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及其对我国乡—城人口转移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鸿艺 《经济师》2005,(10):33-34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是关于发展中国家乡—城人口流动的理论模型。乡—城人口转移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复杂难题。文章借鉴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分析的理论观点,对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城市化与人口流动对社会压力的矛盾进行分析,结合我国当前城市化中的若干问题,提出实现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业人口合理转移,推进城市化有序健康发展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徐智环 《经济学家》2003,(2):120-121
笔者认为,制约农村过剩人口转移主要有两大障碍,一是制度性障碍,二是城市化弱质。改革开放后,制度性障碍在市场的冲击下,已逐步弱化,并显示出被消除的迹象和趋势,但城市化弱质仍然成为农村过剩人口转移的最终障碍。一、城市聚集人口能力弱质,阻碍了农村剩余人口的转移。城市聚集人口的能力是城市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城市聚集人口数量太少,远远低于世界水平。据联合国《人口统计年鉴》资料,1992年,美国城市人口为76%,日本为77%,英国为89%,法国为73%,加拿大为78%,中国为27.63%,1999…  相似文献   

3.
农业转移人口作为一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突出重要作用的社会力量,却在当前社会高速发展中面临着一个难题,即如何实现市民化。这个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问题、城市化具有重要意义。而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地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政府、社会、企业和新生代农民工之间形成合力,是最终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基于劳动力转移的梅州市人口城市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俞万源 《经济地理》2011,(7):1113-1118
从劳动力转移角度分析梅州市人口城市化发展,1978年以来梅州市人口城市化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与非剩余劳动力转移并存、异地转移是梅州市劳动力转移基本特征。人口本地城市化与人口异地城市化并存、人口异地城市化活跃是梅州市人口城市化的显著特征。劳动力异地转移导向下的人口异地城市化促进了梅州市人口城市化与劳动力非农化协调发展,同时也制约着梅州市人口城市化发展。必须提高劳动力转移能力、增强转移劳动力吸纳能力、提高人口城市化质量水平,以促进梅州市人口城市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经济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英国是农业人口转移最早、规模最大的国家,其转移过程中的经验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借鉴意义。在综合评述英国农业人口城市转移过程的基础上,说明出现的问题和对策,同时,分析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不仅要促使农村各项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更为核心的是要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有序转移。当今,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不完全性、非正规性,甚至各种"流于形式"等问题,不仅增加了地方政府管理的难度,还阻碍了农村人口有序转移良性循环机制的构建。因此,以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重点,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以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英国的人口城市化过程具有两重属性,它既遵循了人口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又符合资本主义人口城市化的特殊规律。文章分别回顾了英国和中国人口城市化的过程并总结了各自的特征,在对比两国人口城市化异同的基础上,提出英国人口城市化对当代中国的启示是:农业是人口城市化的基础;非农产业是人口城市化的关键;社会保障制度是人口城市化的安全网;政府是城市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主体;不断缩小差距是人口城市化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比重大,要实现农村人口的有序转移,必须处理好居住地城镇化、户籍市民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职业非农化、生活方式城市化等5个方面的相互关系,"五位一体",协调推进。  相似文献   

9.
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本质要求。本文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石家庄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呈现出的新趋势和新特征出发,深入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困难与问题,进而从强化产业支撑、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社保制度、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以及积极发挥城市社区和志愿者作用等方面提出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新阶段:农业转移人口和农民市民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再次强调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般可从基本生存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两个层面来评价。基本生存条件评价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城镇就业是市民化之本。二是城镇安居是市民化之基。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评价也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二是平等享受社会保障制度。以人口转移为城镇化10阶段,进入新时代为城镇化20阶段。随着现代化的推进,我国的城镇化会在20阶段基础上进入30阶段,即没有进城的农民就地在城镇实现市民化。前一轮城镇化农民创造了在小城镇自己转移自己的城镇化模式,城镇化30阶段则是城镇在城乡融合中创造市民化新模式。城镇要完成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任,就要具有城市功能,有能力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并市民化。城镇的城市化水平则成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评价指标。城镇城市化面临市民化能力建设问题,既涉及进入城镇的农民的市民化能力提升,又涉及城镇的市民化能力。新时代的市民化是政府为主导的,不能单纯靠农民自己,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和规划,主要表现在公共财政的支持和引导上。  相似文献   

11.
文章结合人口迁移一般理论,根据中国实际和甘肃省情,确定了影响甘肃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四个主要因素:经济因素、个人素质、社会制度和文化心理,进一步将这四个因素分解成13个具体指标,应用统计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与甘肃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促进甘肃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措施:科学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体系;加快户籍政策的落实;强化各级政府职责,承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所需的主要公共成本;不断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劳动技能与文化适应能力;加强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的人文关怀;用市场运作、政府主导的方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减少各类风险。  相似文献   

12.
《经济师》2018,(2)
经济融入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首要层面,是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体系的物质基础和发展前提。尽管多数农业转移人口已在城镇就业,但他们在职业、收入以及社会福利等方面与城市市民有着较大差距。文章针对农业转移人口经济融入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从城镇产业发展、制度建设、成本分摊以及人口素质提升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卢花 《大陆桥视野》2012,(14):157-157,15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大力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一般说来,城市化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这种城市化称之为“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实际上,城市化是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综合性标志,其复杂程度远非可以用人口转移程度来反映的,这就出现了另一种城市化——“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引入资本协同和资本转换的概念,结合对农村转移人口城市融入过程中资本贫困状况的分析,构建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农业转移人口所拥有的资本的类型和数量决定其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农业转移人口可通过资本转换策略,促进资本总量的不断增加与资本结构的不断优化,提升自己在社会空间中的位置。为此,立足于资本结构提升的内生路径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一、服务经济时代的城市化涵义 早期的城市化理论是将城市化的内涵界定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上,他们的理论假设都是工业集中在城市,因此工业化与城市化并行,农村人口转向工业就是进入城市。人口进入城市意义上的城市化是每个农业国家转向现代化时必然要经过的阶段。但是,它不是城市化的全部内容,当社会发展进入到服务经济时代后,必然会转向现代意义的城市化概  相似文献   

16.
据调查,全国农民工在省内转移就业的比重已超过70%,中西部地区也接近60%,且呈逐年上升态势。同时,大多数农业转移人口愿意在省内长期居住,农业转移人口省内就近市民化已具有坚实的基础。"十三五"及未来更长一个时期,应把省内就近转移和市民化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引导出省农业转移人口返乡就业和创业,引导新增农业转移人口在省内就近就业,鼓励乡内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市民化,使全国农业转移人口的大多数在省内就业并实现市民化。在政策层面,要增强省域城市体系的连通性,提升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落实好户籍制度改革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阳少华 《当代经济》2014,(24):86-87
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逐步减少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的道路.人口出生具有先赋性和代际传递性,通过发展高等教育釜底抽薪式的转移农村人口是中国农村人口城市化最有成效的路径之一.本文探讨了高等教育的农村人口城市化功能及激励机制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18.
身份转换、产业升级与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的渐进式市民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收入提高在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中应居于核心的地位.由于我国农村过于庞大的剩余劳动力及其过低的收入,使得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后仍然只能获得很低的收入,而农业转移人口收入提高及市民化的实现又受到城市政府的财政及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约束,这决定了我国只能走渐进式的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路径:分步骤提供平等的社会保障及公共服务与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行业的渐进式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各地区步调不一、模式多样,短期内实现全国跨区转移接续和城乡统筹较为困难。现阶段,要以建立全国统一的强制性养老保险为重点完善社会保险体系,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基本生活;逐步建立起以与市民享受同等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的社会救助制度,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最基本生活;根据地区发展条件,适时推进建立农业转移人口社会福利制度,以提高其生活质量。在保障措施上,加快构建部门和地区统筹协调机制和跨地区有序转移接续机制,形成多元化社保资金筹措渠道,完善各项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而构建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则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通过深入分析吉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发展现状,以实际支出水平为依据,建立由经常性成本和一次性成本构成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指标体系,针对不同层级区域探讨采取差异化的鼓励落户政策和细分的成本分担机制,进而提出应建立政府、企业、个人"三位一体"的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多元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