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市场导向下的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客观要求,在借鉴美国、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路径.并就如何推动市场导向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给出支持技术创新、提倡高附加值产品品牌化并首先进入国内市场、扩大经济适用房的供给量和供给范围以调整居民支出结构,引导内需向高附加值产品转移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农村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从“八五”期间至本世纪末的近十年,由于11亿人口的粮食供应已基本解决,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必将带来农村产业结构的新的调整和变革。为了迎接这一变革,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城乡经济布局,使广大农村尽快走上富裕之路。我们必须正确选择农村产业结构凋整改革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4.
文章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和目标 ,提出了重点原则、产业关联原则 ,在此基础上 ,指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6.
新疆和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田地区是新疆经济相对发展缓慢的地区 ,该地区的产业结构由于各种原因存在不合理的方面。文章通过分析和田地区产业结构的特征 ,针对存在的问题 ,在遵循一定原则的前提下 ,提出了调整和田地区产业结构、建立新兴产业结构的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7.
一、产业结构调整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晋中经济结构是在解放后,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各个历史时期,为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晋中工业基本确立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格局,引进了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较好地走上了社 相似文献
8.
9.
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西三 《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10)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文明形态,拓展了传统产业结构理论,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加速工业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两难选择,需要从发展阶段、要素禀赋、产业基础等维度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全面考察,明确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实现产业结构在发展路径、资源路径、技术路径、环保路径、政策路径上的逐步转型,在生态文明框架下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0.
11.
经过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逐步形成了一种上游国有企业占主导,下游民营企业为主的垂直结构.文章借鉴Melitz(2003),将异质性企业模型引入下游民营企业,建立了一个上游国有企业垄断、下游异质性民营企业垄断竞争的理论模型,并将上游竞争自由化和上游征税、下游补贴政策分别嵌入模型,利用中国数据进行参数校准,定量研究了不同产业政策的影响.结果 发现,上游竞争自由化政策能使下游民营企业数量和社会福利分别增加188.70%和120.71%,而少量征税率和补贴率组合下的上游征税、下游补贴政策不仅能使下游民营企业数量和社会福利分别增加4.93%--332.90%和3.43%--162.28%,而且上游国企的利润也会因为下游企业数量和中间品需求的增加而提高,实现了上下游企业的双赢.因此,两种产业政策都具备有效性,但上游征税、下游补贴政策更具有现实可行性,政府应当优先考虑采用上游征税、下游补贴的产业政策,同时逐渐放开非战略性上游产业的市场准入,以促进合理生产结构的形成,提升总体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农村社会福利事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福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但从整体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覆盖面狭窄、地区发展不平衡、各项目发展不平衡、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政府长期的不重视、集体经济的普遍亏空以及提高供养水平与减轻农民负担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和再就业形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结构的自然变动和主动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不仅涉及到劳动力在各产业部门的转移,而且与经济周期等其他因素一起引致下岗、失业人员的增多.本文在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及主要影响因素基础上分析了劳动力在各产业部门的转移,探讨了顺应产业结构规律的再就业对策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一、税收宏观调控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十五计划纲要”确定了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的指导方针。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其基本途径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通过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来实现。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过程中,税收政策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养老保险事业改革的不断推进,统筹层次不断提高和覆盖范围的逐渐扩大,养老保险制度会对宏观经济的均衡工资率水平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是亟待研究的重大问题.本文选择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在1997年和2005年的改革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一般均衡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养老保险改革对工资总额增长率的影响,并结合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客观全面地评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工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本文研究结论为:1997年的改革提高了缴费率水平.降低了国有企业的工资总额增长率;而2005年的改革加大了养老金计发工资基数的激励系数,提高了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的增长率. 相似文献
16.
MQS对社会福利和市场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数文献通常都假设一国收入水平为均匀分布.且市场完全覆盖,以此分析最低质量标准(MQS)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并得出结论是,MQS会降低一国社会福利.通过拓展一国收入水平呈均匀分布的假设,且假定市场不完全覆盖,以一高收入国和一低收入国作为对比,探讨MQS对社会福利以及市场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MQS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与一国的富裕程度有关.如果一国收入水平较高,则MQS的存在通常会降低其社会福利,且MQS数值越大,其社会福利损失越多;反之,MQS通常会提高其社会福利,且MQS数值越大,其社会福利提高越多.而且,MQS的存在会扩大厂商市场覆盖面,但也会减少其利润.较高的MQS还可能会导致一家厂商退出市场,从而形成独占市场结构. 相似文献
17.
理论分析显示经济全球化能通过固定资产投资、制度变迁和劳动力等因素引发中国工业结构变化.运用协整分析和ECM等方法实证检验显示长期内经济全球化增长1%将促使我国工业结构变化0.27%,固定资产投资、制度变迁和劳动力均能促进我国工业结构变化,而短期内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可能制约工业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现代经济探讨》2019,(2)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长期快速增长,在获得了大量的充分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中国发展的奇迹。但是,这种发展是以各行业及各地区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增长为前提的,发展中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格局固化、二元结构扭曲、供需矛盾突出等结构性失衡问题。发展的不平衡与增长的高速度交织在一起,导致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分化非常明显,经济结构逐渐扭曲。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逐步向下调整,宣告了一个中高速增长新时代的到来;改革开放40年的前半段高速增长奇迹和后半段增长放缓既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结果,也是结构变化及过度扭曲的集中爆发。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充分说明,要进一步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要加大经济结构优化的力度,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稳定的持续的发展新动能,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05年以来,历次中国个税改革均以提高免征额和调整税率表为主要内容,上述改革措施的分配效应一直存在争议.文章通过建立一个能体现个税累进性与税负归宿的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解并模拟了提高免征额和增加税率累进幅度所导致的分配效应.结果表明:(1)提高免征额扩大了税前收入不平等的波动,恶化了宽松货币政策等外生冲击下的初次分配.此外,免征额的提高削弱了累进税率对收入初次分配的调节能力.(2)在就业扩张过程中,提高免征额所带来的税负归宿变化改善了税后收入不平等,而且在免征额提升后,税率累进幅度的提高能进一步改善收入再分配.当然,个税改革的初次分配效应和再分配效应均具有状态依存特征,在就业与劳动收入下降时会带来相反的分配效应.(3)提高免征额会导致更大的福利损失,并削弱累进税率对福利损失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欧洲福利国家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登斯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提出“第三条道路”的福利国家改革构想,即变消极福利为积极福利,变“社会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国家”,以市场机制激活福利机制和劳动力市场。欧洲福利国家“第三条道路”的改革为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