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考察了2001年至2007年14家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并选择银行资产利润率为银行盈利水平的测度变量,分析银行机构的个体特征变量、宏观经济变量和金融结构变量对中资银行利润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主要由个体特征变量决定,其中,银行信贷率与银行利润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银行规模、所有权性质与银行利润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宏观经济变量和金融结构变量与银行利润率的关系在总体上不显著,其中,只有通胀率与银行利润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存款和公债投资与银行利润率之间也呈负相关关系,但是没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2.
国有大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这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广大银行职工的积极性,提高银行自身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只有当银行将自身的经济效益放在首位的时候,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才能通过影响银行利润增减的方式向微观经济领域传导,从而逐步建立起以间接调控为主的新型宏观经济调控体制。由此可见,国有大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基于生产函数法,运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对2000~2011年我国29个地区的工业产能过剩程度进行了测算,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全国情况来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银行流动性过剩和宏观经济波动均对我国工业产能过剩的影响显著,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与产能利用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宏观经济波动与产能利用率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从四大地区情况来看,我国工业产能过剩的影响因素存在着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遏制投资消费失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以抑制产能过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尝试结合公允价值渠道探讨商业银行表外资产业务扩张影响资产负债表脆弱性的内在机制与监管内涵。现有文献表明,表外资产业务不仅会通过激励银行过度风险承担、提升银行系统的同质性、强化机构间的关联机制放大系统性风险,还会通过公允价值波动渠道将资产价格的波动传递到资产负债表。应用我国上市银行的样本研究发现,行业竞争和监管改革是驱动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变化趋势的关键因素,二者共同驱动表外业务占比的周期性变化。此外,表外业务的扩张与上市银行风险准备金水平和公允价值波动性呈现正向相关关系,与超额回报改善相关性则不显著,意味着表外业务的扩张并未实质上带来超额回报。本文的研究表明,应高度重视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脆弱性问题及其背后的公允价值波动渠道,实现监管和竞争政策之间的协调与统筹以提升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一、信贷呼唤创新 近几年,伴随着住宅市场的发展,银行降息政府让利,我国的个人住房信贷有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01年,个人住房抵押信贷余额达到6380亿元,分别占GDP和银行信贷比重的7.9%和6.6%,而个人住房信贷收益稳定和违约率低(目前仅为0.3%)的特点,使之成为各商业银行优化资产结构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6.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现状分析及其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我国13家商业银行2000-2006年的面板数据。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绩效等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集中度趋于下降.我国银行的垄断状态逐渐被打破。在商业银行市场结构与银行绩效的回归结果上表现为:伴随着市场集中度下降,各商业银行绩效得到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对其绩效带来负的影响;银行管理水平、创利能力对其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产品差异化与银行绩效则显示弱的正向关系。本文认为完善银行业微观基础、降低政策性市场壁垒、提高银行差异化产品的服务能力、拓展银行国际业务等是我国银行市场结构优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当前紧缩的货币政策和新巴塞尔协议的叠加作用,使银行信贷受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比的影响,而且受资本金充足率的限制,加之银行必须留备的备付金,实际大型银行可用于信贷的资金比例不到75%(贷款占存款的比率),导致信贷规模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企业的供销渠道、商品市场、银行信贷等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引起企业对资金需求的大幅度增加,资金短缺已成为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的关键.一、目前企业资金短缺的主要原因1.资金管理体制的不完善,造成资金运动的阻滞.1983年企业资金全部划归银行统一管理后,企业的资金由多渠道供应一下子变为单渠道供应,使得资金流动只能以纵向为主、条块为域.当国民经济的各项比例发生结构性变化时,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就不能适应计划经济向有计划商品经济转化的变革,资金的运动必然受到阻滞.同时,由于国家停止增拨信贷基金,银行的信贷能力大大下降,  相似文献   

9.
覃斌 《工业技术经济》2003,22(4):109-111
商业银行如何有效参与风险投资业的信贷业务是倍受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首先从银行自身运做程序的角度分析了银行向风险企业放贷难的原因,接着以美国一些积极参与风险信贷的银行为对象,介绍了他们的特点和行为模式,最后以案例说明,银行内部的风险信贷机制是影响其信贷行为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10.
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后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生产技术风险、决策风险、政策性风险等,必然有一部分转嫁到专业银行,从而加大银行信贷风险。如何按照商业银行管理的惯例,设计和建立一套贷款的防范与管理办法,确保信贷资产安全,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的需要,也是“复关”后我国专业银行与国际商业银行接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金融是一国最基本的战略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利用引擎的改变可以刺激其他要素,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文章采用PanelData模型对1995年~2009年全国及省际经济增长与银行信贷资金分布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研究发现,从总体趋势上看,信贷资金分布与经济发展高度相关,贷款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贷款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效率明显不同,存在不平衡性。因此,实现金融资源和风险的最优配置,建立一个高效、运行良好的金融体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商业信用二次配置是企业充当信用中介,将银行信贷等资金通过商业信用的渠道为供应链的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这会导致资金供给链延长,加剧了供应链系统性风险,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重点在于为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因此,其能否抑制商业信用二次配置,对于防范金融风险和促进实体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商业信用二次配置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降低商业信用二次配置,有效减少了企业利用商业信用把长期借款资金进行二次配置的行为,而且该抑制作用对于外部融资能力较强的企业更加明显。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减少上市公司超额银行信贷抑制商业信用二次配置。进一步分析显示,在外部市场竞争程度较低、内部风险较低、现金持有水平较高以及非高科技企业中,数字普惠金融对上市公司商业信用二次配置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而且,数字普惠金融在降低商业信用二次配置的同时,对于促进企业创新投入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增加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减少了资金供给的中间环节,进而抑制大型企业充当"影子银行"进行资金的二次配置。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effect of S & L and credit union competition on bank behaviorin Idaho and Montana. A structure-performance OLSmodel is used to estimate bank interest rates oncertain deposits. Two key independent variables arelocal market share of credit unions and S & Ldeposits. Overall, previous studies found littleevidence that thrift competition affects bankperformance. We found some evidence that thriftcompetition, especially from credit unions, resultsin higher interest rates for bank CDs. Theseresults have policy implications as banking groupscurrently seek to restrict credit union competition.  相似文献   

14.
政府与中央银行之间存在着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政府作为委托人,将专业化的货币操控权委托给中央银行,通过中央银行对这一权力的运用来实现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在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高,这种委托代理关系显现得更加明显。政府与中央银行之间的利益博弈不清晰,就会导致中央银行对外发送的政策信息缺乏代表性,使微观主体无法辨别声音来源,进而影响中央银行的声誉和货币政策有效性。本文旨在构建委托代理模型来详细分析这种关系,并给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Earlier research exploring rural bank entry decisions suggests that market size and its growth seem to be major explanatory factors. In addition, the role of leading bank holding companies is found to be important in stimulating entry of smaller rivals. This article finds that credit union entry responds in a similar way, and in addition that the state-level financial regulatory climate matters. An ordered-probit analysis of credit union numbers yields the intuitive result that credit unions possess little market power (even in rural markets where they might be expected to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and what little there is can likely be eliminated by a third credit union in the market.   相似文献   

16.
In a tight credit market, the primary concern of most 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 (REITs) is the ability to access capital and maintain adequate liquidity. Bank lines of credit or loan commitments, which are legally binding contracts arranged to provide debt at the call of the borrowers under prespecified terms, have been theorized to provide insurance protection against a credit crisis. This article examines whether bank lines of credit can indeed provide some insurance for REITs and allow them to access credit during bad times. Covering three credit crunch events, both the origination and utilization patterns of commitment loans by 275 REITs publicly traded between 1992 and 2007 are analyzed. We find that bank lines of credit insulated REITs from credit rationing at both the broad market level as well as at the firm level. However, the insurance value is qualified in the case of smaller and risky firms which may not get to extend their credit limit or draw down on their existing credit lines in a credit crisis.  相似文献   

17.
信用、信息与规制——守信/失信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针对中国现实经济中的广泛存在的失信现象,从经济学特别是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信用的性质,失信的种类与原因,防止失信的市场机制与政府规制。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从信息的角度分析信用问题是个很好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考察国际贸易的变化是测度金融危机影响的一种直接手段。通过比较借鉴经典的银行挤提理论和引力模型,对国际贸易视角下的金融危机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筛选了20个国家2008年的双边贸易数据、宏观经济数据等作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有显著影响且其影响具有滞后性。同时探讨了我国可以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通过筛选个人信用风险评级指标体系准则层和目标层的指标,其次通过Fisher判别分析模型构建了基于某银行实际样本的贷款临界值模型。并用样本值加以验证,结果发现判别分析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样本信息。  相似文献   

20.
地方政府债务对微观经济实体的挤出效应是当前制约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长期性、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迫于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对信贷资源的挤占,企业有较强的动机通过粉饰真实杠杆率来增强外部融资能力。基于城市层面的政府债务数据,本文研究了地方政府债务对上市公司杠杆操纵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债务扩张显著加剧了企业的杠杆操纵程度,可能导致企业存在虚假降杠杆的情况。考虑内生性问题以及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并且地方政府债务对企业杠杆操纵行为的影响在非公开发行债务占比更大、财政分权与财政压力程度更大的样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加剧企业杠杆操纵的结果主要见诸于企业融资约束更强、债务结构更依赖银行贷款、预算硬约束和信息不对称更大的样本。经济后果检验表明,面对地方政府债务扩张,杠杆操纵提升了企业信贷融资能力,但也加剧了企业未来债务违约风险。本文的研究不仅从杠杆操纵的视角为地方政府债务的挤出效应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积极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止企业虚假降杠杆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