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家琛 《商业时代》2012,(33):14-15
改革开放多年来,我国最主要的经济发展方式是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在这历史性的转变中,我国选择的转型道路不同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我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特点,选择了渐进式改革。这种改革的方式最终为我国的经济体制转型带来了不同的结果。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几十年的经济转型,我国经济转型的实践必然受到来自于传统经济理论的强力挑战,也把世界各国经济学家的研究焦点从标准的价格与货币理论转向合同及其社会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2.
罗兰 《商》2012,(21):155+127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经持续繁荣稳定发展了30多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中国正确的选择了独具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这种渐进式改革使得中国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保持了每年10%的增长率。  相似文献   

3.
入世——破解中国渐进式改革的难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在渐进式的改革道路上已经前行了23个年头,改革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表明,渐进式改革需要的是“强政府”,而非“弱政府”。但是,在渐进式改革中,随着改革成功地启动了人们追求个人收益的动机,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也具有了明显的趋利冲动,而且当改革进展到需要社会各个阶层承担更多改革成本的时期,改革的动力发生了变化,“强政府”有蜕变为“弱政府”的危险。对外开放和我国入世,不仅是改革的必然要求和改革的最终结果,而且是渐进式改革的强大动力,是塑造和维护“强政府”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4.
财经资讯     
《商业会计》2008,(1):61-62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将采取渐进式改革思路财政部部长助理张通最近表示,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已经成为我国完善公共支出管理体系的一项重要改革内容,对此我国将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思路。张通强调,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应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思路。我国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应立足于我国国情,并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全面、完整、准确地反映政府财政财务状况、  相似文献   

5.
本文比较分析了改革的两种方式,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的优劣,指出最佳的改革方式选择问题,可归结为改革社会成本最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陈建勋 《财贸研究》2012,23(2):7-14,24
作为经济转轨的两种方式,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孰优孰劣,一直是转轨经济学理论争论的焦点之一,围绕此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学术观点。那么,到底哪种观点更能得到实践的支持,针对该研究问题,以24个转轨国家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整体比较和分阶段比较的研究方法,从整体上和分阶段两个方面对渐进式改革的国家和激进式改革的国家的经济绩效进行评价和比较,研究结论基本支持渐进式改革方式从整体上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观点。但是作为对现有研究的补充和发展,发现个别激进式改革的苏东国家在转轨后的第四个阶段其经济绩效水平要高于渐进式改革的国家。  相似文献   

7.
1978年以来我国开始的政治经济改革,是巨大而深刻的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过程,开辟了我国迅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在配置资源上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重要作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增长最有活力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制度变迁成了世人注目的一个奇迹.我国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也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借助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对我国渐进式制度变迁进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制度创新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8.
2008年12月实施的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和2009年5月公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标志着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向着市场化的道路又迈出了重要一步。这对于理顺成品油价格、合理调节社会供求、维护国内成品油市场稳定运行,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改革实施两年半来取得了预期的成效,也逐步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和理解。但是,此次改革作为我国石油渐进式改革中的一步,在成品油定价机制设  相似文献   

9.
渐进式改革中权力中心的认知对于改革的路径下,基于有限理性的权利中心认知体出现一种惰性,而这种惰性与我国改革的路径依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惰性有着"中性"的特点,其与权力中心的有限理性认知模式、团队认知本质和我国的文化有着直接的联系,应该客观的看待其积极的意义和潜在的不利影响,并推动其积极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柴小卉 《商业研究》2004,(1):118-120
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激进式和渐进式两种改革模式。我国转型时期的特点具有明显的渐进式改革特征。通过替代型改革战略的实施,中国在旧体制外围发育了市场机制和市场力量,中国经济呈持续增长态势。但同时也积累下来一系列深层次的“体制硬核”的矛盾和改革任务。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改革是解决传统体制下国有产权安排的高成本问题的必然要求。渐进式改革是学界关于中国改革特性达成的一个共识,而采取此种改革模式却是取决于以下原因:过宽的“制度鸿沟”、高度专用性的“人力资产”以及“制度记忆”的“缺失”。由于“渐进式改革”采取由易到难的改革顺序,以至很多艰难和结构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并遗留下来。在渐进式改革逻辑下,单纯依靠市场自发力量的推动是缺乏效率的。由于政府具有合法强制力.当自发的市场力量导致利益目标分散时,政府能有效地聚合各种价值取向,平衡利益冲突,减少改革成本,使市场化进程顺利推进。中国的渐进式改革路径需要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的模式,但在理论和实践中这种模式也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和障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商业银行组织体系重组与改造:反思与前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我国商业银行组织体系重组与改造的历史局限性我国的经济、金融改革走的是一条“渐进式”的道路 ,在改革过程中难免存在各项改革措施之间不够协调配套 ,改革的实际成效同预期目标有不同程度的偏差等问题。具体到商业银行组织体系的重组与改造上 ,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类似的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 :(一 )由于产权制度改革的不到位 ,缺乏硬化自我约束的微观金融基础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重组与改造停留在浅表层次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然经历了 2 0多年的风风雨雨 ,但涉及到产权制度改革时 ,我们却经常想绕道走。目前 ,我国一大批国有企业已经…  相似文献   

13.
渐进式的改革道路已使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获得了初步的成功,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却日愈扩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此,结合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考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寻找有效途径以缩小区域经济的发展差距,实现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便成了一项迫切的课题。通过比较平衡与非平衡经济发展模式,分析了二者的优劣势,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渐进式的改革道路已使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获得了初步的成功,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却日愈扩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此,结合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考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寻找有效途径以缩小区域经济的发展差距,实现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便成了一项迫切的课题。通过比较平衡与非平衡经济发展模式,分析了二者的优劣势,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30年改革开放,30年风云激荡,30年神州巨变,中国改革为何取得巨大成功,其原因众说纷纭,本文认为,我国实现成功改革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选择了正确的改革战略,这包括市场取向改革战略、渐进式改革战略等,并且这些战略对我国进一步改革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制度环境的建设是影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因素。利率双轨制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一部分,渐进式改革的核心思路就是价格双轨制。利率双轨制下的中国,其央行所选择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存款利率上限为核心,对数量型工具具有偏好性。本文梳理1996年以来我国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采取的货币政策工具,与当前利率双轨制、对外开放、经济危机、欧债危机等制度环境、宏观环境相联系,分阶段分析其演变特点及规律,试图为未来我国渐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7.
金融业混业经营:中国的选择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是金融业的两种经营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行金融分业制度的国家也大多转向了混业经营制度。在国际经济金融一体化的今天,我国金融企业将直接面临实行混业经营的金融巨无霸的挑战。但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发育尚不完善,金融法律体系也不健全,金融监管水平也比较低下,社会信用观念比较淡薄,以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渐进式的漫长过程,所以必须结合我国实际,走一条渐进式的金融混业经营道路。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转轨经济进程作一总体考察,通过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我国渐进式的经济转轨与前苏联和东欧多数国家激进式的经济转轨在二战后不同的经济环境中的比较,以期立足与实际情况分析和探讨为什么我国要选择经济转轨、选择什么样的转轨方式以及如何减小经济制度改革带来的摩擦成本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价格改革是我国在改革过程中较早触及的问题之一,也是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最受关注的改革问题之一。价格改革采取了先调后放、依靠“双轨制”从计划单轨制过渡到市场单轨制的渐进式改革,获得了圆满的成功,建立起了市场经济的价格体系。反观新世  相似文献   

20.
寻租理论产生于60-70年代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迅猛发展使得它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说。本文主要是结合我国渐进式改革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寻租现象在我国出现的原因以及研究寻租理论对我国下一步改革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