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寻求经济与环境保护平衡发展的选择,低碳产业成为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从产业低碳化、低碳技术产业化和低碳产业规模化角度出发,研究了低碳产业的特征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针对我国低碳产业运作机制不合理、产业标准不成熟、技术创新不足、节能减排难度大、面临新国际贸易规则等问题,提出了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低碳经济是目前国内和全球的热点研究问题。文章在对秦皇岛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该通过大力开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倡导低碳生活、鼓励低碳技术的研发等措施发展秦皇岛市的低碳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3.
程瓯 《生产力研究》2014,(2):94-98,112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结构的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转变。文章在分析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并对相关发展策略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4.
发展低碳经济 倡导低碳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莉 《经济师》2011,(7):94-94
节能减排,是政府的责任,社会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平台。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更是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而低碳农业则是低碳经济在农业发展中的实现形式。中国当前农业的低碳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科学引导、调优结构、组织创新、加快立法和科技创新等方面来切实保障低碳农业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国际行动不断深入,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作为发展中的大国,目前中国经济仍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巨大,居世界首位,发展低碳经济无疑会对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随着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发展,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找寻了一条温和式、渐进式的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也有很多年,但各方面改善情况并不乐观,问题多多。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发展现状的阐述,找出了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瓶颈,并同时引荐国外成功的先进经验,总结了有利于解决我国低碳城市建设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为提供低碳下经济增长的能源动力,除了可再生能源之外,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也将发挥积极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低碳经济的现状,然后分析了天然气产业的发展趋势,并针对低碳经济对天然气产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天然气产业发展的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大潮流,今年地方两会密集关注,各地低碳经济博弈上演。中国各地在发展低碳经济时要科学认识,避免急功近利的做法,不能盲目攀比,警惕造成重复建设,应自主掌握核心技术,防止陷入低碳产业链条末端。从国家层面应该尽快制定发展低碳经济的中长期规划,相关指标可以作为预期性、引导型指标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当中;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应将节能减排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抓手,以开发节能减排核心技术为突破口;同时应加强对低碳经济的科学研究,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科学认识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罗堃  叶仁道 《经济地理》2011,31(3):493-499
清洁发展机制(CDM)下的低碳技术转移,对企业低碳技术进步及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Logit模型和两步骤实证分析,揭示中国CDM项目下低碳技术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核证减排量(CER)收益是技术转移的根本动力,而项目规模、CER价格及其形成机制、买方类型及其市场势力、政府对此类收益作征税率等因素则可通过影响收益作用于技术转移。此外,由碳交易机构、科研机构或政府部门提供咨询,可显著促进技术转移。中间商亦可凭借专业化优势或资源配置效率产生正面作用,不同程度地抵消其市场势力所致不利影响。尤应关注的是,项目所在地经济落后程度、企业单纯追逐短期经济利益的市场失灵、金融资本的价格操控、已有相似项目的累积等,会显著制约技术转移。最后,文章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能源资源丰富,工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高,节能减耗压力大,治理污染任务重.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其内涵和目标决定了它可以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应当结合陕西的发展阶段和技术水平,通过加强科学规划、健全政策法规、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加快低碳经济试点、改善土地利用、加快人才培养与自身能力建设,大力推进陕西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天然气发展问题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将是人类重视生态环境,清洁利用化石燃料的时代,一个广泛利用天然气和电力、可再生能源的时机已经成熟.天然气是一种优质、高效、清洁的化石燃料,在所有化石能源中碳排放系数最低.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最大压力,发展天然气工业是我国低碳能源中期目标的战略核心.本文将分析我国天然气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并预测未来我国天然气发展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3.
低碳经济、低碳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话题,低碳旅游作为旅游发展的一种行为方式,已经逐渐被大众认可和实践.低碳旅游的研究已经成为继可持续旅游、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生态足迹之后最热门的研究课题.文章通过对国内低碳旅游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概括综述,基于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视角,从低碳旅游发展六大外力和三大内力推动的角度研究我国低碳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并对低碳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促进我国低碳旅游研究和低碳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低碳经济发展与广东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概述了低碳经济发展研究的背景,分析了目前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概况,对广东低碳经济研究及发展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近几年来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本文从走循环经济道路和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出发,结合清洁发展机制,从各方面分析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现状和CDM项目的市场潜力及优势。进而根据目前我国CDM项目的开发情况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如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强化政策体系的建设与创新、提高国际谈判能力和建立CDM联系机制等。  相似文献   

16.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举措。构建基于低碳技术创新的经济增长模型,说明了技术创新主要通过技术效应和规模效应,实现经济增长、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进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对中国2000~2011年有关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技术创新水平和碳强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驱动力。因此,中国应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自主创新与对外合作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在考虑企业过度自信的情况下,建立了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激励机制模型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的最优激励补贴与企业的风险规避度、外界不确定因素方差、努力成本系数负相关,与企业节能减排产出系数和过度自信水平正相关;当企业的过度自信水平满足一定约束条件时,政府的激励补贴强度以及期望环境收益都要大于企业完全理性时的情形;当企业的过度自信水平超过一定约束条件时,政府的最优激励补贴以及期望环境收益小于0;企业过度自信的容忍度与企业风险规避系数以及外界不确定因素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低碳经济的发展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阶段、产业技术水平的制约和影响,并需全球范围的国际合作.我国低碳排放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极为有限,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因此,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立足于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改善与各国政府间及国际组织的合作与协调,改变能源消费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建立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完善配套制度是克服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9.
进入低碳时代,高等教育与低碳经济之间的依存和需要越来越密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论述了高等教育与地方低碳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分析了高等教育与地方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指出了高等教育与地方低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构建了高等教育与地方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平台,探索了高等教育服务地方低碳经济的途径,对高等教育服务于低碳经济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和促进低碳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评价桂东北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条件与农业发展潜力的基础上,分析了市场经济形势下影响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滞碍因素。提出了依靠科技进步与提高农民素质相结合,由“资源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变,立体开发,综合发展,通过择优投入培植拳头产品和支柱产业,延伸与完善产业链,强化综合投入等农业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