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IBM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截止到1991年,IBM的市场份额从6年前的30%急剧降到19%,从1990年到1993年累计亏损168亿美元。郭士纳临危受命,采取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举措,使IBM仅用8个月实现扭亏为盈。这在IBM的过去是前所未有的,就在国际企业发展史上也是一个奇迹。IBM为什么能在短短8个月实现扭亏为盈?其理  相似文献   

2.
IBM戏剧性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9年代初期,IBM陷入了有史以来最深沉的危机之中。多年的成功带来的过分满足与傲慢、桌面个人电脑的到来几乎打垮了在IT业称霸一时的蓝色巨人。截止到1991年,IBM的市场份额从6年前的30%急剧降到19%;市值下滑到只剩180亿美元。1991年尽管公司有647亿美金的收入,但亏损了5.98亿美  相似文献   

3.
战略联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数量不断地激增,已逐步成为解决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如美国自1990年以来国内及跨国性质的战略联盟每年以25%的增长率快速发展。目前150家大型跨国公司中,以不同形式结成战略联盟的高达90%。从1986年到1995年.欧洲、日本在美国的联盟企业数目递增了423%。安达信咨询公司调查显示,10年前没有联盟伙伴的大公司,现在平均的联盟伙伴数目已超过30家,像IBM和通用电气这样的跨国公司.过去许多年都以层级组织为基础.到今天.它们的战略联盟数量都已超过1000个。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IBM是全球计算机制造与行销行业的先驱,历经百年,虽跌宕起伏,却始终以独特的优势占据全球知名品牌的引领地位。纵观其近20多年来的业务发展,变革与转型是这家公司的主要特质。转型,使IBM由制造与行销计算机为主的公司转型成为咨询服务业为主的综合服务公司。到2012年,IBM服务业务收入比例已由二十年前的25%提高到56%,软件业务由19%提高到23%,  相似文献   

5.
2004年12月8日,联想和IBM共同宣布了一项重大协议:联想将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事业部,组建世界第三大PC厂商。此次收购的交易总额约为17.5亿美元,作为总交易额的分割,IBM将获得至少6.5亿美元的现金和价值至多6亿美元的联想集团普通股,从而IBM将成为联想的第二大股东,持有联想18.9%的股份,另外还有5亿美元的净负债转移到联想的名下。  相似文献   

6.
邰友会 《新远见》2010,(10):68-76
在美国计算机行业中,没有人不知道IBM。作为一个百年老店,IBM几乎一直在执计算机界之牛耳。然而,到90年代,IBM风光不再,发生了重大经营危机。在这一危机面前力挽狂澜的,就是著名经理人郭士纳(LouisV.GerstnerJr.)。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时代》2006,(5):32-57
蓝色巨人的领舞者 彭明盛把IBM全球PC业务卖给联想之后,着实卸下了肩上最沉重的一个包袱。自2001年以来,IBM的首席执行官彭明盛为了重振IBM的服务部门.投放到研发领域的资金超过10亿美元.进行了17项收购活动,并决定出售连年亏损的PC部门。立竿见影,2005年第四季度,IBM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0%以上,超过了华尔街的预期。  相似文献   

8.
IBM已然从硬件制造商转变成为了以服务与软件为主的企业,其向高附加值业务转型的企业战略的实现离不开内部的薪酬管理变革。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到现在,IBM的薪酬管理也在向全面薪酬体系转型,在控制人工成本的同时,全面满足了员工各个层次的需求,保持了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并强化了企业内部的激励文化与高绩效文化。  相似文献   

9.
IBM公司在相当长时期占据着计算机行业的领先地位,其战绩辉煌,曾被人们称之为“蓝色巨人”。然而,正当人们手捧B·Rodgers的《IBM道路),对IBM的管理经验赞叹不已的时候,1992年,IBM却亏损47.6亿美元,并进行大幅裁员。IBM缘何亏损,并非计算机行业出现了危机,而是其自身因素所致。1.规模过大,导致管理混乱。1963~1966年,IKvi的销售钱上升了97%,而它的雇员数量却上升了130%(由8对万人增长到19.8万人)。在以后的20年中,雇员人被直线上升,1986年总数达拥.7万人。人员过快增长不仅加重了IBM的经济负担,而且也给其…  相似文献   

10.
孙瑜 《英才》2012,(2):25
为什么IBM会选择一位女CEO?也许对于女权主义者,这是一个不礼貌的问题。为什么不可思议呢?因为,在IBM百年历史中,从托马斯.沃森到小托马斯.沃森,从文森特.利尔森到郭士纳,再到  相似文献   

11.
IBM 之外,世界商业史上还没有第二家千亿美元规模的企业从濒死边缘回复生机。上世纪90年代初,1990- 1993年 IBM 累计亏损168亿美元,甲骨文 CEO 埃里森对此戏谑讽刺,微软创始人盖茨更预言:IBM 将在几年内倒闭! 然而10年之后,IBM 居然回转生机,并且成功转型。10年前几乎所有的收入都来自于硬件,今天,软件和服务两个新业务贡献了七成以上的营收和利润。它在全球软件业的份额仅次于微软,IT 服务则稳居第一。在刚过去的2005年, 埃里森、鲍尔默、盖茨三个人都先后宣称:IBM 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郭士纳在2002年退休时总结说:“IBM 软件的发展历程,就是整个公司在过去10年起死回生扭转乾坤过程中的一个精彩的缩影。”IBM 软件集团在1995  相似文献   

12.
周伟焜谢幕     
从IBM中国到中国IBM,周伟用12年的时间让这家世界上规模最大、转型最频繁的IT公司在中国实现了软着陆;这个管理者是如何把自己的使用价值与IBM在华的商业价值有效对接起来的?他的继任者如何延续这种对接?  相似文献   

13.
赢得可乐大战:20世纪80年代,特劳特把“七喜”汽水重新定位为“不含咖啡因的非可乐”,此举痛击了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使七喜汽水一跃成为仅次于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之后的美国饮料业的第三品牌。帮助IBM成功转型:20世纪80年代以来,IBM在IT业内被众多的专业级对手所肢解,硬件被康柏、戴尔、苹果打败,软件被微软、甲骨文打败,芯片被英特尔打败,工作站被太阳打败。1991年亏28亿美元,1993年亏81亿美元。IBM向何处去?特劳特根据IBM电脑产品线长的特点,为IBM品牌重新定位为“集成电脑服务商”,这一战略使得IBM成功转型,走出困境,2001年的净…  相似文献   

14.
王育琨 《中外管理》2011,(7):125-125
从统帅团队到驾驭广域能量,这是21世纪对领导者提出的深刻挑战。你准备好了吗?IBM的领导力变迁IBM已经100年了,没有看到通常公司所显现出的老态龙钟,来自硬件的收入只占不到16%,其余都是服务和元件收入。100年的IBM一直在转型中。曾经于2011年2月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  相似文献   

15.
周伟焜笑着说,IBM中国的平均年龄在30出头,“因为有我拉高了”。 从1968年加入IBM,先后负责过IBM香港及台湾地区业务,1995年在郭士纳“到中国去”的号召下到中国,周伟焜在IBM36年的职场经历始终是业内一个奇迹。你叫他“老大哥”也好,视他为“IBM恐龙”也好,他的秘诀是:一,坦诚地把事情告诉总部;二,很幸运,像郭士纳、彭明盛这样热爱中国的上司不太好找;三,不是“空降兵”;四,当然也要有一些沟通的技巧。比如他每季  相似文献   

16.
电脑产业界巨人IBM,在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陷入经营赤字后进行了电脑物流、制造、服务流程再造,通过加大IT服务领域工作力度,短短数年扭转了被动局面,并成为IT业界的热门话题。本文介绍的IBM电脑综合服务中心便是这方面的成功实例。  相似文献   

17.
电脑产业界巨人IBM,在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陷入经营赤字后进行了电脑物流、制造、服务流程再造,通过加大IT服务领域工作力度,短短数年扭转了被动局面,并成为IT业界的热门话题.本文介绍的IBM电脑综合服务中心便是这方面的成功实例.  相似文献   

18.
王悦承 《英才》2005,(2):40-43
就热闹程度来说,没有哪一年初的台湾惠普零售商例会,能跟2005年的这一届相比。会场内外,“Evaporate IBM(蒸发 IBM)”的标语随处可见,零售商群情汹涌, 他们巴不得一口把IBM原有PC业务吞进肚子里。类似的景象,也可以在戴尔零售商身上看到,据称他们已经从戴尔台湾公司领到了新年意见书《IBM has gone(IBM已经消失)》。是默契也好,巧合也罢,反正惠普和戴尔发出的信号显而易见,他们正张罗着把蓝色巨人从台湾PC市场上赶出去。这背后更大的阳谋,是借着IBM把PC甩给联想的时机,把IBM在台湾的企业客户,悄悄地勾引到自己家里。  相似文献   

19.
<正> 9月1日,IBM在京召开题为“从助跑到腾越,全新IBM中小企业战略呈现”的新闻发布会,全面推出中小企业腾越计划。业内人士认为,该计划标志着IBM的中小企业市场战略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此举将进一步挑战IBM业务向下延伸的能力,而且会强势推动国内中小企业的IT应用发展。 中小企业腾越计划以IBM多年服务于  相似文献   

20.
一、回顾 在80年代,我国的工业所有制结构起了显著变化。以1990年与1980年对比,国有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76%降为54.5%,平均年降低两个百分点;集体工业的比重从23.5%提高到35%,平均年增加1个多百分点;个体工业从0.02%提高到5.4%,“三资企业”及其它则从0.48%提高为4.4%。上述情况曾经引起某些学者的担心。他们认为:如果让这个势头发展下去,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会动摇,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优势和主导地位将会丧失,后果不堪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