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省高速公路计重收费的实践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作为我国中原地区物流交通要道,超限、超载车辆对于省内高速公路的损毁程度不容忽视。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保护国有资产、为了促进我国物流市场的合理竞争,高速公路对货运车辆计重收费势在必行。但在计重收费的实施过程中,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者,计重收费的设计者还在不断地探索、修正和创新,最终实现合理计重收费抑制货运车辆超限、超载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2006年4月1日零时起,湖北省对载货类汽车实施计重收费。对于货车流量和超限比例均居全省之最的湖北京珠高速,实施计重收费后,将会在防止费源流失、治理超限超载和保护路基路面等多方面发挥极大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计重收费是一种新的收费模式,无疑会产生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将会给我们工作增加很大难度和压力,如处理不当,将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尽早发现问题并采取确实可行的处理方法,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高速公路上存在的超栽、超限等问题而设计的高低速称重系统,可以在不干扰其他车辆正常行驶的情况下,分别对可疑超载车辆进行计重收费、超载罚款、卸货处理。  相似文献   

4.
计重收费对遏制超限超载,保护公路桥梁,整顿和规范道路运输市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湖北省高速公路、长江大桥从今年4月1日起实施计重收费后,恶意超限车辆大幅减少,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计重收费后超限车辆的单车收费额大幅提升,受利益驱使,少数车主千方百计偷逃通行费,各种新的逃费形式层出不穷。这些计重收费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直接影响了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秩序,扰乱了运输市场,我们在收费工作中应予以高  相似文献   

5.
来自五省的真实数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家八部委联合治理超限、超载运输一周年之际,本刊向十余个省市发出调查问卷,其中由于各省市实施计重收费的起步时间不同、试行进度不同,仅得到江苏、安徽、河南、青海和山东五省份的反馈数据,再次感谢以上五省交通部门的领导和工作者对我的工作的大力支持!本文针对五省份的计重收费实施现状和特点进行了逐个的举证和分析,希望对全国已实施和即将实施计重收费的工作者有所启迪、帮助。  相似文献   

6.
合法运输车辆计重收费标准设计与仿真 交通部2005年颁发了一系列旨在控制公路运输超载超限的文件,其中交公路发[2005]492号文件提供了计重收费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7.
计重收费是指在收费车道上安装动(静)态秤重设备,当货车通过秤重设备后+系统自动秤出其轴重并计算出总重,对货车按其总重量来收取通行费的一种收费模式。计重收费改变了货车由人工判别车型的收费方式,克服了空车、重车乃至超载超限车仍按同一标准收费的弊端,体现了多载多交、少载少交公平合理的收费原则.避免了因车辆“大吨小标”收费员与司机产生争吵的现象,减少了收费中人为的因素,同时对规范汽车制造和汽车改装市场.遏制车辆超限运输,保护公路财产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计重收费是车型收费的改革,是一种新的车辆通行费征收方式。  相似文献   

8.
治超工作自2004年6月起,至2005年底已历时一年半,双超运输得到了有效控制,车辆超限超载比例由治超前的80%下降到目前的不足10%:交通事故也较上一年同期有了大幅度下降:运输市场恶性竞争减少,运价合理回归。通过实施计重收费这一手段治理“超限超载”运输的省份已达7省:截至2005年10月份江苏省全省的2,235公里高速公路和44个开放式收费站实施计重收费:2003年8月1日河南省高速公路开始实施计重收费;2003年12月20日四川省隆纳高速公路开始对货车计重分类收费,拉开了四川省实施计重收费的序幕:2005年1月1日安徽省高速公路开始实施计重收费;2005年3月青海省高速公路开始实施计重收费;截至2005年5月山东省总计2,656.119公里高速公路实施计重收费;2005年12月1日起,宁夏省部分干线公路及部分高速公路开始实施计重收费。2005年交通部在总结各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了《关于收费公路试行计重收费的指导意见》,并于2005年10月印发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截止至发稿日期,本刊记者获悉正在积极筹备实施“计重收费”的省份(直辖市)有:天津、江西、山西、贵州、广西、浙江、湖北、广东等。为了及时,有效地发挥“信息窗口”的作用,本刊编辑部特组织“公路计重设备”专题,为业内高速公路营运管理人员,高速公路工程总承包企业提供某些计重设备的技术特点和专业设备厂商的施工建议,供大家参考。由于时间,篇幅限制,本专题刊登的“计重设备”仅为目前国内“计重设备”厂商之中工程应用较为广泛的四家企业,不足之处请见谅。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计重收费标准已经确定,省内17条共1544公里的高速公路从6月16号开始,将全部进行计重收费。据甘肃省交通厅副厅长王繁己介绍,此举意在加强对超限超载运输车辆的管理,有效保护路桥设施,降低事故频率,保障交通安全畅通,经省政府同意,在全省高等级公路实行计重收费。甘肃省各高速公路于6月1日开始模拟运行计重收费。  相似文献   

10.
高速公路称重传感器选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 计重收费是一种通过安装在高速公路出口收费车道或开放式收费站收费车道的称重设备对载货车辆进行称重,并在标准收费基础上对超载重量加收补偿性费用的收费方式。计重收费能有力遏制对道路破坏性使用的严重超载运输现象,也是通过经济手段治理超载运输的长效方法。称重系统作为计重收费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计重收费能否公平和顺利地实施。本文就称重系统中的关键设备称重传感器进行介绍及比较。  相似文献   

11.
为巩固和扩大治理工作成果,从根本上解决车辆超限超载运输问题.国务院办公厅近日下发了《关于加强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的通知》。  相似文献   

12.
按照山东省交通厅的统一部署,2006年4月1日起,在省内全部高速公路上统一实施吨公里计重收费。本次系统升级,在制定超限车辆收费标准这个核心问题上,充分吸取原来超限区间加收通行费标准的经验,对原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的问题加以改进,还参考其他省份的标准。此外,针对原标准对于超载50%以内处罚偏松的问题,加大处罚力度,对所有超载都加收通行费,从政策层面体现倡导“无超载”。实施吨公里计重收费后,在联网收费条件下,通行费的计算与拆分算法要发生较大变化,本文主要介绍具体的收费标准设置和算法。  相似文献   

13.
货车计重收费自2004年4月在湖北省实施以来,利用计重收费的经济杠杆有效遏制了超限超载车辆在高速公路的行驶。但是,部分司机采用不规范行车或利用人工作弊等手段干扰计重系统的车辆称厦值,逃逸收费。其中主要包括变速、走S形、压秤边、点刹车、使用干扰仪器等,导致称重数据偏轻,达到少缴通行费的目的。利用双秤台计重设备,可避免或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减少通行费的流失。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高速公路于2004年10月开始实行货车计重收费。实行计重收费后,改变了以往按车型收费的不合理现象,有效遏制了超载运输;消除了高速货运的一大安全隐患,既为高速公路的货运提供了一个安全、公平的运营环境,同时也有效限制了超限运输车辆对高速公路的路面、桥梁的破坏,从而保护了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  相似文献   

15.
通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江苏省高速公路南、北网终于2005年12月成功地实行了联网计重收费,有效地遏制了超限、超载车辆对高速公路及桥梁的严重损害。对计重设备的反复测试是这一项目成功的关键,笔者从测试的过程、内容、方法及心得等方面谈一些经验,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前言在国家政策的允许和支持下.国内部分省市已经在高速公路上采用计重收费来治理超限车辆。借鉴其他省市经验.河北省交通厅计划在全省范围实施计重收费.涉及高速公路和收费国道.本文着重对河北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形势下实施计重收费的方案进行探究:由于收费国道大多为一个独立收费站和数条收费车道.车道和收费站通过10/100M局域网进行数据传输.结构相对简单.类似于高速公路的一个收费站.这里就不再进行描述了。  相似文献   

17.
计重收费,任重道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公路在给货车运输带来快捷、舒适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面临着由于车辆超载运输带来的问题.如何解决超载问题是高速公路运营管理面临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计重收费是一种具有发展前途的解决手段.  相似文献   

18.
随着高速公路超限超载运输治理的进程,违法运输户收买和串通作弊行为屡禁不止,特别是采用换卡等手段偷逃费款的现象凸显。通过高速公路治超不停车检测与收费联动系统的应用,实现对超载车辆的治超、收费、显示屏、监控四级拦截,采用技术手段治理超限超载、防止各种作弊行为。  相似文献   

19.
计重收费是治理超限运输的有效方式,但传统动态轴重仪的精度问题却成为计重收费方式推广的瓶颈。本文介绍了Bragg光栅光纤式压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在汽车轴重、轮型、轴型检测中的应用,并给出了基于Bragg光栅光纤传感器的收费站计重收费系统总体方案。  相似文献   

20.
为了彻底保护公路,杜绝超限超载,各级公路管理部门陆续在超限超载运输现象十分严重的各路段设立了治超站。通过治理,治超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超限超载车辆比例明显下降。国家道路得到了有效保护,因超限超载货车造成的交通事故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