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整体形势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如何解决女大学生就业歧视成为高校及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当今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现状,剖析其原因主要是传统文化、就业政策、法律制度、经济成本等因素。要想破除就业性别堡垒,需要人们转变传统观念,强化平等意识;完善法律法规,维护女大学生合法权益;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就业竞争力等对策来解决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半数以上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求职者的性别有明确要求,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越来越严重。我国的《宪法》、《劳动法》等都反对以任何形式的性别歧视。但从执法角度来看,男女就业平等只停留在纸面上,当女性在求职阶段遇到性别歧视时,由于还未签订劳动合同难以立案,即使立案了,举证困难,并且缺乏处理机构。我国反就业性别歧视的立法缺陷和司法实践中的困境阻碍了此问题的有效解决。对此,应完善立法,建立专业的执行机构,并对受歧视者给予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3.
戚欣 《商》2014,(52):31-31
一、就业歧视中性别歧视概述就业歧视,是指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或者劳动关系建立后,基于某些与个人工作能力或工作岗位无关的因素,对招聘条件相同或相近的求职者或雇员,不能基于平等的就业机会或在工资、晋升、培训、岗位安排、解雇或劳动条件与保护、.社会保险与福利等方面不能提供平等待遇,从而取消或损害求职者的平等就业权或雇员的平等待遇权的现象。就业歧视中的性别歧视,是指在招聘或劳动关系建立后对女性求职者或雇员给予的有别于男性求职者或雇员的歧视待遇。  相似文献   

4.
陈倩 《现代商业》2012,(11):286-287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现实中就业性别歧视存在,侵害了女性的劳动就业权,规制就业性别歧视有利于和谐社会构建。本文拟从性别就业歧视的角度出发,分析《就业促进法》对女性平等就业权的影响,并且探讨法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未对就业歧视做出定义、未明确违反就业歧视规定的法律责任等。提出解决就业歧视问题,关键还是早日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律等,以期推动促进就业法的完善,保障女性就业平等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目前的就业市场上,性别歧视问题普遍存在,我国现阶段就业的性别歧视主要表现在就业机会不公平、工资和福利待遇的不平等以及不明朗的职业生涯发展前景等方面。其原因是就业公平相关法律不健全、雇主歧视现象严重、传统观念影响。解决女性就业歧视问题,我国应从立法和政策入手,通过法律手段消除就业歧视,提升女性的自身素质,政府和社会为女性就业营造良好就业环境,切实保护女性就业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6.
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问题已经演变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社会、企业、高校和个人均产生了负面影响。调研数据显示,在已就业的湘西地区高校毕业生中,有近59.35%的毕业生经历过就业歧视,主要有院校歧视、学历歧视、地域歧视、性别歧视和经验歧视等类型。有效解决湘西地区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歧视问题,需从产业优势、法规体系、道德意识、就业竞争力以及择业观等多个方面入手,以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7.
打破城乡、地区、行业分割和身份、性别歧视,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力,是坚持共享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运用福建省五所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数据,从社会性别意识和女大学生个人性别意识两个层次,探讨性别意识与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关系.回归分析发现,社会性别意识和个人性别意识对女大学生就业质量均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平等的性别意识有利于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另外,社会性别意识对客观测度的女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更为显著,而个人性别意识对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主观测量作用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遭受性别歧视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从职业门槛、收入差距、职业结构、职位晋升和职业培训几个方面列举女性在就业中受到的歧视现象,并且基于人力资本理论探讨就业中性别歧视现象出现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通过立法等多种手段保证女性在就业领域不会因为生育期、哺乳期等问题而遭受性别歧视。但事实上,即使有相关法律政策的保护,女性因生育问题而导致的性别歧视问题依然存在,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生育保险政策的主流有助于从理念上转变生育保险政策制定的出发点,从而减少因生育问题而导致的就业领域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企业员工就业中普遍存在着年龄、性别、容貌、地域或户籍等各种歧视现象。员工就业歧视会对企业造成阻碍企业内部营销顺利进行、阻碍员工多元化的进程以及弱化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效应等不良影响。个人偏好、统计性的歧视以及垄断的力量是员工歧视存在的重要原因。要消除员工歧视,国家应完善立法减少灰色空间;企业应提高认识,自觉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劳动者个人应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其中女大学生由于性别歧视而造成的就业难,尤为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问题加以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解决女大学生就业歧视。  相似文献   

12.
就业质量的性别比较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通过回顾已有的研究文献 ,对体面就业和就业质量作了定性分析 ;利用相关的调查数据 ,从多个维度对我国男女职工的就业质量作了定量比较 ,得出了女性职工的就业质量低于男性的结论。就业质量的这种差异是由男女教育程度的差别、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歧视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要改变这种局面 ,需要个人和国家的共同努力。国家应该采取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 ,维护公平  相似文献   

13.
社会性别理论已经成为分析性别不平等现象的重要工具和方法,虽然男女平等已被普遍接受,但有些企业在营销人员的招聘、评价及晋升方面,企业广告及产品策略等营销活动中仍然存在性别歧视的现象。为实现性别平等,企业不能只强调自然性别,也要关注社会性别,不能仅考虑自然性别来评价女性价值,更应该重视社会性别,提升性别平等意识。我国也应从相关政策、法规等方面融入社会性别意识,消除性别歧视,并通过大众媒体宣传性别平等意识,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更应该提升社会性别意识,促进性别平等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男女在使用语言时所表现出来的性别歧视一直是人类语言学关注的问题。性别歧视,特别是人们对女性的歧视,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留下了很深的时代烙印。语言也正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本文旨在从语言本身所包含的"性别歧视"去解读隐藏于其中的文化,从而促使人们更深入地把握语言的实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回顾已有的研究文献,对体面就业和就业质量作了定性分析;利用相关的调查数据,从多个维度对我国男女职工的就业质量作了定量比较,得出了女性职工的就业质量低于男性的结论.就业质量的这种差异是由男女教育程度的差别、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歧视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个人和国家的共同努力.国家应该采取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维护公平.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社会性别的视角,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武汉地区6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进行就业意识性别差异调查,研究发现总体上当代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主体意识增强,但就业意识较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忽视社会责任。与男大学生对比,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功利性突显;女大学生及其家庭在就业问题上心理压力更大;女大学生社会性别意识模糊,对于未来在职业与家庭间的定位较为迷茫;男、女大学生在职场存在不同的性别利益。因此,国家在制定与执行就业政策时,应考虑就业政策对两性的差异化的影响,避免政策层面的性别歧视或性别偏向。高校应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就业促进工作,针对当前女大学生就业意识存在的问题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7.
张军 《消费导刊》2011,(5):128-129
就业歧视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它不仅侵犯了劳动者包括公平就业权在内的劳动权利以及其他相关权利,而且违背了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宪法原则以及其他体现平等原则的法律规定,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人民的权利意识淡薄,对就业歧视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这就造成就业歧视现象在我国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18.
张冬 《消费导刊》2009,(22):153-153
语言是人们之间进行表述与交流的工具,本身并无性别歧视的因素。但语言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能够真切的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受到长时期的社会文化及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存在性别歧视的现象,尤其是对女性的歧视。中西方国家文化概不例外。本文仅从英语女性单词语义演变作为切入点,浅谈其中所蕴含的性别歧视现象。  相似文献   

19.
《品牌》2014,(10):114-115
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日益普遍,性别歧视成为造成许多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主要原因,尤其在以男生居多的工科院校内,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弱势更为明显。本文针对工科女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弱势,提出构建内涵自我、高校、政府与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式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体系。  相似文献   

20.
目前的全球金融市场危机对全球就业产生极大影响,这使得人们对经济全球化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此期间女性就业的转变同样复杂和多样。本文试图社会性别的视角,结合金融危机,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男女就业参与度、男女失业率、男女收入,以及性别分工的变化,这对分析目前全球金融危机中的女性就业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