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取得时效是一项古老的法律制度,两大主流法系国家的民法中大都确立了取得时效制度。设立取得时效制度有如下功能:确定财产归属以发挥物尽其用;维护社会秩序和便于举证解决纠纷。文章从取得时效的概念、由来及与相近制度进行比较,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确立取得时效制度有其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方莎 《当代经济》2007,(10):94-95
取得时效是一项古老的法律制度,两大主流法系国家的民法中大都确立了取得时效制度.设立取得时效制度有如下功能:确定财产归属以发挥物尽其用;维护社会秩序和便于举证解决纠纷.文章从取得时效的概念、由来及与相近制度进行比较,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确立取得时效制度有其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善意取得制度是民法物权的一项重要制度。作者通过对善意取得制度进行新的价值定位,建议在制定物权法时,应注意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以及善意取得制度与合同法中的无权处分制度、物权法中的时效取得制度的衔接和协调。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时效问题是一个既古老又非常重要的法律问题。它作为一项基本的法律制度,规定于各种具体的法律、法规之中。按着传统理论,时效又可分为:法律文件时效、民法上的取得时效、诉讼时效(又称为消灭时效)和刑法上的追诉时效等基本类型。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不断发展变化,在调整经济管理关系和有计划因素的经济协作关系的各种经济法律、法规之中,又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时效制度。这种时效制度,虽然也具备时效的基本特点,但却有  相似文献   

5.
善意取得是民法物权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我国之前只将其应用于动产的所有权取得。新《物权法》对此有所突破,将善意取得扩展到不动产。本文就不动产善意取得的涵义与构成要件进行了分析。这一新的立法举措必将给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带来极积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杨延民 《经济师》2006,(6):82-83
随着对时效制度的深入研究,我国多数学者对我国现行的民事法律仅规定诉讼时效提出了严厉批评,认为是民事法律制度的一大缺陷。因为取得时效制度的缺失,造成了现实中诸多的财产关系无法准确界定,发生的大量财产纠纷无法得到公正合理地解决。为此,《民法典草案》接受了大多数学者的主张,补充了取得时效的内容。然而,其中的有关规定仍然显得比较粗糙,既不周详,又缺乏可操作性。文章先就取得时效的涵义、功能作简要介绍,而后着重分析取得时效的构成要件与法律效果,并结合我国的法律传统与实际国情就取得时效的建立与健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贾文鹏 《经济师》2003,(11):49-50
文章通过对民法体系中之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的形成、发展与其特点的分析 ,认为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是民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补救措施。并针对当前我国审判实践中这一制度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略论票据时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票据时效既是公平与效率均衡理论的极好诠释,又体现了效率优先的主张.与民法上的时效相比,票据时效具有短期性和独立性的特征.它既不同于消灭时效又不同于除斥期间,而是一种独特的时效制度.最后,作者结合票据实践中的票据时效期间的起算点问题以及票据期间中断是否需要提示票据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立法中有关时效制度的规定大多是从前苏联照搬舶来的,制度的名称、内容、效力等的规定已不适宜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本文结合国外有关法律和我国实际情况,深入研讨消灭时效和取得时效两制度的构建、协调等问题,以期为完善未来民事立法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0.
动产的善意取得,是动产所有权取得的一种方式。善意取得制度作为物权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对我国民法基本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对善意取得的概念、价值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渊源、动产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不动产的善意取得及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依据民事诉讼法和民事实体法的规定,受害者可以提起环境污染侵权民事诉讼。由于单个受害者的经济实力以及诉讼能力远不及污染企业,为了弥补受害者个体诉讼能力的不足,我国可以参照西方国家的环境公益民事诉讼制度,赋予环境公益组织有限的诉权,给予他们适格原告的身份,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充分保护广大民众的环境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2.
王春芳 《经济经纬》2007,(2):154-156
票据是一种完全有价证券,票据权利的行使离不开对票据的占有。票据的丧失直接影响票据权利人票据权利的实现。为保护票据权利人的利益及维护交易的安全,各国票据法都规定了对票据丧失的补救措施,我国票据法也不例外,但其中有许多法律漏洞需要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王者洁 《现代财经》2006,26(9):73-76
由于我国现行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备案制度仅具有行政管理的性质,不具有民法上对抗第三人的效力,导致实践中一房二卖等纠纷层出不穷。为此,应当运用物权法的理论,提出应建立商品房预告登记制度.赋予商品房预售登记以物权的对抗效力,以此约束预售人,保护预购人,并妥善解决此类纠纷。  相似文献   

14.
完善房地产保有环节的税收制度是健全中国地方税体系、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在中国城镇土地国有制的条件下,对包括土地和房屋在内的房地产征收统一的物业税存在法理上的障碍。中国房地产保有环节的税收制度,必须立足于城镇土地国有制的背景,正确认识和处理土地出让金与房地产保有环节税收的关系,应将现行一次性收取的土地出让总成交价款分解为一次性收取的土地补偿金和分年度收取的土地年租金,在房地产保有环节建立以土地年租金和房产税为主体的地方财政收入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5.
未决羁押制度是各国刑事诉讼活动中普遍适用的剥夺刑事被追诉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其具体是指有关刑事追诉机关在法院终局判决之前对被追诉人按照刑事诉讼法律相关规定予以羁押的刑事诉讼活动。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均从保障被追诉人人权角度出发广泛建立了未决羁押制度,以期通过严格的法律程序防止羁押权滥用与保障被追诉人人身自由。然而中国迄今为止没有较完整意又上的未决羁押制度,而且出现了羁押权行使没有独立的司法审查机制介入等问题。因此确有必要对中国的未决羁押制度进行完善,从而实现刑事诉讼程序意义上的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how the legal environment in a country influences performance and risk of stock across countries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and of various rules of jurisdiction. Using data of 4916 stocks from 37 countries, our empirical findings confirm that equities in countries with English common law origin have higher risk premiums than those in civil law countries, particularly for countries of the French/Spanish code. The indicators representing high efficiency in law system, low corruption, strong legal protection of investors' rights, and reliable political environment are associated with low risk and high performance. The various elements of legal procedural formalism, however, have differing effects on volatility and return.  相似文献   

17.
魏杰  王韧 《经济问题》2007,(10):3-6
是否应当调整法人财产收益以缩小我国持续拉大的居民收入差距,这在理论界存在着一定争议.从法人财产的基本内涵入手,通过剖析法人财产制在收入分配过程中的实际作用,对优化我国收入分配体系,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提供了一个总体的思路.我们认为,法人财产源自于生产的社会化需求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运作规律,并具有相当的效率优势,与收入分配公平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冲突,因此,调整法人财产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不仅不具备理论合理性,也缺乏现实可行性.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正确路径是:完善法人财产制,强化再分配和三次分配,优化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18.
用益物权转让是我国经济领域之中的一个新问题,随着这一问题的出现和发展变化,需要有相应的法律制度进行规范和调整。用益物权作为一种财产权利应当由法律确认和保护,并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有效的行使。用益物权可以依法转让,其转让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促进相关的经济活动。在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等财产权利的流转和交易过程中,相关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将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We provide a new framework to analyze law and public fi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fference in legal origins. The size of the welfare system differs from country to country. The security net provided by the family and other informal institutions also varies. Our two-sector model links these phenomena. We consider two cases of security. The first considers security achieved through intra-household resource redistribution in the traditional sector. The second case considers the welfare state, which taxes the modern sector. Switching from intense family security to an extensive welfare state model enhances growth because state taxation on the modern sector harnesses the potential productivity of the entire economy. In contrast, countries with low levels of family security should transition to a small welfare state model to sustain growth. This finding explains the different trends of welfare benefits in civil law and common law countries. The different sizes of the welfare state have their origins in family law, which differently stipulates family security between civil law and common law count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