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泛珠三角”由沿珠江流域9省及港、澳所共同组成,该区域的合作发展,对各合作成员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战略意义。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良好运行,需要科学的区域合作机制作为基础和保障。必须认识到科学的区域合作机制的关键性,并认清建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的现有条件,创制一套科学、可行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一体化与区域政府合作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马斌 《经济前沿》2004,(10):15-18
伴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区域政府合作机制作为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开始逐步生成。本文以近几年来,长三角两省一市地方政府间的一系列合作行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所达成的绩效,面临的问题和制度困境。最后,指出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机制的构建及有效运作必须要有良好的制度环境,合理的组织安排和完善的区域合作规则。  相似文献   

3.
区域合作协调机制设计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区域合作源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共同要求,区域协调机制可以减少区域间恶性竞争,内化区域间交易成本以及克服区域间负外部效应,推动区域经济繁荣。该文以长三角为例,指出当前区域合作的重要特征及突出问题,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保障机制效率、规避失灵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一系列重大合作项目正在积极进行之中,不同层面的区域合作机制初步建立和运转。但是,这一地区的经济社会远远没有达到高度一体化的水平,江浙沪三地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一、推进政府改革是当前加强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的关键政府已经成为提高市场化水平的一个关键,结合这方面的判断,可以进一步得到这样的结论,政府已经成为加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合作的关键。对此,我们进一步指出当前推进区域合作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具有一个自我意志强烈的政府,区域合作受到各种形式的行政干…  相似文献   

5.
粤港澳区域合作创新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粤港澳区域合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珠三角大都市圈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如何实现粤港澳区域合作创新是研究粤港澳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选择该题目进行研究,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粤港澳区域合作的趋势和障碍分析,进一步探索粤港澳进行区域合作创新机制的设立问题.应从强化粤港澳合作的市场驱动机制,创新中央政府的引导职能、强化合作的整合体制,建立粤港澳政府合作创新的长效机制创、新合作组织模式,完善粤港澳合作运行机制、以生态环境领域合作为契机,深化粤港澳合作的创新机制四个方面来深化该区域合作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6.
我国旅游业已进入区域协同与跨区域竞争的时代,其发展趋势是实现区域旅游合作。旅游业区域合作的目标就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构建无障碍旅游机制,实现一体化,使区域旅游要素可以实现最大限度的自由流动,实现旅游资源的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7.
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地方合作机制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性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或劳动力,而是知识”。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科技资源最丰富、创新能力相对较强的区域之一,然而由于行政体制和历史发展的局限,长三角内各地方的创新活动各成体系,知识分享和区域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协同效应。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长三角的区域创新系统必须跨越传统的行政区域界限,  相似文献   

8.
徐春梅 《经济师》2004,(9):234-234,236
文章论述了地方政府在区域合作创新的作用 ,指出要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发展区域经济  相似文献   

9.
竞争是市场经济最根本的特征,战胜对手,抢占市场是许多企业经营者的思维定式。但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由于知识创新频率加快,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知识与技术在产品中的含量日益加大,产品的智能化、科技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已经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在所有的领域里保持领先的地位,一家企业就更不用说了,知识和经济共享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地区、一家企业的基本要求。这样,与他人合作,融合各自的核心能力,发挥综合效应,共同作大市场,就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抗拒的趋势。合作变成了对付竞争的最佳手段。一、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要…  相似文献   

10.
文章回顾了环渤海区域20多年来区域合作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其取得的成绩,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不足.为了进一步提高环渤海区域的竞争力,更有效地开展区域合作,文章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环渤海区域合作机制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山地是由自然--人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山地区域开发强调"开拓"、"促进"、"突变",是由多种资源参与、多种资源过程交错、多种资源相互转化、多利益主体驱动的资源综合作用过程,表现出时间维上波动性和空间维上差异性的耦合,其机理可通过时间--空间等价概念模型来反映.  相似文献   

12.
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机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微观经营组织制度的利弊,深入研究了福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特征及制约合作社发展的内外部因素,提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科研绩效评价中,传统的基于多指标的综合评价方法无法区别投入性指标和产出性指标对效率提升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将Malmquist指数应用于创新团队合作研发绩效评价中,将经济学的理论解释功能和管理学的相关方法论完美结合,并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中央政府的激励机制与地方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央政府推行激励机制为背景,构造了一个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员进行博弈,最终决定各地区经济增长率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将地方官员面临的行政和财政激励同政治晋升激励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之下,揭示出激励机制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内在机理.通过该模型可以看出,各地区的经济增长是在中央政府实行激励机制的推动下得以实现的;中央政府在设计这套激励机制时,特别需要把握好激励强度的大小,只有安排好合理的激励强度,才可能实现合意的经济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paper, we exploi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right of local initiatives in the German state of Bavaria in 1995 in order to study the fiscal effects of direct democracy. Our identification strategy combines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and 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methods: we compare municipal expenditure and revenue between pre‐ and post‐reform periods at population thresholds where the signatures needed to launch initiatives and minimum quorum requirements decrease discontinuously (difference‐in‐discontinuities desig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stronger direct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lead to an expansion of local government size.  相似文献   

16.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博弈的形成机理及其演进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建国以来,我国财政体制进行了两次分权化运动,直接导致了70年代末期预算外资金的膨胀、中央对地方控制能力削弱以及潜在的地方"离心力量"的出现;改革开放以后,财政体制又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分权化改革,每一次改革在调动和激发地方积极性的同时,诱发和强化了地方势力的崛起,以至于在不同时期与中央政府讨价还价,进行利益上的博弈.本文在全面回顾和总结我国财政体制分权化改革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博弈关系的形成机理及其演进过程,其目的是探讨如何建立新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以维系我国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任刚军 《生产力研究》2008,(20):121-122
文章通过对地方立法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地方立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辩证关系的探索研究,阐述了地方立法应当为中部地区崛起建立起的法律制度框架体系设想和地方立法在实现中部地区崛起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8.
19.
风险投资运作包括3个行为主体,即投资人、风险投资家和企业家。由于3个行为主体追求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且掌握的信息不同,构成了双重委托代理关系。风险投资家向投资人筹集资本是风险资本循环的起点,因此,风险投资机构的治理机制是决定风险资本运行效率的重要因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风险投资业,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有限合伙制及基于该制度创新性的契约安排为核心的治理机制,这对我国的风险投资机构而言,无疑是值得研究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