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科学减灾救灾,实现大灾之年全区糖料生产再上新台阶,进一步促进广西全区糖料蔗救灾减灾和灾后恢复生产工作,实现大灾之年广西全区蔗糖业的稳定发展,2月25日上午,由广西区农业厅组织的广西全区糖料蔗救灾减灾和灾后恢复生产现场会在南宁市武呜县召开。会议分析了今年广西全区糖料蔗生产形势,  相似文献   

2.
为科学减灾救灾,实现大灾之年全区糖料生产再上新台阶,进一步促进广西全区糖料蔗救灾减灾和灾后恢复生产工作,实现大灾之年广西全区蔗糖业的稳定发展,2月25日上午,由广西区农业厅组织的广西全区糖料蔗救灾减灾和灾后恢复生产现场会在南宁市武鸣县召开。会议分析了今年广西全区糖料蔗生产形势,开展了糖料蔗灾后恢复生产现场培训,部署了下一步糖料蔗生产管理工作。来自南宁、崇左、来宾、柳州等地市农业局及糖办的负责人共计100多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3.
一、现状 柳城县是广西的蔗糖生产基地县之一,蔗糖生产已成为该县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从八十年代以来,原料蔗生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80年,全县种蔗面积5.35万亩,总产量10.67万吨,1994年种蔗面积发展到22.03万亩,总产量达到91.96万吨,全县原料蔗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年平均分别增长10.63%和16.63%。1995年,全县原料蔗种植面积达26.16万亩,总产量可达110万吨。原料蔗生产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高奔小康的主要途径。近几年来,由于大力发展蔗糖生产,使柳城县的财政收入逐年增加,92年全县财政收入是3589万元,94年达到8737万元,预计95年将超亿元,其中蔗糖业  相似文献   

4.
蔗糖产业是我国糖业的支柱。广西是我国最大的糖业生产基地,其蔗糖产业具有优势。运用“钻石模型”分析广西蔗糖产业竞争力,探讨广西蔗糖产业的优势与不足,为提升广西蔗糖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竞争力提出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西糖料蔗良种良法技术推广工作实施方案》,提出用3年时间,在全区范围内,通过开展糖料蔗良种良法技术推广,基本实现新植蔗脱毒、健康种苗全覆盖,每亩产量提高20%以上,蔗糖分提高0.5%~1%;机械化生产得到有效推广,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以下简称"双高"基地)机收率达到50%。推广糖料蔗脱毒健康种苗到2022年,全区范围内基本  相似文献   

6.
贵州蔗糖业经过“北退南归、相对集中”的战略调整,形成两江一河蔗区以制糖为主、果蔗鲜销为辅,其余蔗区主要以生产果蔗鲜销为特色的分布格局。通过国家实施扶贫开发、西部大开发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战略,蔗糖业由东部沿海,由平原向山区转移的战略取向,给贵州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贫困地区带来了发展良机,使蔗糖业成为蔗区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加入WTO后,贵州蔗糖业和全国蔗糖业一样面临严峻的挑战。一、贵州蔗糖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甘蔗生产上新品种改良滞后,高产高糖新品种推广少。贵州蔗糖业发展中,…  相似文献   

7.
规模化发展-广西蔗糖业生产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代以来,广西蔗糖业快速发展,初步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路,产糖量连续10个榨季居全国第一位,已稳固地成为我国最大的糖料生产、食糖加工和销售中心。我国加入WTO后,面临全面国际竞争的新形势,广西蔗糖业生产水平还有很大潜力可以发掘,通过实施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全面建设“双高”甘蔗优势产业带,适当调减种植面积,主攻单产和蔗糖分,同时大力推进制糖企业规模化、集团化进程,加大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程度,降低制糖成本,全面提高产业竞争力,广西将继续保持我国主要产糖区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8.
广西决定把生态高效蔗园建设作为广西糖业发展的突破口,力争到2010年,全区糖料蔗总产达到6000万吨以上,亩产力争提高1吨,每亩糖料蔗增收200元以上。蔗糖业是广西重要的农业优势产业,全区现有35家制糖企业,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等配套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2005/2006年榨季,全区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广西蔗区糖料蔗生产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对今后发展对策提出了探讨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
种蔗、制糖、售糖是广西按产业化经营模式组织生产经营的最大产业。几十年来,作为龙头企业的糖厂坚持为种蔗农户提供种苗、肥料、机耕、运蔗进厂等全套服务,农户按照糖厂的要求种蔗、收蔗,为糖厂提供糖料。生产的食糖由糖业公司包销。这条产业链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据统计,全区甘蔗种植面积从1949年24万亩扩大到1997年的824万亩,增长33倍;糖厂由1间发展到现在的110间;生产能力从日榨30吨提高到1997年的24.8万吨。蔗糖产量由1949年/1950年榨季的15万吨增加到1997/1998年榨季的323.51万吨,年均增长11.85%。累…  相似文献   

11.
<正>12月3日,我国蔗糖主产地广西柳州市柳城县境内的凤山、柳城两家糖厂同时开榨,2014-2015榨季生产全面拉开序幕。据了解,2014年柳城县糖料蔗种植面积约50万亩,总产达200万吨。  相似文献   

12.
一、蔗糖产业与地方财政的关系蔗糖业是广西最大的支柱产业 ,食糖产量已占全国40 %之多 ,蔗糖提供着全区1/10强的财政收入 ,种蔗维系着2000多万人的生计 ,牵涉到1000多万农民和近10万职工的切身利益。目前还看不到任何一种产品或产业可以代替蔗糖举足轻重的地位。如南宁地区工业总产值的60 %以上、财政收入的40 %以上来自于蔗糖业。崇左县1994年种蔗32.8万亩 ,产蔗132万吨 ,产糖12.9万吨 ,蔗农现金收入2亿多元 ,农民人均收入近900元 ,全县财政收入70 %来源于蔗糖业。我区多数县份是农业县 ,财政收…  相似文献   

13.
<正>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岩溶地区,山地丘陵面积占73%,坡耕地面积大。2015年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联合印发实施《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支持广西建设500万亩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以下简称"双高"基地)。广西以"双高"基地建设为契机,整合各方面资金,实施耕地整理,实现"小块变大块",推进"一户一块地"调整,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标准化机械化生产,转变了农业经营模式,取得了很好的  相似文献   

14.
蔗糖产业是云南省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更好地发展此产业对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等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笔者首先介绍了蔗糖产业对陇川县域经济的重要贡献,然后针对近年来种蔗面积递减、甘蔗比较效益偏低、甘蔗叶处理困难、境外甘蔗运输问题,以及甘蔗生产发展缺乏规划等问题,提出要科学合理规划产业,推广全程机械化生产,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广优新品种,解决蔗叶处理与进口品种运输问等问题,提升甘蔗种植的产量与质量,促进蔗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地膜冬植蔗具有防寒防旱增产的特点,近几年,广西贵港市蔗区大面积推广地膜冬植蔗新技术,一般亩产达到6~7吨,高的8吨以上,比常规春植蔗亩增产2~3吨,增产35~40%,蔗糖分提高0.5~0.8%,增产增糖增收效果明显,深受农民欢迎。怎样种好地膜冬植蔗,其主要技术是:  相似文献   

16.
独具优势的双覆膜种蔗 中国气象大会公布的资料表明:全球性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导致我国四川、湖南、广西、贵州和长江流域逐年变冷,而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逐年变暖,南凉北热,日成定势.近几年北雪南下的气候逆变,也给北方蜜蔗带来了发展机遇. 开发北方蜜蔗必须因地、因种、因时制宜.南方甘蔗生长期一年以上,而黄河以北的生长期不到8个月,京津地区不到7个月,能否满足蜜蔗需要的生长积温,是决定北方种蔗成败的关键因素和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7.
<正>本刊讯(记者刘光琳)近日,广西全面启动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品质品牌"10+3"提升行动,在未来5年以糖料蔗等十大优势特色种养产业及三大新兴产业为龙头,推动现代特色农业转型升级。广西农业厅副厅长文信连介绍,广西很多农业产业优势特色鲜明,在全国地位突出。其中糖料  相似文献   

18.
甘蔗是热带或亚热带的经济作物,发展蔗糖生产是广西尤其是凭祥市的优势,也是凭祥市近几年来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所以,积极发展甘蔗生产,对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凭祥市经济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下面,笔者对发展凭祥市甘蔗生产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9.
<正>本刊讯为进一步落实广西区政府提出的500万亩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的建设目标,当前广西将在全区范围内大力推广"良种良法",从而推进基地建设。糖业是广西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是广西农民收入持续增收的重要支撑,但近几年来,广西蔗糖业  相似文献   

20.
积极整合优势资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湛江农垦拥有土地 170万亩 ,资产总量 4 0 8亿元 ,总人口 17 1万人。近几年来 ,垦区坚持面向市场 ,深化改革 ,加强管理 ,依靠科技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 ,在蔗糖、剑麻、水果和畜牧养殖方面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 ,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  一、立足垦区优势 ,确立主导产业确立主导产业 ,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在糖蔗、剑麻、水果、橡胶、茶叶、林木、养殖业七大产业中 ,我们将蔗糖、剑麻、水果和养殖业作为主导产业 ,因为这些产业具有市场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发展潜力 ,在垦区经济中起到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