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玉敏 《上海国资》2010,(11):31-32
上海财经大学世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最近有些忙。 从2004年10月世博经济研究院成立后,孙元欣一直就很忙。忙着研究世博会怎么运营运作;忙着研究世博会展期的环境和服务;当然,也忙着研究后世博。  相似文献   

2.
低碳世博的总体目标是在世博会结束时,抵消60%-70%的碳排放,在世博会后的4-5年内实现碳平衡。  相似文献   

3.
《宁波经济》2008,(6):36-37
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加强世博机遇研究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上海世博会是全国世博会的认识,认真做好接轨上海世博会的相关研究工作,积极营造迎接上海世博会的良好氛围。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各级党委、政府要始终坚持广泛动员、狠抓落实的原则,以强烈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与大局意识,提高迎接上海世博会对宁波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将对接上海世博会作为"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重要抓手,动员企业、全市人民参与世博会、分享世博会,形成对接上海世博会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4.
低碳世博的总体目标是在世博会结束时,抵消60%-70%的碳排放,在世博会后的4-5年内实现碳平衡  相似文献   

5.
汪杨 《上海经济》2010,(11):43-43
布鲁塞尔世博会留下了原子球,带动了周边展览业的发展;筑波世博会不仅留下一个标志,也留下了一座举世闻名的科学城;布里斯班世博会成了南岸公园,成了当地的文化中心。后世博时代的上海,又将发生什么变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世博会前后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环境,研究金融危机对世博会筹备阶段、举办期间和后续利用可能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在金融危机下发挥世博会缓冲器、转化器和催化器的作用,借鉴1933年大萧条时期芝加哥世博会的成功经验,不惧困难,敢于创新,努力放大世博效应,搭好全球一体化的开放性大平台,办好一届在危机中看到希望的世博会。  相似文献   

7.
甲秀风骨     
汪杨 《上海经济》2011,(4):51-53
"甲秀评论"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始之前恐怕仅仅是新浪博客中一部并不为人所在意的博客日志,然而随着世博会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它,这些人之中有新闻记者、有世博特许商品生产商、有世博特许商品经销商,还有不少政府官员。究竟是怎样的魅力吸引着如此众多观者的视线?原因也许多种多样,而其中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甲秀"。  相似文献   

8.
都市之旅     
《走向世界》2010,(15):82-85
2010上海世博会已经开幕,这是所有地球公民的盛大节日.虽然和上海相距千里,但泉城济南一样在欢庆世博会的到来.为此,我们特别推出了"观世博、游泉城"系列文章.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是泉城济南的都市游.  相似文献   

9.
世博会结束,5.28平方公里世博园区将如何利用,成为最大的悬念,引发各方猜想,甚至遐想. 10月末,有媒体援引某研究机构观点称,未来世博园区可能有40%的土地推向市场,仅土地拍卖的收入就在2000亿元左右.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申办世博会之初,上海市政府是以公共利益的名义要求当地居民动迁并征用土地,其补偿价格和方案相较商业开发项目较低,而若世博后上海市政府决心通过土地出让方式进行商业开发,这将使得举办世博会成为上海市政府获得高土地溢价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目,5月1日是上海世博会的开幕日,两个重要的日子连在一起.让我们感慨颇多。或许我们无法亲临现场感受世博,但是,我们何不一起先到书里去读读世博呢?在我们欢呼世博、感受世博、参与世博的同时,何不抽出时间去亲近一下书里那些世博的事呢?因为它能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世博,热爱世博。现在就让浓浓书香,伴随我们提前畅游世博会。  相似文献   

11.
"低碳世博"是上海世博会的重要理念之一,上海方面表示将以筹办世博会为契机,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将成为低碳经济的最大试验田。  相似文献   

12.
"去世博了吗?"进入5月之后,这已经成为上海街头最常听到的问候语.除了为世人奉献一场人类历史文明的盛会,有"经济奥林匹克"之称的世博,究竟能为上海创造多少实质性的经济效益?这个问题同样是世博会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上海世博会是第一个正式提出"低碳世博"理念的世博会。通过举办上海世博会,在全球探索发展模式转变的努力中,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第一次被推到了前沿。  相似文献   

14.
杂志热评     
《上海国资》2010,(12):6-6
上海进入"后世博时代" 《上海国资》2010年第11期——《上海新时空》 随着世博会结束,上海也进入了后世博时代。 之所以说是后世博时代,当然是相对于前世博而言。在申办成功到正式举办的这7年多时间里,世博为上海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尤其是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城市市容整治等,都已经成为世博留给上海的遗产,上海人如今每天都在享用。  相似文献   

15.
王道军 《上海国资》2010,(11):24-27
从表面上看,世博会留下来5.28平方公里的土地和部分世博场馆,直接带动的旅游经济效益超过800亿元。但世博会对中国的影响,远远超过经济层面,它未来必将对中国的外交、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产生持久且深远的影响——“后世博”时代大幕已启。  相似文献   

16.
《中国工程建设通讯》2010,(14):F0004-F0004
背景:这个公寓建筑是为加拿大1967年世博会而造。虽然当初打算在世博后将其作为廉价住宅。然而由于独特的建筑设计.这里已经成为高档社区。  相似文献   

17.
以艺术世博理念寻找中国世博的创新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博览会是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自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展览会以来,世博会因其发展迅速而享有“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的美誉,与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并称为当今人类文明的三大盛会。举办世博会是各国争相获取的机遇,可以迅速提升国际知名度,以此带动国家经济、文化、社会的快速发展。2008年上海世博会不仅是中国的首次世博会,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次争取到的世博主办权。如何办好这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对上海甚至中国一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笔者认为应以艺术世博理念来谋划上海世博会的战略,寻找中国世博的创新之路。其艺术世博的创新内涵应包括:一是将动态文化展示与社会经济、现代科技展示有机结合,形成展演互动、动静一体、精彩纷呈、多视角的全球聚焦博览会。二是构建艺术世博的载体——世博演艺中心,利用世博品牌效应,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著名文化演艺的娱乐消费中心,成为因举办成功世博而留给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三是世博演艺中心将以独特的功能定位创新自身的盈利模式。四是用演艺串连成一个创新的文化产业链,在世博期间提升品牌效应,在世博之后发挥产业辐射效应,以此提升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上海后世博战略的实施,不仅仅是利用2010年世博会巨大影响的溢出效应和城市发展的后续红利,更重要的是要乘势而上,进行城市功能的持续升级和产业能量的奋力爬坡。  相似文献   

19.
小资料     
《宁波经济》2008,(6):38
世博会的内涵及特点1.内涵:世界博览会,简称"世博会",是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2.特点:举办时间长、展出规模大、参展国家多、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正> 百年世博与中国公元1851年5月1日,英国举办了第一届世博会,此后,在法国的巴黎、在美国的旧金山、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在日本的大阪、在德国的汉诺威……都留下了世博会的精彩之笔。早在1851年,原籍广东的上海商人徐德琼就出现在第一届世博会上,并以他经营的中国特产"荣记湖丝"夺得了金奖、银奖。1876年,当时的清朝政府第一次派出代表团参加了在美国费城举行的世博会。在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中国贵州茅台酒、烟台张裕葡萄酒双双获奖,茅台被评为世界第二名酒,张裕葡萄酒从此被更名为"金奖白兰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