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农业转移人口作为一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突出重要作用的社会力量,却在当前社会高速发展中面临着一个难题,即如何实现市民化。这个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问题、城市化具有重要意义。而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地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政府、社会、企业和新生代农民工之间形成合力,是最终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早在2010年,中国就召开了关于城镇化工作的第一次会议,关于新型城镇化的规划也是几易其稿,目的就在于凝聚共识,做好城镇化工作。近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出台明确了党和国家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推进城镇化工作的态度。《规划》提出城镇化工作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但是在推进这项工作中我们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何更好、更细致地去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而构建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则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通过深入分析吉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发展现状,以实际支出水平为依据,建立由经常性成本和一次性成本构成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指标体系,针对不同层级区域探讨采取差异化的鼓励落户政策和细分的成本分担机制,进而提出应建立政府、企业、个人"三位一体"的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多元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人民公社期间,我国实行城乡完全隔离的人口政策,使农村积淀了大量剩余劳动力,1978年改革开始时、农村中的隐性剩余劳动力人口数达1亿。随着改革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但进城就业一直受到了限制。宋洪远、黄华波和刘光明(2002)对改革以来有关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就业的政策、法规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总的来看,改革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一直受到政策的限制,尽管限制程度趋于减轻。彭代彦(2002(a))及彭代彦和川口雅正(2002)的分析表明,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施加的限制显着地妨碍了农民收入增长,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那么,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施加的限制是否显著地阻碍了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呢?本文利用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得到的城市外来人口数据对此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发展模式的衡量主要是通过在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城市化率和工业化比较而确定的。根据国家统计局2001年的统计公告,到2000年末,我国城镇化率鸡为32%,农村人口所占比重接近70%,而第二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达49.8%,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仅为18.2%,非农化率(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超过80%。比较而言,我国农化水平超过城镇水平约50个百分点,工业化水平超过城镇化水平接近20个百分点,与工业化和非农化发展水平相比,我国城市化发展严重滞后。  相似文献   

7.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现阶段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文章在剖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新形势、新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制度性障碍、城市承载能力不足、市民化进程滞后和调控策略选择等突出难题,提出了以坚持民生为本、突出就业导向、善用底线思维、加快制度创新、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等为核心内容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策略,进而从创新城市融入机制、创新协调推进机制、创新支持保障机制等入手,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推进机制。  相似文献   

8.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要指的是农业人口在城市中得到身份认可、权利保障和基本生活水平的实现,进一步融入城市生活.以兰州市为例的分析表明:由于分担主体的不同,当前市民化过程仍是个人承担大部分成本,造成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难度不断增加;个人收益和公共收益都在持续增长,公共收益持续的增长说明了当前阶段市民人数的增加对整个社会发...  相似文献   

9.
从宏观体制层面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个从制度供求非均衡状态向制度供求均衡状态渐进式转变的动态过程,而户籍制度、农地产权和公共福利是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度供求转变的三个维度。在此基础上推导出来的微观契约模型发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际上是作为制度供给者的政府和作为制度需求者的农业转移人口签订一份"入户城市"契约的交易费用最小化过程。随后的实证结果表明,农业转移人口的入户积分资格、农地流转情况、子女入学条件等均提高了其市民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身份转换、产业升级与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的渐进式市民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收入提高在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中应居于核心的地位.由于我国农村过于庞大的剩余劳动力及其过低的收入,使得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后仍然只能获得很低的收入,而农业转移人口收入提高及市民化的实现又受到城市政府的财政及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约束,这决定了我国只能走渐进式的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路径:分步骤提供平等的社会保障及公共服务与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行业的渐进式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一个以农民分化为前提假设的分析框架,沿着农民分化—农村土地功能变化—分化农民土地产权诉求变化—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逻辑线索,揭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机理。土地是农民的重要财富,对农民具有多种功能,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土地对农民的功能多样性和重要性不同。农民的土地产权诉求是对土地功能多样性和重要性的认知,是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依据。在农民分化背景下,土地对分化农民的功能多样性和重要性发生了变化,分化农民的土地产权诉求发生了变化,农村土地制度必须适时创新。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演进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劳动力转移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农村劳动力理性选择的结果。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变迁,发现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客观地制定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战略,不断完善经济体制,建立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户籍政策,才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积极地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实现统筹城乡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3.
据调查,全国农民工在省内转移就业的比重已超过70%,中西部地区也接近60%,且呈逐年上升态势。同时,大多数农业转移人口愿意在省内长期居住,农业转移人口省内就近市民化已具有坚实的基础。"十三五"及未来更长一个时期,应把省内就近转移和市民化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引导出省农业转移人口返乡就业和创业,引导新增农业转移人口在省内就近就业,鼓励乡内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市民化,使全国农业转移人口的大多数在省内就业并实现市民化。在政策层面,要增强省域城市体系的连通性,提升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落实好户籍制度改革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英、美、日本等国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探索方面都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本文通过对这三个国家的分析,总结出对我国政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16.
《经济师》2017,(1)
基于325份样本数据,从个体及家庭决策的角度,分析农业转移人口改籍意愿及市民化障碍。结果显示:当前农业转移人口的改籍意愿不强,近半数被调查者明确表示不愿意将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经济状况、子女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是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主要因素,其中男性、低年龄者、中等学历、中等收入、无专业技能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更为强烈;农民工和城中村居民在市民化条件、现实困难和利益诉求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相关政策制定应具针对性。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特点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永旷 《经济师》2002,(8):160-161
针对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等问题 ,文章指出要通过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调整农业结构 ,组织劳务输出和发展小城镇战略 ,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内部转移、就地转移和跨区域转移 ,并使之充分就业 ,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英、美、日本等国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探索方面都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本文通过对这三个国家的分析,总结出对我国政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二元经济转轨过程中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处于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变过程中,由于农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农村发展道路的选择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至关重要,根据二元经济结构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型和各地实际情况,我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农村可以分别采取发展农村民营经济和小城镇,城市化和发展城镇群的战略措施,调整城乡社会结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各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工业文明的繁荣与农耕文明的衰落相互交织,由此带来了农村人口空心化的严重威胁。面对农业劳动力急剧萎缩的现实,美国采取了大力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人力资本水平、凝聚农业生产职业吸引力等措施;法国注重采取土地资源整治、生产主体代际更替、科技要素替代劳动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新等政策;日本重视采取兼业化方式来暂时缓解劳动力的匮乏,同时适度扩大农业种植规模、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加务农人员新生力量、构建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等,保障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农村人口空心化的不良影响,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虽然国情有所不同,但美、法、日三国应对农村人口空心化的成功经验,对中国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