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李健 《河北企业》2014,(3):10-11
<正>一背景国际上针对直接导致雷曼破产的流动性危机,2010年9月12日出炉的巴塞尔协议III在强调资本金充足外,也把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作为监管重点,并引入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两个衡量风险指标。一位国际金融专家表示:"巴塞尔协议III引入的这两个衡量流动性风险的新指标,将使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成为银行业监管的新重点。"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报表使用者对企业金融工具相关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也对金融工具的列报准则提出了修订要求。为遵循巴塞尔协定和资本协议及修订要求,此  相似文献   

2.
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也凸显了《巴塞尔协议Ⅱ》的缺陷,致使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管理层在2010年9月12日举行会议讨论并通过《巴塞尔协议 III》,并于同年11月举行的 G20峰会上正式批准实施.新巴塞尔协议的出台对于银行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金融服务业的核心组成部分,银行业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多种功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商业银行监管的完善对于保障国内和国际金融稳定与经济增长都至关重要.巴塞尔协议 III 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并指导我国完善商业银行的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3.
《巴塞尔协议Ⅲ》是巴塞尔委员会在金融危机后针对金融监管提出的最新改革方案,协议把对流动性风险监管提到了与资本监管同样重要的位置,这体现了金融监管发展的最新趋势。在《协议Ⅲ》的背景下研究我国的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监管的走向,对于防范和化解流动性风险,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和银行业稳健运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社会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监管更加重视,金融稳定理事会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不断推进国际金融监管改革。2010年11月,20国集团首尔峰会批准了巴塞尔委员会起草的《巴塞尔协议第三版》(巴塞尔Ⅲ),确立了银行业资本和流动性监管的新标准,要求各成员国从2013年开始实施,2019年前全面达标。在此背景下,今年6月,中国银监会公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5.
巴塞尔资本协议III作为此轮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代表性成果,首次建立了国际统一的流动性监管标准和实施时间要求。2013年6月,我国货币市场的流动性恐慌,这表明了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不足和亟需建立合理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的迫切性。本文阐述了大众资产自主管理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探讨了国际和国内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新规的要求,并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提升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2010年9月12日《巴塞尔协议Ⅲ》出台,进一步加强了银行资本和流动性的要求。基于此项新规,银监会近期发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确立了我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政策框架。同时,我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农、工、商、建行被列为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本文主要研究巴塞尔协议Ⅲ的主要变化对这五大行发展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7.
巴塞尔协议     
《财务与会计》2010,(3):72-72
巴塞尔协议是国际清算银行成员国的中央银行在瑞士巴塞尔达成的若干重要协议的统称,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理论指导,行动指南和实践总结。协议实质是完善与补充单个国家对商业银行监管体制的不足,减轻银行倒闭的风险与价值,1975年,巴塞尔委员会通过了第一个国际银行监管协议——《巴塞尔协议》。  相似文献   

8.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杰 《企业导报》2011,(5):66-67
金融危机爆发后,巴塞尔委员会开始反思《巴塞尔资本协议11》资本监管要求的不足和缺陷,经过多方磋商和多次讨价还价,旨在加强全球银行体系资本要求的《巴塞尔资本协议III》终于出台了,改进的核心内容在于提高了全球银行业的最低资本监管标准。  相似文献   

9.
随着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人们对银行业有了新一轮的思考,同时也暴露了巴塞尔Ⅱ的一些弊端,如:银行资产质量不佳对系统性风险和顺周期效应没有足够的重视等问题。为了建立新的银行监管体系,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2010年提出了新的监管标准,被人们称为"巴塞尔协议Ⅲ"。在巴塞尔Ⅲ协议提出的背景下,新标准对中国银行业将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依旧面临着问题,对待这些问题的存在银行业应该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巴塞尔协议Ⅲ》要求各国监管当局制定逆周期缓冲资本监管框架,并根据需要计提逆周期缓冲资本,以保护银行业免受信贷过度投放导致的潜在损失。本文选取1994~2013年中国经济金融数据对逆周期缓冲资本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逆周期缓冲资本机制在中国金融监管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可行性。由此,本文提出完善逆周期监管指标体系以及制定逆周期监管政策和工具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在现代经济运行中,财政积极参与和干预经济运作,已成为最重要的经济手段之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具有同等重要性。财政政策的实施不仅作用于宏观经济,而且对银行业产生重大影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开始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引入的监管政策导向。财政作为宏观调控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手段,可以通过收入、支出和国债等政策工具,对金融稳定和宏观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积极、有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巴塞尔协议III的出台,标志着新监管标准和体系的建立,中国银行监管框架也要随之调整。新的监管框架除注重更高标准的资本监管外,也对贷款减值提出了要求。监管标准与会计规范必然在未来一段时间仍然冲突不断,文章对于未来贷款减值行为进行了探讨,就商业银行如何跟进并且在新的监管体系下找到平衡点提出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实证研究了2005年7月21日汇率制度改革前后我国的汇率制度弹性、资本流动性和货币政策自主性的系统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汇改后我国汇率制度弹性增强,资本流动性减弱,同时利率政策自主性增强,但货币数量政策则由汇改前的具有自主性变为缺乏自主性;在我国通过增强汇率制度弹性以提高利率政策自主性是可行的,但对货币数量政策并不成立。研究结果同时也表明,我国应以利率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14.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将于2006年底在十国集团国家正式实施.新协议由三大支柱组成:一是最低资本要求;二是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三是信息披露.新协议的出台,在国际上被视为银行业的"圣经",它对国际银行业的稳健运营已经发挥了并将继续发挥重大作用.我国虽然还没有加入巴塞尔协议,但是不可避免要受到巴塞尔协议的影响,用新协议的精神对照我国银行业,除了OECD成员国标准的淡化会降低我国银行资产的风险权重之外,其他原则的变动都将使我国银行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各国联动救市,纷纷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快速大幅上升。我国经济发展迅猛,进出口贸易活跃,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加之我国金融制度存在缺陷,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种种原因造成了我国经济体系流动性过剩的局面。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并根据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对策。  相似文献   

16.
Basel协议Ⅲ是在新资本协议基础上提出的一揽子改革方案,目标是提高银行业抗击冲击的能力,提高风险管理和治理能力,加强银行的透明度,内容涵盖扩大资本覆盖风险的范围、增强监管资本工具的损失吸收能力、引入杠杆率监管指标、引入流动性监管标准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流动性的内涵出发,探讨了市场流动性、银行流动性、宏观流动性以及全球流动性的内涵及相互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流动性过剩的表象及内涵做出了界定,认为流动性过剩是指货币供应过多,超出正常经济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并最终导致资产价格超乎预期的、持续而大幅度地上涨。中央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应该加大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的使用力度,改革外汇管理体制,改变市场预期,有效遏制全球流动性的传递。  相似文献   

18.
《巴塞尔协议》是迄今为止对国际银行业发展产生最大影响的国际协定之一。巴塞尔委员会于2004年公布的新协议延续了1998年巴塞尔协议(以下简称旧协议)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控制为重点的风险监管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对银行风险管理的整体思路、方法作了新的总结与规范,在许多方面都有所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19.
新巴塞尔协议的资本监管方法及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巴塞尔协议定于2006年实施,鉴于巴塞尔协议是针对国际活跃银行而制定的,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实施协议时应充分考虑到协议的适用性以及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本文在分析新资本协议对监管资本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新协议资本监管方法的适用性以及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官方出口信用机构是各国为了促进本国进出口贸易发展而设立的机构。随着巴塞尔协议的发展及其在银行业监管中应用逐渐成熟,比较官方出口信用机构业务的风险类型和管理特点,可以理清其未来的全面风险管理的特征和思路,为官方出口信用机构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