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覃唐 《中国新时代》2008,(10):54-57
华尔街能炼金,也能炼人。每一天都有许许多多的人在这里演绎出一幕幕悲欢故事。有人一夜暴富,也有人倾家荡产。唯一相同的是,大凡在华尔街的或出自华尔街的人.最终都难免会变“狠”。JP摩根大通(以下简称摩根)CEO杰米·戴蒙正是如此。10年前,在被花旗传奇的前CEO桑迪·威尔扫地出门后,戴蒙开始练习拳击。现在,他被称为“华尔街最凶的人”。不过,他懂得进退有度。  相似文献   

2.
吴敬琏 《中国企业家》2010,(20):132-132
华尔街证券市场建立两百年来,对它进行报道、评论、称颂和抨击的文章乃至影视作品可谓车载斗量,但是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有人把它称为金融的神殿,美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驱动机;也有人说,华尔街乃是金融罪恶的渊薮,制造了历次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硅谷和华尔街被称为两大资本天堂,所不同的是,一笔很小的投资如果受到风险资本的追逐,在硅谷就可以迅速成长为一个规模可观的企业,而华尔街却不能。也正是如此,黑石及黑岩的起家过程在华尔街被称为另类。在华尔街,史蒂夫·施瓦茨曼和劳伦斯·芬克的名字如雷贯耳,他们二人被人并称为“黑石双雄”  相似文献   

4.
华尔街股市的意外与吻合 去年“9.11”恐怖事件爆发时,也是华尔街的证券分析师们显露才华的时候。不过,一年下来,这些分析师窘态显露:最被看好的医药类股不涨已经很没面子,跌了22%让人颜面何存?好在还有酒店类与航空类股和判断相去无几,总算能找回一点尊严。  相似文献   

5.
有资格抄底华尔街,可以说是金融改革成功的结果;但抄底华尔街能否成功,却考验着金融机构和金融企业家本身的成熟度假如有谁评选2006年-2008年世界十大商业奇迹,那中国金融机构与华尔街短短3年间从被拯救者到拯救者的大翻转,一定能入选;而假如再问2008年-2010年三年间这个关系会不会再次颠倒过来,估计不会有人敢下预测。  相似文献   

6.
2008年9月15日,世界聚焦美国华尔街.当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受此影响,纽约股市三大股指15日巨幅下挫,创下九一一事件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随后一系列连锁反映迅速以狂风扫落叶之势席卷全球,有人说这是"百年一遇的大地震"、也有人用"金融风暴"比喻这场危机.  相似文献   

7.
胡霞 《中国新时代》2006,(10):54-58
因为目前摩根是仅次于花旗的世界第二大金融集团,所以很多人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一次戴蒙是蓄意卷土重来“报仇雪恨”来了,甚至有人称,戴蒙和他的摩根集团重返华尔街是要上演现代版的《王子复仇记》  相似文献   

8.
《企业导报》2001,(11):6-7
<正> 世界金融中心华尔街的地位产生动摇 “9.11”事件袭击之后,世界金融中心——纽约华尔街产生了动摇,虽然通信设施基本上已经修复,但债券市场的一部分资金结算尚未恢复正常。有人害怕遭到第二次恐怖袭击,对金融机构集中在一个地方表示担忧。 华尔街一带仍然弥漫着紧张气氛。纽约证券交易  相似文献   

9.
新书推介     
《中国地产市场》2008,(6):77-78
本书介绍了诸如摩根家族等华尔街宠儿,如何不顾伦理道德,不顾国家法律,肆意在全球谋取财富的内幕。曾有人评论,本书揭露了华尔街最激动人心的故事。在这儿,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平日光鲜照人  相似文献   

10.
华尔街一向以西方金融中心而著称于世.这里掌握着美国40%的资金和资本主义世界三分之一的黄金;这里证券交易所的成交股值占全美国的84%;这里每天的国际货币交易高达二千亿美元.瞬息万变的华尔街金融行情又成了西方经济的“风雨表”.在华尔街第一线,直接掌握着金融股票、证券、期货交易及基金管理的华人金融家约有一、二百人,如果包括技术、研究等后援华人,人数更达千人以上.这些华人金融家通过各自的勤奋努力,与美国主流  相似文献   

11.
可能很少有人会真的不喜欢财富.出于对财富的追求,有人热衷于赌博、买彩票;也有人在认真考察创业的可能性.在创业的路上,一些人走了下去,一些人停了下来,更多的人这一步始终没能迈出去.  相似文献   

12.
胡霞 《中国新时代》2007,(10):57-59
在华尔街的美商公司正风光无限的时候他选择了退休,选择在华尔街留下自己最灿烂的转身。一般而言,在华尔街倍受尊重的员工离职时,公司是要举行大型的欢送派对的。苏建诚就享有这一殊荣,他还被华尔街人赞誉为"最优秀最聪明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3.
孟德阳 《英才》2013,(5):39-40
初探华尔街《英才》:你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见到索罗斯了么?陈峰:索罗斯是后来才见到的,开始是索罗斯的助理。《英才》:当时是怎么促成合作的?陈峰:海航的运营逐渐成功之后,进了几架飞机,导致负债率太高了。于是有人告诉我上美国可以发股票。于是我和我们的副董事长——当时我们俩还年轻,不到40岁——提着包到华尔街去了。那时候我对美国华尔街的投行一无所知,真不懂。但是不懂也得装懂,夹个包就跟人家谈。我们俩英文都很好,我英文都是自学的,一天课都没上过,  相似文献   

14.
本月推介     
李鹿 《东方企业家》2010,(9):115-115
统治世界金融的华尔街一贯是全球瞩目的焦点,然而,危机的爆发让这台赚钱机器露出了衰颓的一角。很多人对“金融化”能带来巨大财富深信不疑,但是,它给谁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本书作者以多年在华尔街核心机构工作的经验,深入分析了华尔街金融机器掠夺全球财富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15.
《中国总会计师》2011,(9):142-144
全盛时期,全国票号共有51家,其中有43家总号设在山西,单在平遥境内就有22家,并多数集中在西大街上,因此有人戏称此街为“中国的华尔街”,当时的平遥、祁县、太谷也成了晚清时期中国的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16.
有趣的金融数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传统的经济学不同,当代经济学研究中引入了大量的数学手段,十分精确的对经济进行分析、预测、管理,相当多的和理模型在理论和实践中得以运用.在金融领域中,金融与数学有如兄弟常相伴而行,数学手段在证券投资分析、公司理财、货币融通、保险精算中的运用,更显现其神奇作用.1999年美国华尔街上债券投资的某数理模型在实践上遭严重挫折后,有人对金融数学的有效性产生怀疑.但笔者以为人总不能因噎废食,本文拟介绍几种简单而有趣的金融数学现象.  相似文献   

17.
泰戈尔说,我们一次次飞走,是为了一次次回来。几乎人人都跳过槽,许多著名公司的跳槽率达10%。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少数人越跳越精,多数人越跳越糟。就在跳槽成为必然的时候,一股逆流出现了,某些人跳回了原来的单位。很多时候,挑公司就像挑男朋友,与前男友“拗断”后可能又后悔想复合,离开了旧公司,也有人希望能吃上“回头草”。他们不在乎别人说什么好马不吃回头草,在旁人的注视下仍心安理得,及时回锅也许是理性的选择。有人觉得当初离开是对的, 今天回来也是对的。  相似文献   

18.
假如有谁评选2006年2008年世界十大商业奇迹,那中国金融机构与华尔街短短3年间“从被拯救者到拯救者”的大翻转,一定能入选;而假如再问2008年-2010年三年间这个关系会不会再次颠倒过来,估计不会有人敢下预测。  相似文献   

19.
梁冬梅 《英才》2007,(12):32-32
华尔街的分析师们在一个月内作了两次错误的猜测。 在美林证券前CEO奥尼尔因次债危机而“提前退休”的消息传出后,华尔街的分析师就预测,接替奥尼尔任CEO的人,很可能是黑石(Blackrock)主席芬克,美林拥有黑石49%的股份,而芬克也对美林CEO一职兴趣浓厚。  相似文献   

20.
当曾有"华尔街治安官"之称的斯皮策宣布辞职时,全美各大电视台同步直播。即便在"时间就是金钱"的华尔街,交易员们也停下手头工作观看电视,兴奋地谈论着这一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