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敦甫 《魅力中国》2010,(18):18-19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如果利用多媒体进行形象直观的动态展示,将能更有效地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使新知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凭着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使之与数学整合最优化。  相似文献   

2.
李玉兰 《魅力中国》2009,(2):106-107
概念的教学贯穿于教学教学过程的始终。运用现代建构主义指导数学概念的教学,可以提高概念教学的效率,也有利于学生相应数学能力的培养。皮亚杰认为发生认识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方面.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这四个方面可以阐述为:(1)提供实例、图式积累、数学概念的准备(2)同化顺应、抽象概括、数学概念的引入(3)提供变式、抽象本质、数学概念的形成(4)概念再同化、教学概念的深化及运用.  相似文献   

3.
概念是人们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出反映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词加以命名,达到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认识。而数学概念则反映了事物在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在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数学概念的特点,先通过观察分析适量的、具体的形式变异的事实材料,让学生自行概括出这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尝试着给概念下定义,在这基础上再给出科学定义,通过定义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相似文献   

4.
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设学习情境,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获取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5.
张琦 《魅力中国》2014,(14):219-219
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切入点,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事例中,逐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定理和思想方法。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结”起来,让智障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交互”中获得直观经验,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改革和尝试。  相似文献   

6.
张志敢 《魅力中国》2014,(17):127-127
在教学过程中.“数学建模”是磬学思考方法之一,是数学语言与数学方法的运用,经过抽象,简化构建,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教学手段。简而言之,数学建模,即利用数学语言对现实现象的描述过程。其中现实现象,包含了具体的自然现象,也包括抽象性现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建模教学。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大的帮助。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如下几种数学建模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7.
张红 《魅力中国》2013,(13):203-203
信息技术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能够为他们进行观察、猜想提供更多的例子和问题的表示形式,而且借助技术的计算功能,学生可以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结合,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提高了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能力,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鹏伟 《魅力中国》2014,(24):184-184
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知识抽象、语言精确的学科。仅仅依靠教师的灌输,短时间内学生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这也是部分学生学习差的原因,造成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不能提高。针对这一现状在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本文主要针对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吴沛然 《魅力中国》2010,(34):248-248
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让学生通过熟读讲解等教学形式,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所蕴涵的意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便是这一方面的总结。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它能以丰富的色彩、生动的画面、优美的语言为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调动学生的视、听等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从而把抽象的学习材料形象化为具体的意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诗歌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整理成文和广大一线教师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10.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而又比较抽象的学科,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生动形象,直观清晰,声像结合,动感强等优势,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促使学生充满兴趣的参与教学活动,使知识形成的过程充分展示,使学生轻松,愉悦地获取知识,使课堂教学充满色彩与活力.最终达到课堂丰富多彩,学生兴趣盎然.  相似文献   

11.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九年主务教育数学教学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陈国容 《魅力中国》2009,(23):120-121
概念是数学知识系统中的基本元素。概念的形成实质上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从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过程中导致具体再现。教师在概念教学中要把握的也就是这两个阶段的基本要求;如何让学生产生完整的表象,并从中抽象出概念的内涵,以及如何使概念成为思维中的具体。学生的概念学习,实际上是概念获得的过程,它要在教师指导下,按规定的目标进行。  相似文献   

13.
张世中 《发展》2008,(4):104-104
数学教学经验表明,“实验-归纳-猜想-证明”应该是数学学习、发现、探索、创新的一般程式。然而,过去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和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注重问题的结论、数学的思想、解题的方法与技巧,注重数学的严谨性、逻辑性,导致学生看不到数学被发现、创造的过程,恰恰忽略了有关观察实验、直观形象,忽略了探索、发现的过程等方面的体验和训练,造成学生们对数学学习的错觉和误解.认为数学是逻辑地一步一步推导出来的。正如房子建构好了以后,拆去一切脚手架,使得人们误认为这个建筑物是“逻辑”地一个一个房子建造出来的一样。这种对实验方式的摈弃,对抽象形式的极端高扬.  相似文献   

14.
郑丽 《魅力中国》2011,(1):266-266
一、培养学生思维动机、激发学生思维 数学概念有些是由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有些是由数学自身的发展与需要而产生的,许多数学概念源于生活实际,但又依赖已有的数学概念而产生。根据数学概念产生的方式及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通过创设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景。  相似文献   

15.
余小英 《发展》2010,(3):144-144
所谓数形结合思想,其实质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通过对图形的处理,发挥直观对抽象的支柱作用,实现抽象概念与具体形象、表象的联系和转化,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数形结合的思想,其应用包含两点:“形”中觅“数”和“数”上构“形”。但这两点又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这种数形结合的思想,以期达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概念是数学知识系统中的基本元素.概念的形成实质上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从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过程中导致具体再现.教师在概念教学中要把握的也就是这两个阶段的基本要求;如何让学生产生完整的表象,并从中抽象出概念的内涵,以及如何使概念成为思维中的具体.学生的概念学习,实际上是概念获得的过程,它要在教师指导下,按规定的目标进行.  相似文献   

17.
苏振新 《黑河学刊》2014,(12):95-96
新课标指出:"对于数学概念教学必须反璞归真,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从概念的现实原形、概念的抽象过程、数学思想的主导作用、形式表述和符号化的运用等多方面理解一个数学概念,使之符合学生主动建构的教育原理。"本文通过举例分析,根据高中数学概念的特点和高中生对数学概念学习的心理过程提出两种不同的数学概念教学方法:概念形成的教学方法和概念同化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牛建萍 《魅力中国》2013,(10):146-146
爱因斯坦说过:“单纯的专业知识灌输只能产生机器,而不能造就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才”,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它比具体的知识技能更宏观、更抽象,概括性更高。只有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本知识,才能把数学知识内化为能力,数学思想方法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9.
敖翔 《重庆与世界》2017,(27):85-86
数学概念教学在小学阶段各年段中部占有不小的篇幅,各年段对学生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小学生对于概念的认知是从表象到抽象、感官到思维的过程,过去常常采用“讲授”的方法,通过“告诉”的方式,让学生读懂、背诵概念。这样的概念教学没有新理念、没有新方法,自然教学效果也不会理想。本文以《认识面积》为例,将概念知识的强化从背诵记忆过渡为理解记忆,针对抽象的空间概念大胆尝试,优化教学设计,探索提炼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孟玉春 《魅力中国》2013,(11):188-188
我们要把语文课堂变成培养孩子的乐园,所以要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多媒体的形象化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沟通了语言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它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运用的感觉器观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那么知识就越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教师能借助多媒体手段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地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并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空间”,就能为学生实现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奠定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