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尤民 《企业文明》2012,(7):56-6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探索的深入,各种争议也不绝于耳.其中以"国退民进论"与"国进民退论"最为典型.事实上这两种争议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不同阶段上某些特点的反映.由于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在时空上与国际上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浪潮存在着某种重叠,因而国有企业改革调整在执行"有进有退"、"抓大放小"、"收缩范围"方针时,助长了某些地区或部门"卖光"国有企业为改革时尚的片面取向."国退民进论"的争议与此相关.  相似文献   

2.
任洪斌 《英才》2012,(9):90-91
有相当一段时间社会上出现所谓"国进民退"的争论。持批评态度的学者专家认为,"国进民退"是一股汹涌的潮流,是"一场新的国有化运动";也有专家认为,"国进民退"是个伪命题,并不存在。作为一家国有大型企业的负责人,笔者亲历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阵痛与发展壮大,也目睹了民营企业  相似文献   

3.
2009年来,针对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国有企业的集体性崛起,在部分经济学家和民营企业人士中发出了"国进民退"的强烈批评和质疑,一些媒体更是推波助澜,将国有企业做强做大、集体性崛起的努力斥责为"改革倒退".在今年两会上,对"国进民退"的讨论再次成为部分委员和代表议论的热点.  相似文献   

4.
围绕"国进民退"这一经济现象的重大争论,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范畴,变成了一种改革方向、道路之争.一些"专家学者",既上书党中央、全国人大、全国政协,要求两会讨论"国进民退"的问题,又在国内报刊公开发表文章,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求把全部国有企业私有化,走彻底的私有化道路.私有化由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到破门而出,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到了一个重要的时刻.我们必须从思想、理论上把这一问题弄清楚,坚定不移地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5.
进入2009年以来,在经济学界、舆论界掀起了一股质疑,批评"国进民退"的热浪.有的认为"国进民退"是改革的倒退,有的认为"国进民退"是旧体制的复辟,有的认为"国进民退"只是暂时现象,有的认为不存在"国进民退"而是国民共进,等等,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6.
把企业做强做大做长久,这几乎是所有企业的梦想,当然也是中央企业的梦想。改革开放以来,作为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的国有企业的改革,一直备受重视和关注,也总是在各种质疑和批评声中探索前进。这可以从国退民进与国进民退的争论之热烈、之尖锐为证。如今,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在改革中历经九死一  相似文献   

7.
从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后,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本文以党的十五大为分界线,基于1997‐2010年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国进民退"现象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结论。并基于此结论,对非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
赵翠萍 《企业经济》2006,(5):137-139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不变的方向,“叫停”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观点是错误的;“国退民进”违反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是对国有经济市场属性的否定;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旨在巩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郎氏风波”触动了整个中国经济学界,引起了“新左派”和“新自由主义”两大学术阵营的激烈争论。笔者在研究方法、“国退民进”、MBO等问题发表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国企崛起是“中国模式”优势的重要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尤其是2009年以来,伴随着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国有企业的爆发式增长和集体性崛起,对"国进民退"的质疑之声和"央企凶猛"批评指责之议也纷至沓来、不绝于耳.在有些质疑者或批评者眼里,仿佛10年前还九死一生的中国国有企业,如今的持续增长是做了什么错事似的.而在另外一些质疑者或批评者看来,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今天的良好发展局面,只是偶然的暂时的现象,根本不值得为之称道.更有甚者,在今年的一次全国性论坛(博鳌房产论坛)上,每当发言嘉宾调侃了国企,台下就报以一片掌声与笑声.这不由让人想起上世纪80年代,当时有的地方,个别教师一上台,就急忙申明"我不是共产党员",于是便能获得一片廉价的掌声,那种近乎闹剧的情绪化场景.  相似文献   

11.
黄舜 《经济界》2000,(3):60-61
国企改革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课题,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中共中央对此十分重视,去年9月召开了十五届四中全会,对国企改革作出了重要的《决定》,其中提出了“有过有退”的方针,各级党政部门都在组织贯彻。去年我们在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调研中发现,有些同志在对国有企业“进”与“退”的认识上还有不少模糊和分歧之处,并有一定的普遍性,若不及早解决必将影响国企改革的进程,特此提出以下几点看法和建议:一、要全面理解“进”与“退”的内涵国有企业的“进”与“退”,不仅表现在数量方面,如规模的扩大和缩小、资金投入的…  相似文献   

12.
近日,有媒体透露促进民间投资新36条即将出台,新36条相比5年前的非公经济36条,它的内容更加细化更加开放。新36条可能会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领域以及进入部分铁路支线、干线建设等。从某种意义上,新36条是对此前广泛争论的国进民退话题的一个小结。就是说,如果从中国从2007年末实施刺激性政策以来,存在着国企吞噬民企股权或者领域现象(尤其是房地产领域)的话,那么2010年将是纠偏之年,通过双向开放的方式来淡化国进民退,让民资也有机会进入此前被国有部门严控的制高点行业,例如  相似文献   

13.
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成分中的新生代,其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但是在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济危机,以及新一轮"国进民退"的浪潮下,民营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在这个背景下,民营企业如何保持持续发展动力,对于企业本身,乃至中国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国进民退"这一现象出发,阐述民营企业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中面临的困境,只有克服不利因素,民营企业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发展,并进一步探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忠诚",是企业发展的软实力,影响深远,作用巨大.那么,如何才能使员工忠诚企业呢?常言说:"国有道,出忠臣良将;国无道,出奸佞小人."员工要忠诚,企业就必须有"道".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五大、十六大以来,国有企业加快了战略性重组的步伐,先是国有资本从大批中小企业退出,后是在国有大型企业引入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减持国有股.在国退民进的大趋势下,成千上万的国有企业职工不得不经历一次新的洗礼,国有企业职工身份也随之被彻头彻尾的转换.  相似文献   

16.
《江苏企业管理》2014,(8):21-22
国有企业应当自觉实现国家发展战略,为社会尽更大的责任,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国家的政策目标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发挥各自优势。有公平竞争也有合作,形成双赢共赢.“国退民进”或“国进民退”都不应是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7.
国有企业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其本质是国家管理资产职能的延伸。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也是这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的本质特征是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民营经济是公有制的主要表现形式。“国退民进”的所有制改革方向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  相似文献   

18.
德、法、英等这些老牌工业经济国家在二战后兴建的数十万家国有企业,历经近几十年大规模的"国退民进"已经所剩不多.  相似文献   

19.
员工持股计划(ESOP)与国企产权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民进国退”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进程中突然杀出个郎成平,从而引起了学术界的轩然大波,对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方向和操作方式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文章结合我国国企改革的实际形势,提出了ESOP在我国国企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我国国企改革中职工持股运行所取得的成就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在经历了"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的近10年争论之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使国企改革图景清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总结了国内外国有资产管理的经验,提出要以管资本为主来管理国有资本,这是对国有资产管理理念的一个重大改变。"8月23日,在"国企改革进行时:共识与务实"财经智库沙龙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表示,国有资产以管资本为主不是国有资本功能的缩小和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