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民工荒”的成因和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工荒”代替“民工潮”成为一种新的经济、社会现象。“民工荒”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表象因素,又存在着深层次体制因素。消除“民工荒”,从长期来看,需要逐步消除传统的城乡分割二元结构体制,进行体制创新;从短期看,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和梯度转移,加大对民工的培训力度等。  相似文献   

2.
2008年金融危机时曾出现短暂的民工返乡潮,随着经济的复苏"民工荒"开始让企业头疼,让公众关注。本文从"民工荒"这一现象谈起,分析了我国企业出现"民工荒"的原因,并根据我国"民工荒"的特点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方军武 《经济研究导刊》2011,(32):90-91,151
目前,"民工荒"代替"民工潮"成为一种新的经济社会现象。"民工荒"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表象性的原因,也有深层次的矛盾,只有分析清楚这些原因,才能找到有效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4.
“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元红 《经济师》2005,(9):73-74
“民工荒”现象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不能满足城市用工单位需求的现象。文章通过从经济学角度剖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民工荒”问题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5.
胡加 《生产力研究》2011,(11):31-33
如何重新认识和理解我国丰富而有限的农村剩余劳力并对其进行充分合理调整和配置,并妥善解决好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暴露的诸多深层次的矛盾,成为我们当前最值得深思和研究的课题之一。文章通过对我国"民工荒"现象以及前人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再认知的基础上,从经济学角度对我国"民工荒"这一课题进行分析和解释,并提出了一些参考性结论和意见。  相似文献   

6.
“民工荒”的经济学原因及其对珠三角产业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婷 《经济论坛》2010,(7):60-62
本文从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角度分析劳动力供给发展的总趋势,结合现状探求"民工荒"的根源,并就"民工荒"对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影响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自2004年中国东南沿海出现劳动力短缺后,“民工荒”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阻碍经济增长的一个难题,同时“民工荒”问题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一方面“民工荒”有逐年加大的趋势,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却又能保持持续的高速增长。对于这一问题的解释,传统的观点认为,农民工数量的绝对减少是导致“民工荒”产生的原因,即解决“民工荒”难题的方法是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基础之上的,这就导致了“民工荒”难题是无解的,即人口红利和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不相容的。而如果从新兴古典经济学视角出发,将“民工荒”难题看成是古典经济学的“两难冲突”,即劳动力稀缺程度本身不是固定的,则可以通过劳动分工来提高生产力,从而达到减少稀缺资源(劳动力)稀缺的程度,进而破解“民工荒”带来的难题,较好地解释“民工荒”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曾祥添 《经济师》2006,(4):271-272
2004年初春以来,全国各地的民营企业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民工荒”问题,引起了中央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用工企业的广泛关注,各方都在积极寻找原因和解决对策。福建省中小民营企业“民工荒”现象比较普遍,已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从福建中小民营企业遭遇“民工荒”现象入手,着重分析了产生“民工荒”的原因,对解决“民工荒”问题的对策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工荒”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寻"民工荒"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并结合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提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是中国社会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如何解决农民工问题,关系到国家稳定和民族繁荣。近年来,在农民工的主要输入地和输出地相继出现“民工荒”,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民工荒”的本质无非就是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在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及托达罗模型框架下考察劳动力的供给行为是解释“民工荒”现象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1.
杨景欣  郭玉琳 《经济论坛》2004,(18):133-134
一、我国技工人才缺乏的原因分析 第一,传统封建官僚文化的影响。在封建社会里,劳动者被认为是一钱不值的“草民”,不仅统治者鄙视,劳动者自己也轻视自己。如果探究历史渊源,技工人才的先祖应为匠人,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少见为匠人树碑立传,匠人和其他劳动者一样被统治者轻视。当劳动和劳动者不被人们尊重的时候,生产技艺或技术只能沦落为最下层人民混饭吃的工具,人们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进城务工性别差异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应用第一手调查资料,从农户行为的微观角度研究了农民工进城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显示,男女农民工在进城动因和障碍、进城途径、进城费用和收入等方面既表现出一些共同的趋势和规律,也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性。考虑农民工进城的性别差异,制定相应的政策,将加快我国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民工发展趋势与展望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韩长赋 《经济研究》2006,41(12):4-12
本文在对中国农民工群体的发展趋势以及影响农民工问题解决的选择性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民工城乡流动和人口城市沉淀模型,描绘了农民工的人口城市沉淀曲线,指出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历史过程和基本思路。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农民工问题是个战略问题,将伴随我国现代化的全过程,并将伴随现代化基本实现而终结。农民工亦工亦农、亦城亦乡,流动就业,逐步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这种现象将长期存在。解决农民工问题要持城乡统筹方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要以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为动力,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要以人为本,公平对待,构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社会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4.
“民工荒”对政府行为的影响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东泰 《经济师》2007,1(2):53-54
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工荒”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我国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由“民工潮”到“民工荒”,这一重大变革,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民工荒”的发生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是发人深省的,问题出在企业、暴露在劳动力市场,但其深层的原因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一些地方政府在对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管理上产生了不作为的思维。解决政府在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管理问题上不作为的思维,才是解决我国劳动力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该文试图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入手对我国“民工荒”现象进行探讨,利用劳动经济学的个人劳动力供给分析的基本模式,从微观层次找出影响个人劳动供给行为决策的因素,进而运用劳动力市场供求理论,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从宏观层次分析我国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以期找出影响农民工供给和需求的因素。最后,为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和改善“民工荒”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针对性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6.
基于推—拉理论的农民工回流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芳 《经济师》2007,(2):39-40
文章首创性地提出农民工回流的力学理论,并以湖北省为例,对这个理论进行了检验。通过分析得出,回流的动力因素有已婚状况、配偶在家乡、农民工年龄的增长、家庭土地面积的增加等,这些因素使回流的概率提高。回流的阻力因素有性别为男性、累计打工时间、家庭人均年收入和留在家里的劳动力的数量等,它们使回流概率降低。  相似文献   

17.
企业家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在各个国家都具有稀缺性,而我国企业家的稀缺问题显得尤为严重,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的历史发展、传统文化、信用制度、制度变迁这些因素都制约了企业家的形成和成长。我国的历史发展过程缺乏企业家成长的土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僵化继承和曲解限制了企业家精神的形成和企业家的成长,而信用领域的缺陷和制度变迁主体的错位则使企业家丧失了成长发展的动力。文章就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分析了我国企业家异常稀缺的深刻根源。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就业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文章通过委托100位农村生源大学生对1 000位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了影响农民工就业的8个因素,在此基础上再委托另外100位农村生源学生用里克特量表对1 000位农民工就8个因素加以评分,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研究,发现了影响农民工就业的四个主成分因素,得到了农民工就业主成分模型和综合评价模型,并且发现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农民工自身条件构成影响农民工就业的第一主成分因素。  相似文献   

19.
基于利益分析视角的我国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根结底为利益关系。从哲学的主客体二元对立出发,利益是独立于主体世界而存在。利益是人的本能追求,是人们奋斗的动力之源。转型社会下各种利益群体逐渐显化、利益矛盾空前尖锐、利益需求的多元化不断显现,因此同样作为社会主体之一的农民工的利益理应也愈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以利益参与、利益发展、利益和谐为逻辑起点,我们透彻分析了农民工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中的障碍,以动力、基础、主导、发展为基点提出了"四位一体"的利益生成和利益驱动机制、利益表达和利益代表机制、利益分配和利益保障机制、利益协调和利益共享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相似文献   

20.
《经济研究》2018,(3):64-78
本文利用双重差分法,全面评估了我国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农民工福利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新《劳动合同法》降低了农民工的工作时间长度达23%,提高了农民工拥有各项社会保险的比例为10%—26%,这一结论在消除样本选择性偏误后同样成立。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新《劳动合同法》对农民工福利水平的改善作用在工人议价能力较低地区和教育程度较低组别的农民工上更加明显,而在性别方面无显著差异。同时,新《劳动合同法》的劳动保护效果并没有因同时期其他经济因素的冲击而受到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对正处于争议中的新《劳动合同法》能否真正提高弱势群体的劳动权益做出了明确回答,而且对于制定和发展规范的劳动保护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