was professor of science education in the University of Leeds from 1973 until retirement in 1989. He served on the British government's Working Group which provided the original recommendations for design & technology in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and has written extensively on the value aspects of school technology and the relations of school science and school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分析印刷工程学科属性入手,讨论了印刷工程学科的信息可视化与传播技术内涵,探讨影像科学及技术与印刷工程学科的关系,认为用影像科学与技术可以更好地代表印刷工程的技术内涵,并且符合长远的技术发展趋势,建议用影像科学与技术作为培养印刷工程研究生的学科。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为促进科技创新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并取得了相应成效,但科技创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其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地位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科技创新涉及诸多方面,如科技管理体制、财政税收制度、金融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其中,财税政策由于具有引导性、规范性、程序性等特点,是一国促进科技自主创新有效的政策选择,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鉴于此,从财税政策的角度就如何促进我国科技创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2008~2014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模型,对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看,科技创新对促进产业升级呈现明显的正效应;从地区层面看,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影响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其中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驱动效应在中部地区最大,西部地区其次,东部地区最小;通过进行分位数回归分析得出,产业升级发展的不同阶段,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并非都相当大,影响小的地区要及时挖掘其他创新源。  相似文献   

16.
利用Cobb-Douglas函数和时间序列数据测算出重庆市历年科技贡献度,并运用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方法对科技贡献度进行检验,据此判断重庆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否存在明显的路径变迁。结果表明以1999年为转折点,重庆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影响路径发生了显著变化,由被动支撑逐步进入主动引领经济增长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7.
研究采用Eviews 6.0计量经济学软件,根据中国高新技术产业1999年-2012年相关数据,采用滞后变量模型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对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投入与产出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从总体上看,科技投入在短期内极大地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长期来看,科技投入的短促性非常明显,当滞后期为4年或4年以上时,科技投入这一生产要素已不具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8.
目前,生态产业科技创新供需及服务主体失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生态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结构性瓶颈.造成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需主体失衡的原因,主要来自由传统的“城市——政府”单一中心治理模式引发的3个“短板效应”:短板效应Ⅰ——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给主体科研考核标准机械化;短板效应Ⅱ——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需求主体分散化;短板效应Ⅲ——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需主体耦合机制低效化.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需失衡的问题,应该在生态文明社会内涵的主导下,在制度层面上完备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给主体激励机制、优化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需求主体结构和健全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需主体耦合机制,进而建构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多中心治理体制.  相似文献   

19.
This essay offers a detaile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y and science. It is in two parts. Part I begins by describ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It then discusses the commonly-held technology-as-applied-science (TAS) view; the origins of this view, the support for it, and the strong 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challenges to it, beginning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ago, are explor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eam engine is then offered as a brief case study to illustrate that science-technology relations are more complex than implied by the TAS view. Part I concludes with a consideration of ontological arguments supporting the reverse view, namely that technology is often a necessary precursor to science.Part II, to be published in a following issue, explores some of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TAS view. One consequence is that it has generated a story-line in which scientific ideas are emphasised and other factors necessary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ve been down-played. Another consequence is that, even in cases where technology does apply scientific knowledge, the process of application is often considered obvious; the difficulties of translating ideas into artefacts may not be appreciated. The essay argues for the telling of a more complex story of science-technology relations, one which recognises their historical independence in the past, and their mutual, two-way interaction in many modern fields of endeavour. It concludes with a consideration of some economic and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