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要讲的,一是投资政策要更好地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衔接起来,发挥政策合力。目前,尽管我们提出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货币政策还没有明确的、实质性的变化。二是要创新措施和方法,多管齐下刺激投资、拉动内需、促进增长。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地方政府债,放松企业债、公司债的发行条件。三是给予四川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相似文献   

2.
在宏观经济发展中,政府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人力资本政策等,其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政策手段。本文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实践,重点分析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我国宏观经济中的作用机制、政策局限性和政策风险,进而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下对不同政策组合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3.
关于2005年实施“双稳健政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采用“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或“双稳健政策”的提法,比采用“中性政策”的提法似乎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更容易被各方面接受。考虑到下一步宏观经济政策总体目标或着力点是“稳定预期、保持景气、防控通胀”,所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当继续搭配使用,并且应当促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本身微观化,并讲究内部搭配使用。这就要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既要有明确的总体性取向,又要在各自本身的内部结构上有松有紧,保持必要的弹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4.
许小年 《浙商》2009,(13):50-50
对当前执行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我表示担忧:一方面是扩张性政策的可持续性,拉动内需能否单纯依靠这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另一方面则是目前的政策没有办法创造足够多的就业机会。而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民间资本的跟进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对此,我有五个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对外贸易》2010,(12):16-16
央行11月2日发布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分析货币政策的规则和相机抉择之争入手,分析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名义锚在货币政策中的作用与政策含义,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有效地设计和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本文认为,我国货币政策在向通货膨胀目标制过渡过程中,要明确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主从地位,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以及对宏观经济的分析和预测能力,解决中央银行承担最后贷款人义务而造成的通货膨胀隐患,建立核心通货膨胀指标。  相似文献   

7.
当前,为发挥货币政策对“保增长”的助推作用,央行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然而,由于传导机制不畅,政策调控效果仍然有限。本文对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钟伟 《浙商》2005,(2):19-19
我认为,今年的货币政策在理论上是中性或者叫稳健,但实际上,相对而言是偏紧。今年的信贷规模是2.5万亿元,比2004年有所回落。所以,今年货币政策的基本调子是:总量稳定,结构优化。但是,必须明确的一点是,信贷结构优化不是人民银行能够调整的,是商业银行或资本市场相应进行调整才能达到的。因此,我认为,货币政策是个总量政策,不是结构政策。  相似文献   

9.
孙明珠 《商》2014,(11):164-164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中央银行运用一定的政策手段作用于机制内的经济变量和主体而期望达到最终经济目标的过程。而货币政策的传导会随着经济与资本市场结构的不断变化而变的愈加复杂。近年来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崛起,并逐渐成长为我国最大的资本市场,其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研究分析货币政策的房地产价格传导机制,对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19年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标志中国利率市场化进入新阶段,利率深化改革能否增强货币政策效果再度成为关注焦点。鉴于政策调控具有非线性时变影响,本文基于时变参数模型并构建政策时变溢出指数,研究不同利率市场化程度下货币政策对工业经济调控的有效性。研究表明: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加深,工业企业融资和工业经济增长对货币政策调控的反应愈加敏感,利率改革显著增强了数量型政策和价格型政策的调控效果;从影响程度看,数量型政策对工业经济的时变冲击效应和时变溢出效应较价格型政策高,这与中国长期依赖数量调控以及利率传导受阻有关。当前,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在本质上仍然比较依赖“量”传导,仅通过LPR改革难以完全疏通利率传导堵点,推动货币政策调控由“量”向“价”转型仍然任重道远。本研究为剖析利率改革成果,促进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转型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起被作为现代经济体最重要的两大宏观调控工具,但货币政策在不同经济体的传导效率却是大相径庭的,并且在刺激内需方面的作用也是相对有限的。对我国这样一个货币政策传导效率高、可用空间小、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国家而言,过于频繁使用货币政策的副作用巨大,对经济复苏的边际效应趋于递减。因此,我国货币政策应加强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尤其要注重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功效,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房地产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房地产业的资金密集性特点使得其受国家宏观调控,特别是货币政策调整的影响较大。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货币紧缩政策,对利率、汇率、准备金率等政策进行了调整。央行本轮对货币政策的调整,主要是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供给量偏高,信贷投放偏快,需要给予高度关注。在这样的背蒂下,该文对央行在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变动情况进行了梳理,联系这期间与房地产行业密切相关的重大金融货币政策,拟对国家货币政策调整时房价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开放经济条件下,贸易政策对一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具有重大影响:既给货币政策调节宏观经济目标增加了操作的难度,也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传导机制、操作工具提出了挑战;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政策也会给货币政策的宏观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中国应以消除扭曲为着眼点,寻找二种政策的平衡点,加快改革,以使二者更好地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14.
经过三十年的演化和改革,我国已建立起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货币政策调控体系,政策体系基本完善,政策目标较为明确,政策工具较为多样。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二是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也是当前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法定职责;三是主要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再贷款和再贴现等间接调控工具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但我国货币政策仍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和缺陷,货币政策实施的环境也有所改变,未来需针对这些问题逐步推进改革措施,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体系,积极应对来自国际和国内的多重挑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研究了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区域效应,介绍了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指出了我国货币传导机制的现状,针对当前在实施货币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政策调整的建议,希望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6.
王骏 《财贸研究》2001,12(3):27-30
贷币政策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传导机制是否顺畅,以及内行监控经济的中介目标设置是否合理。中介目标对于观测货币政策传导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进而及时调整货币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研究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理论与实践、利率形成机制与中介目标选择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未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7.
陈宏杰  戴帅 《现代商业》2014,(6):107-108
2008年因美国金融危机引起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后,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随着国内外政策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特别是新政府上台近一年以来,宏观经济政策在方向上有着重大变动,“克强经济学”成为新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代名词,本文通过近几年我国宏观经济货币政策的变化浅析我国的市场化前景,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运用,并对未来国家宏观经济走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央行继近似零利率政策与零利率政策实行后,以中长期债券为核心,进行基础货币供给增加,带动资金流转,刺激经济复苏的一种货币政策。本文通过对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日本量化宽松政策进行回顾,探寻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特征与运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提出几点政策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韩杰 《消费导刊》2011,(10):53-54
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运行之中的一个必然存在的现象,作为一个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货币政策受到我国理论界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在应用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经济的良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面对通货紧缩,国内需求不足,居民消费和非国有投资低迷等不利条件时,货币政策执行又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实现政策目标的效果不佳。本文将通过货币政策理论的回顾,从而找出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20.
方烨 《华商》2012,(12):72-7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夕,明年宏观调控政策将会是什么取向?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做出了自己的判断。他表示,2013年宏观调控政策仍将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加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是政策工具将会出现新的组合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