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为了能更准确地分析和了解顾客视角下的品牌资产的评估方法,文章从品牌资产概念出发,通过文献的收集、整理,以及对国内外学者有关品牌资产维度、测量和应用研究成果的比较分析,得出目前品牌资产评估方法没有考虑到企业商业行为对品牌的影响等结论,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文章希望对今后品牌资产评估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信息经济学视角的品牌资产生成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国内外品牌资产的研究大都从企业或消费者单一角度出发,对品牌资产概念和外延体系及其品牌资产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对品牌资产生成的研究甚为罕见。本文从信息经济学中信号理论的观点出发,对在品牌资产生成中信息传递的特殊作用、传递机理以及品牌资产生成路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首次提出只有建立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关系,企业与消费者才能最有效地传递和解读双方所发出的品牌信号,使得品牌信号的信息含量最充分地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传递,从而使品牌资产得以生成并在不断演进中增值。  相似文献   

3.
基于全球视角下的品牌资产评估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一品牌在各个国家得到的认可度是不一样的,这意味着在不同国家中,其品牌资产大小是不相同的。重视并充分分析这些不同是企业管理全球品牌,更好提升品牌资产的重要的方面。全球视角下的品牌资产评估模型基于Interbrand和Motameni&Shahrokhi模型,充分考虑了全球不同营销背景下的品牌资产差别,可以让企业更真实地看待自己企业的品牌资产。  相似文献   

4.
品牌是一个市场营销概念,也是一个金融概念。在西方,许多公司都已经把品牌资产评估正式列入财务报表之中。一些国际知名的4A公司针对品牌服务提出了很多概念(理论),如奥美提出了“品牌管家”、萨奇提出了“全球品牌策略”。这些跨国公司往往首先对其服务的产品提出重要的概念,然后进行阐释,最终服务于它的企业。 伴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企业将直接参与国际市场,与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展开竞争。要在激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5.
品牌资产动态模型由五个要素构成:隐性品牌资产、显性品牌资产、品牌政策、品牌环境、品牌资源。本文基于品牌资产动态模型分析广西北部湾特色农产品品牌塑造的影响因素,并得到启示:提高广西北部湾特色农产品企业的品牌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文化建设能力;注重消费者体验过程的感受,提高消费者品牌认知度,打造产品品牌形象;多样化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国际市场环境中,品牌老化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品牌老化的实质在于品牌资产的流失,品牌老化问题的解决根源是重新建立品牌资产。根据创建品牌资产的相关步骤,品牌老化可以从品牌定位、品牌营销组合、品牌传播等方面进行诊断和改变。  相似文献   

7.
著名品牌战略专家David Aaker提出了品牌五大资产,即品牌忠诚、品牌知名、品质认知、品牌联想和专有资产。这些资产的总和构成了企业的品牌资产,它可以提升一个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其中,品牌忠诚在品牌资产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的载体[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品牌竞争的时代已经到来。品牌忠诚作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企业带来切实的利润增长和竞争优势。任何品牌想要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培育消费者长期的品牌忠诚是有效途径,这就需要品牌企业准确地分析行业特征和目标客户群,不断地维护和提升目标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  相似文献   

8.
当代营销的核心是品牌营销,产品竞争也愈集中体现为品牌竞争。品牌营销追求的最终目标便是依据品牌资产构成要素,实施品牌营销可以从品牌认知营销、品牌质量营销、品牌联想营销和品牌忠诚营销四个方面着手考虑,这也正是品牌营销的四部曲。[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如今,一谈到企业商标权或品牌资产的保护,我们常常只联想到法律层面的保护,而往往忽视了非法律层面的保护。品牌资产的法律保护的重要性无须多言,但企业从自身经营层面对品牌的保护绝不可小视,比如从技术层面、生产层面、营销策略层面对品牌资产进行自我保护,往往直接关系着一个品牌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消费者效用的品牌权益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品牌权益是品牌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在现有品牌权益理论的基础上,以品牌战略营销为导向。以创造品牌价值为目标。从消费者效用的角度研究了品牌权益的价值源泉。建立了基于消费者效用的品牌权益模型,探讨了品牌识别系统、品牌的感知效用空间和品牌行为及品牌竞争优势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出了建立、维持、利用和提高品牌权益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企业所面临的品牌危机呈现出新的特点。同时也为企业借助互联网建立品牌提供了契机。因此,互联网时代品牌危机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文章阐述了互联网时代品牌危机的内涵,指出了互联网时代品牌危机的特点。结合品牌危机的特点进行危机成因分析。提出了品牌危机的预防、处理和形象重塑对策。  相似文献   

12.
基于消费者的服装品牌形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牌形象是由多个指标构成的被消费者所感知的品牌的整体形象。服装产品较高的感性度,决定了服装品牌形象构成因素的多元性。本文在系统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服装品牌的实际调研,确立了决定服装品牌形象的纬度构成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服装品牌形象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相似文献   

13.
讲述品牌故事 传递奢侈品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品牌故事化更能吸引消费者,奢侈品品牌故事通过一些故事要素传达了品牌所代表的一种精神、一种理念。透过奢侈品的品牌故事,企业将知道如何讲述自己的品牌故事。  相似文献   

14.
品牌原产地是国际市场营销领域重要研究议题。在欧、美、日等地区广泛实证和推广 ,但迄今仍缺少对中国市场品牌原产地评价及其对品牌信念及购买的效应的系统研究。本文在文献回顾基础上 ,建立了品牌原产地效应的理论模型 ,提出理论关系假设 ,抽取京、沪、穗、渝四市共 10 0 5个成人消费者样本 ,运用相关分析、T检验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测量出中国市场对欧、美、日、中四地的原产地评价 ,发现国产品牌形象评分总体上为负面 ,并低于美日品牌 ,但在某些产品类别已显示出相对优势。研究结论证实了品牌原产地对消费者品牌信念和品牌购买意向的显著性作用。本文讨论上述研究结论对中外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借鉴 ,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以往的品牌犯错事件主要以产品伤害危机为主,近年来在社会规范和道德层面上也逐渐地有所体现,给企业和利益相关者带来了更广泛的影响,而现有品牌犯错的述评仍主要停留在品牌功能层面上(以产品伤害危机为主),缺少系统全面的分析。本文在梳理国外文献基础上,围绕品牌犯错的含义、分类、相关变量及影响结果、应对策略等主题进行述评,探讨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我国的品牌犯错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区域品牌建设探讨--温州案例研究   总被引:84,自引:0,他引:84  
全球化条件下品牌竞争力日趋突出,本文在对比企业品牌、区域品牌、国家品牌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经济理论分析了区域品牌的特性,提出了发展区域品牌的必要性。“温州模式”下高速发展的温州民营经济带来了较强的区域品牌效应,这里以温州制鞋产业集群为例,对温州区域品牌建设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就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品牌定位对于企业创立驰名商标或者拥有驰名商标的企业发展驰名商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品牌定位策略包括品牌品质的确定,品牌作用、方向和消费者心理,品牌重新定位等内容。  相似文献   

18.
品牌是国际贸易中的制高点,是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商战利器。制造大国、品牌小国的现实使得我国企业在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过程中,必须树立良好的品牌意识,认清品牌的作用,利用品牌战略来扩大出口,从而提升自身形象和产品形象。同时,政府也要对我们自己的品牌特别是名牌给予支持,使“世界品牌500强”中来自中国的声音更强烈些。  相似文献   

19.
To remain distinct and build strong business relationships in a competitive business-to-business (B2B) environment,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industrial marketers attempt to exploit the potential of branding. However, brand management in the industrial sector is still at its starting point. For this reason, the authors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brand personality to industrial markets. Based on a series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udies, the authors develop and validate an Industrial Brand Personality Scale. Furthermore, they examine whether brand personality perception differences exist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industrial transactions and among different members in the buying center. The analysis yields a framework for theoretical discussion and provides B2B managers with a tool to build strong B2B brands in an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industrial mark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