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蔡亮 《商》2013,(24):193-193
产业集聚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在国内外的现实经济中大量存在,它所表现出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引起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本文综述了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及其衡量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从产业关联、产业互动的角度来实证研究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可能具有一定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CBD产业集聚经济分析及其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廷海 《市场论坛》2007,(10):34-35,31
产业集聚是安徽省CBD发展的主要经济特征。文章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三个方面对安徽省CBD发展作了集聚经济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其在要素成本上升、交通拥挤、负外部性和安全隐患等方面的集聚不经济现象,最后给出了安徽省CBD产业集聚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聚发展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一种独特方式,目前产业集聚发展已经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对产业集聚的研究也由来已久,产业为什么会集聚、选择在那里集聚以及如何集聚,历来都是学者们想要解决的问题。目前诸如规模经济理论、交易费用理论、递增收益理论都对产业集聚做出了合理的解释,但产业集聚作为一种区域现象,离不开空间因素对它的影响,本文将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4.
从产业集聚程度的变化看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预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导致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产业集聚程度的变化反映了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本文利用国际上常用的产业区位基尼系数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从 1997 年到 2002 年产业集聚程度的变化,从一个新的角度揭示了该地区经济一体化过程的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预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导致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产业集聚程度的变化反映了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本文利用国际上常用的产业区位基尼系数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从1997年到2002年产业集聚程度的变化,从一个新的角度揭示了该地区经济一体化过程的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聚作为增长极形成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意味着并不是所有产业集聚都能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因此,搞清楚具备哪些条件,产业集聚才能形成增长极、完成从产业集聚核心区向经济增长极的过度这个命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以产业集聚和增长极的公共要素为纽带,试图透过二者的互动传导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并选取长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汽车产业区位商和市场集中度指标的考察,证实长春汽车产业具有了很强的集聚度。在此基础上,从理论角度去证实其汽车产业集聚成为增长极的可行性,并通过对其集聚程度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和相关弹性的分析,从实证角度得出了长春汽车产业的集聚对经济增长达到了增长极般的巨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杨晓丽 《商业科技》2014,(19):192-195
金融集聚是金融效率的空间调整和提高。无论自发形成还是政府引导,从系统动态的角度结合空间计量方法都可以从更宽广的视角分析金融集聚的发展机理。空间滞后模型解释了金融集聚的空间特征,空间误差模型则对金融集聚促进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进行分析。这种效应表现在知识溢出和创新驱动上,也存在反向回馈的可能。未来研究可以结合金融产业的特性和典型目标区域的情况,更加合理地确定空间权重以反映地区之间的空间关系,并融入时间维度的特征对金融集聚现象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经济空间集聚的流动要素:资本和劳动力相结合,通过有交互的双要素方差分析,确定两要素的交互作用对地区经济影响不显著,进而对中国经济集聚度测定;比较在2000-2010年的中国经济空间集聚状况,并与中国国民收入、GDP、人均GDP的增长率拟合分析,寻找要素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采用区位熵指标,利用辽宁省14个地级市的统计数据,对辽宁省以及各地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进行了测算,得出了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整体不高,同时存在着市际间、行业间的双重不平衡现象,并从四个方面对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分析从三个角度为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先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于文化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相关研究。在这个基础上,从影响路径上分析文化产业如何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结果显示,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路径大致分为: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耦合效应、知识溢出效应以及交易成本降低。根据影响路径,笔者从企业、政府和社会这三个角度提出了如何提高文化产业集聚的力度来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喻晴 《商业科技》2014,(6):21-21
新经济地理学中增长机制和动力的理论部分涉及到了集聚经济的研究,认为由经济集聚产生的一种经济要素吸引力,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核心增长极的理论就是由此得到深化发展。本文立足于集聚经济对经济增长要素的吸引力,分别从宏微观的角度来分析集聚效应对于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得出相关理论结论,并据此对我国东、中、西部如何引进外资进行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12.
普丹萍  唐泳 《中国市场》2014,(12):25-26
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是城市经济的显著性特征。本文从城市聚集经济角度出发,梳理了近年来集聚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相关经验研究成果,分别从城市经济活动的集聚结构和密度两个方面探讨了聚集经济与城市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和内在机理,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华香 《商业观察》2023,(7):69-72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人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得到全世界公认。人才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其流动性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人才在空间内的集聚不仅有助于其自身价值最大化,还能够促进周边产业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健康发展。文章以人才集聚现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为研究背景,从自然地理、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人才政策层面对人才聚集现象进行了系统分析,厘清人才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发展规律,并结合时代背景提出改善人才集聚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希望各地政府能够把握人才集聚的各项动力,构建良好的区域人才集聚机制,形成人才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发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金江磊 《中国市场》2015,(3):100-101
经济在经历着不断地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也在社会向前发展的进程中显示出其巨大的发展空间和蓬勃的生命力。首先,文化产业能够创造社会经济利益,而在另一个方面,文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改变现有的经济模式。本文的研究主要内容是文化产业集聚是如何影响区域的经济增长的,通过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中西部文化产业集聚的范围与关联性,最终说明了文化产业的集聚有其优势,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文化产业的集聚对于保持区域经济的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一种集聚营销现象:在一条商业步行街上有许多售卖相似产品或提供相似服务的店铺。从表面来看,这种服务业店面的临近布局必然会导致各商家之间惨烈的价格和市场份额竞争,然而现实经济生活中这样的集聚区却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本文试图运用经济理论来揭示隐藏在这种集聚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而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凸显出集聚所带来的好处。  相似文献   

16.
刘艳 《江苏商论》2007,(8):135-138
本文采用空间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理论假定,从产业集聚的角度来解释广东区域经济差距的持续扩大。通过对区域差距的结构分解,验证了广东区域差距主要是由制造业的高产值份额及其非农产业在地区间的不均衡分布引起的。珠三角地区的人口高密度、便利交通等初始区位优势导致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FDI向珠三角集聚,外省农村劳动力向珠三角转移是改革以来制造业向珠三角地区集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从产业集聚概念出发,通过对集聚经济的分析,研究在集聚经济约束下,基于区域城市体系发展利益的最大化,产业在区域各城市的定位问题。以求实现区域城市体系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为了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式,产业集聚已经成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中国31个省区市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从动态方面运用动态集聚指数分别来对比研究四个典型的生产性服务产业的动态集聚速度。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从动态角度整体均存在集聚现象,各区域及各行业动态集聚速度存在着明显的空间二元结构。针对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集聚效应及经济发展水平,提出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进入21世纪以来,产业集聚经济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股强大动力。本文以金融结构、产业集聚理论为基础,结合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河北省金融结构、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期对河北省产业集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20.
王树林  戴兵 《商场现代化》2007,(22):339-340
理论界普遍认为产业集聚在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通过对某一地区利润总额、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净值等指标的回归分析,测算该地区的集聚经济效应。本文利用该函数对黑龙江省的产业集聚效应进行测算,发现黑龙江的这三个要素的呈现负值,表明黑龙江省在产业集聚中却出现了规模不经济现象,产业集聚的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