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年来,景德镇利用特有的地域文化资源,大力推进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现已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且发展势头强劲,陶瓷文化市场亦渐趋繁荣.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产业规模偏小、创意水平不高、产业精品不多、创新人才不足等制约因素.要加大陶瓷文化产业创新力度、大力实施品牌引领战略、丰富陶瓷文化业态、创新陶瓷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推动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
胡英 《商》2014,(28):214-215
本文通过对北京798艺术区发展历程、经营内容和经营模式的研究,探析文化产业集聚模式旧工业建筑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经营模式,由此来分析原有资源改造利用模式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郑丽华 《北方经贸》2012,(1):108-109,113
内隐文化智能资源的核心要素是智力,其产业开发形成是创意业。创意业处于文化产业链条的最前端,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创新是创意业的主要营运模式,总结江西内隐文化智能资源的创意产业开发的若干成功经验,以资政府决策参考和企业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4.
创意产业是我国当前一个新兴的产业,它以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立足于文化和创意来推动产业的发展,正被许多城市所关注。而景德镇作为拥有千年传统陶瓷文化的历史名城,发展陶瓷创意文化产业拥有许多的得天独厚的战略条件。本文以陶瓷创意文化产业为研究方向,并以景德镇法蓝瓷和哈哈尼两大创意产业公司为例来分析研究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5.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本文在这一背景下,以深圳历史民居——鹤湖新居为研究对象,基于其保护与开发现状,将其打造为深圳民俗文化创意园。通过"休闲体验式文化旅游+民俗文化产业"的模式,以旅游带动产业经营、以体验作为营运基础,形成深圳重要的旅游文化产业,同时为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智力创造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呈现出高知识性、智能化、高附加值、高融合性的特征。宜宾是著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酒都,是长江上游开发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具有支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资源、历史底蕴和政策条件,应该充分应用经济实力、文化资源、城市竞争力优势,区域、人才等劣势,抓住政策、市场机遇,积极克服国内外文化产业竞争和融资困难及知识产权保护乏力方面的威胁,加快发展文文化创意产业,大力促进宜宾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追求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升宜宾城市的整体形象和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化创意产业是杭州城市软实力的体现。目前,杭洲市八大文化创意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融资难、部分创意产业竞争能力不强、缺乏创新创意人才等问题。政府部门应对出版市场进行全面整合,尽量减少垄断性保护。同时,还要重视人才培养,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加强大专院校的文化产业学院、院系、文化产业研究基地的建设,着力培育创意人才、设计人才、策划人才、管理人才,培养能够将创意作品产业化和市场化的经营人才和营销人才等。商业金融机构也应改变过去向大型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贷款支助,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不大,以及对于创意产业无形资产重视不够的现象,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快发展。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文化资源丰富且各具特色,根植于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产业特色乡村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成为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点,日益呈现出集聚态势。本文运用资源、能力和机会分析框架,对其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资源包括特色文化资源、人才资源、社会支持资源;能力包括吸收能力、创意能力和自组织能力等;机会包括政策机遇、市场机会、历史偶然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广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广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本文首先介绍了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其次,按照冯子标教授对文化产业的分类方式,即将文化产业分为资源型、创意型和制造型三类,分别讨论三种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河南文化资源丰富,经济实力雄厚,加之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趋势明显,有力的推动了河南的产业创新发展,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但合作体制不顺畅、信息技术融合深度不足、高素质人才缺乏等原因阻碍了河南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顺利融合。河南省政府应加快建立文化旅游产业管理体制,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大力拓展旅游和文化市场,培养复合型创意人才,从体制、资源、市场和人才四方面上达到产业融合,从而有效推动其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皖江文化、淮河文化和徽州文化共同构建起了别具特色的安徽文化。它们同时也是安徽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源。其中,皖江文化以资源丰富、底蕴深厚独树一帜,涵盖了包含人文历史资源、现代传媒资源等不同类型的文化形式并因此为报刊出版、影视动漫制作、旅游娱乐开发提供了创意之源。为促进皖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必要重点扶持优势文化产业,成立产业聚集区,形成区域文化圈,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快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12.
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重大。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基本上是以资源集聚、资本密集、人才优势为基础,利用创意来为生产大众文化消费品。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其发展模式可概括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内蒙古地区地处边疆民族地区,其文化产业的独特发展模式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路径。本文基于五种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分析,对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给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3.
皖江文化、淮河文化和徽州文化共同构建起了别具特色的安徽文化。它们同时也是安徽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源。其中,皖江文化以资源丰富、底蕴深厚独树一帜,涵盖了包含人文历史资源、现代传媒资源等不同类型的文化形式并因此为报刊出版、影视动漫制作、旅游娱乐开发提供了创意之源。为促进皖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必要重点扶持优势文化产业,成立产业聚集区,形成区域文化圈,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快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有力证明。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文化创意产业是综合文化、创意、科技、资本、制造等要素的一种新业态。内蒙古地处祖国边陲,又是民族地区,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特色浓郁,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在借鉴兄弟省区文化创意产业经验和思路的基础上发挥优势、大胆创新,一定能走出一条集发展经济与弘扬内蒙古优秀文化为一体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自治区拥有较好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但文化产业发展却较为落后,人才培育、培养问题一直是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首先,对内蒙古文化产业的概况进行梳理,分析其发展模式。其次,在文化产业的实际运行、运营中寻找人才使用、培养的现实问题。最后,在摸清内蒙古文化专业人才培育现状的基础上,从外部环境,产业、企业内部,教育机构培养等方面给出了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16.
徐州市文化产业集聚区目前的发展过程中存在文化产业发展定位不清晰、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不健全、文化集聚区经营管理水平不到位以及创意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成功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一定具有明确的文化产业发展目标、良好的文化产业体系构建、先进的产业经营理念和强大的产业创新能力。因此,徐州市文化产业集聚区应该依托徐州市厚重的文化历史资源,明确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定位,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加快文化产业与各产业之间的发展融合,重视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走好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文化产业孵化器是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引导,帮助一些新成立、实力资金相对比较弱的文化企业或者有创意但缺乏创业资金的个人发展的文化经济组织,属于产业集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降低了文化企业和个人的创业风险,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高校文化产业孵化器则是依托于高校丰富资源发展起来的特殊的孵化器形式,具有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和特点,是实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8.
根据常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前景问卷的调查结果和对常熟各大文化产业园区的研究考察,调查小组对问卷结果和研究资料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并结合新媒体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特性和常熟本地的发展资源现状,对常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科学的分析,总结出常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可行性因素和潜在消极因素,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我国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广西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既能促进广西文化产业发展,也能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本文以动力要素-动力机制-发展模式-竞争优势为农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在发展逻辑,以广西各地的本地经济行为对环境的依赖性,即根植性所蕴含的丰富资源要素为基础,构建内源动力机制和外源动力机制缺一不可的农业文化创意产业动力机制系统,提出基于自组织的农业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从天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制约产业发展的软硬环境制约因素仍然存在,产业结构问题突出,创意人才较为短缺。天津文化创意产业起步晚,规模小,但发展势头迅猛,已经出现较为成熟的产业发展聚集区,传统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初步融合,产业结构正在缓慢转型。天津要通过明确产业定位,突出发展特色;培养好、用好、用活创意人才;打造天津文化创意品牌,开拓本地市场;推动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等途径,推动天津文化创意产业加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