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魏杰同志在《论储蓄政策的内容》(《经济研究》1990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一些人对“储蓄率的提高和储蓄存量的增长心存疑虑”是没有根据的,提出“我们应该选择最大限度地促进储蓄总量增长的储蓄总量增长政策,从各方面保证储蓄率的稳定提高”。我认为此论有失偏颇。在我看来,储蓄总量“最大限度”地增长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好事。因此,无条件地选择最大限度地促进储蓄总量增长的政策是不适宜的。本文重点研究与居民储蓄有关的问题,对企业和政府储蓄存而不论。第一,由“虚幻货币”增加的储蓄存款虽然缓解了现期通货膨胀,但却构成了潜在的通货膨胀因素,一旦出笼,通货膨胀马上会由隐性变为显性,严重冲击市场。所谓“虚幻货币”是指那些缺乏物质担保已经大大贬值的货币。近年来我国大量增加的居民储蓄存款已经具有这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有的经济理论工作者曾公开提出,采取通货膨胀政策“可以实现国民收入的强制性储蓄,为基础工业积累一部分资金”,“抵消收入分配倾向于消费的不利影响”。我们认为,这是脱离实际的空想,是一厢情愿的事情。通货膨胀对储蓄具有极大的破坏效应,在持续通货膨胀的经济环境下,不可能增加储蓄、积累资金。对这种“通货膨胀有益论”的观点,如不加以澄清,将直接影响到各项治理通货膨胀政策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3.
陈晓莉 《经济师》2005,(5):77-79
目前出现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储蓄过量漏损”,是指收入过多转化为储蓄而又不能被投资所吸纳的状态,它影响投资的有效需求、加剧金融风险、导致通货膨胀,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通过分析体制转轨背景下“储蓄过量漏损”问题的成因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提出了深化改革、消除金融风险、实施“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健全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货币供给、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CIA模型与中国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构建一个"内生增长的CIA模型",讨论了货币供给、国民储蓄意愿以及经济增长潜力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当货币供给速度变大时,经济增长率会因此降低,通货膨胀将升高;但是国民储蓄意愿和经济增长潜力比较高时,可以在货币扩张过程中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有效控制通货膨胀。由于我国的国民储蓄意愿和经济增长潜力都比较高,相应地引发通货膨胀的货币供给增长率的临界值也高,因此会出现"高货币供给-低通货膨胀"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债务风险”的三维框架下,系统分析了当前及未来五年美国的宏观经济格局。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老龄化加剧、新一轮科技革命尚未到来等因素的影响下,美国经济将处于低迷增长的态势。二是美国的总需求并不强劲、劳动力等生产成本不会出现大幅上涨,再加上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的框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动,因而美国不会出现显著的通货膨胀压力,而将处于温和通货膨胀状态。三是美国家庭部门债务风险明显缓解,不过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债务仍在攀升,从而使得美国的整体债务率处于缓慢上升的态势。总体来看,美国经济不会陷入鲁比尼所说的“滞胀性债务危机”,而是处于“经济低迷增长+温和通货膨胀+债务缓升”的亚健康格局。在此局面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稳定政策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究其原因,美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的问题不止是短期经济波动,还包括长期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和经济结构失衡等问题。稳定政策只能对经济进行短期逆周期调节,对于长期增长和经济结构方面的问题则难以奏效。稳定政策、增长政策、结构政策“三策合一”的宏观调控新思路有助于更好地帮助美国摆脱“经济低迷增长+温和通货膨胀+债务缓升”的不利格局。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总储蓄函数、投资函数以及经济增长模型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美国弗莱教授有关静态经济中的金融发展模型;并结合我国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在通货膨胀政策和金融改革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主要取向之一的“以降息来大幅度降低居民储蓄,拉动有效需求”的政策并没有奏效,而且事与愿违,居民储蓄仍以每年上万亿元的速度增长着,储蓄连年大幅度增长有着它深刻的内部原因。包括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共同作用。本文拟从居民的社会心态、生活观念、心理因素等经济因素方面,对居民的储蓄行为和储蓄方式进行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作为对现阶段经济问题的积极回应,政府已将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从“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调控任务的转变对政策制定提出了更高要求,紧缩政策通常可以同时实现“两个防止”,而“一保一控”则意味着政策制定经常面临“两难冲突”。显然,实现“保增长”和“控物价”两个目标不能依赖单向的经济政策,必须发挥多种政策工具的组合效力。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通货膨胀应否“扩容”的热议,笔者基于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运行效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利用门限效应自回归模型和我国1978年以来的宏观经济数据,估算了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容忍度.实证结果支持适度提高我国的通货膨胀容忍度.在短期内以“稳增长”为政策取向时,通货膨胀的最大容忍边界为4.455%;在中长期内以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为政策取向时,3.741%可视为中长期内我国通货膨胀的最大容忍边界.这一结果为政府设定通货膨胀调控警戒线提供了一个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肖威  吴军 《财经科学》2013,(7):1-11
长期的超额货币供给积累了高额货币存量,导致了对中国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普遍担忧。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宏观背景下,过快增长的货币供给所增加的有支付能力需求的一部分沉淀于储蓄状态,并未全数形成有效需求,因而不会在当期引致与之相对应的严重通货膨胀,但会形成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累积。实证研究发现,沉积货币对通货膨胀有显著正向的滞后影响,且影响程度随着沉积货币数量的增加而减弱。针对我国目前潜在通货膨胀压力较高的实际,为实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目标,本文提出了在维持经济7%以上增长的同时将物价上涨率控制在4%左右的宏观调控指标及保证这一目标实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一、中国经济的特点:通货紧缩 与经济增长并存按 照经济学一般规律,经济增长往往 伴随通货膨胀,失业率降低;经济衰退伴随通货紧缩,失业率卜升,这就是所谓“菲力普斯曲线”。菲力普斯曲线第一次失灵是在70年代,出现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经济学家的解释是:通货膨胀预期,垄断价格和垄断上资,外部石油涨价。第二次失灵是90年代美国“新经济”,高增长和低通货膨胀并存,原因是全球化与新经济对美国经济的促进;1994年以后的中国,则进入“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并存”的时期。 我国经济近期难以摆脱通货紧缩局面。1994年…  相似文献   

12.
李石凯 《生产力研究》2006,(2):81-82,152
强势美元政策保证了外资对美国的强劲流入,外资流入支撑了美国的低通货膨胀,弥补了美国的储蓄——投资缺口和对外贸易逆差,巩固了美元的全球霸权地位,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增长。由于美国存在对强势美元政策的依赖性及美元的全球霸权地位没有受到实质性的挑战,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仍将实行强势美元政策。  相似文献   

13.
信贷资金失控,消费资金增长过猛,曾一度给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巨大的困扰。但是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冲击了僵化的经济模式。与此同时,也使经济产生了虚假的繁荣。这种“繁荣”表现在储蓄存款额的增长方面尤为突出。因此,认真研究储蓄问题,探讨经济改革过程中储蓄理论与实践同经济稳定、持续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制订相应的储蓄政策,并通过储蓄这个窗口,及时发现和了解经济改革过程中经济机制运行的情况和尚存在的问  相似文献   

14.
黄达 《金融评论》2011,(5):1-10,123
针对近年来全国各界对通货膨胀的关切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提法,本文认为有些认识和思路值得反复理清,包括:如何界定通货膨胀及如何看待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如何匹配;中国可能期望的,也是难以避免的通货膨胀率是什么水平。文章提出治理通货膨胀要服从核心任务,应建立现实的通货膨胀观念,并在对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提法进行多视角诠释的基础上,给出了控制物价的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立宏 《经济师》1994,(7):19-21
试论通货膨胀与储蓄挤兑张立宏当人们在为14746亿元储蓄业绩而津津乐道之时,似乎健忘了储蓄“笼中虎”的肆放压力。其实通货膨胀这个引起储蓄挤兑的幽灵时刻在缠扰着我们,从1988年至1993年短短6年时间内,我国银行就经历了因恶性通货膨胀而遭到两次储蓄挤...  相似文献   

16.
黄笑言 《当代经济》2016,(4):106-108
本文在VAR模型的基础上,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考察了我国货币供给冲击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表明:正向货币供给冲击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均无效;负向货币供给冲击可以在不影响经济增长的情况下有效缓解通货膨胀压力;我国存在“通货膨胀螺旋”效应.  相似文献   

17.
<正> 纵观战后日本经济起飞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我们可以认为,政府当局所推行的反通货膨胀政策相当成功。经济复兴时期(1945—1952年)的反通货膨胀政策不仅消灭了恶性通货膨胀,而且实现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高速增长时期(1953—1972年),高速的经济增长之所以没有带来通货膨胀,在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功于反通货膨胀政策所造成的良好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18.
<正> 储蓄政策对于抑制总需求膨胀和促进总供给增加具有较强的政策效应。储蓄政策作为国家指导和调节储蓄活动的宏观经济政策,涉及到国家对储蓄活动的基本态度及对储蓄运行机制的具体设置等问题,它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积极促进还是消极限制储蓄总量的增长即储蓄总量政策;第二,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储蓄动机体系即储蓄动机政策;第三,应该形成什么样的储蓄结构及储蓄使用机制即储蓄结构政策。 1.储蓄总量政策储蓄总量政策反映一个国家对储蓄总量增长的最基本政策观点。根据不同国家对储蓄总量增长的不同政策观点,可以把储蓄总量政策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消极地对待或限制储蓄总量的增长,二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储蓄总量的增长。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储蓄总量政策,对于宏观经济运行具有不同的效应。从各国的实践来看,消极地对待或限制储蓄总量增长往往会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着内、外严峻挑战并将通过通货膨胀的形式表现出来,研究物价稳定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探讨实现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的经济政策协调问题,税收政策正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方面.税收制度改革是抑制通货膨胀的有效途径,借鉴国外税制改革对抑制通货膨胀的正反经验,并结合我国当前制度及政策环境,对我国相应税制改革安排进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经济仍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宏观调控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既有可能在经济回升过程中因继续“保增长”的政策力度过猛导致投资过快增长和通货膨胀压力明显上升,也有可能因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力度减弱过快,经济出现二次下滑。那么,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有没有“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呢?怎么把握我国经济宏观调控的政策呢?《经济》记者专程采访了九三学社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贺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